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解析_浅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解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思路
潜江市泰丰办事处莫市中学:易仁义
主 题 词:案例、解析
案例摘要: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教学课之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实验将理论教学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反思是本节教学设计重点。为此,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认识、分析、完善,从而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内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现象、计算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关系是九年级学生必备的学科能力,在本节课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微观层面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一 指导思想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教学课之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实验将理论教学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反思是本节教学设计重点。为此,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促使学生在追索中体会、认识、分析、完善,从而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二 教学背景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内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实验现象、计算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关系是九年级学生必备的学科能力,在本节课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微观层面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为本节课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学生在空气、水两单元学习中接触了具体化学反应,但都是定性观察、描述、体会反应,从未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从定性学习引到定量研究有一定梯度,因此从熟悉反应入手引入,减少陌生度,对第一次接触反应从规范描述现象开始,并将分析结果及时记录以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对质量守恒字面含义理解与定律的科学含义有差距,对定律应用范围、计算对象等都很模糊,需要设计情景使学生不断追索,以克服前概念的负面影响。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明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实验设计要求为密闭 ,深入认识理解定律,在此基础上严谨叙述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敏锐地抓住实验细节,并进行深入分析,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捕捉问题、对问题拆解、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概念辨析以及严谨表述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化学史及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素,用“疑问”、“冲突”带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态。四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化学史介绍
教师:我们首先回顾化学发展史,人类从生产生活中认识具体物质的反应开始,随着经验积累,我们发现物质性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个别到一般,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化学发展也是如此。从另一思路分析,科学发展都是从定性到定量。能不能反应是定性分析,反应中量如何变化是定量分析。
投影: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将银白色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教师:问题根据以上叙述,得出哪些结论?依据是什么? 学生:反应了,因为从银白色变成白色,质量没变。
教师:但这在当时没有在科学界引起关注,1774年拉瓦锡做了空气组成实验,不仅得出空气至少含有两种气体结论,还将物理学定量方法引入到了化学研究中来,用较精密仪器测定了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发现质量不变,这在当时科学界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也有质疑声音,是不是有变化但仪器精度不够测不出呢?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尔特和1912年英国化学家莱曼分别做了有关反应中质量实验,所用仪器精度高,最后发现,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应在允许的误差范围,至此质量守恒定律得到科学界公认,一直到现在。我们今天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内容
2.板书: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阶段: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首先我们用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一:引导学生观察铁和硫酸铜溶液,称量,反应,观察产物状态颜色,展示提前准备的充分反应后的一组反应产物,用无色水对比观察产物溶液颜色,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是溶液变色,铁定钉表面生成红色物质
教师:以上现象证明发生了什么变化,考虑到实验目标,还应补充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天平指针不偏转,证明质量不变 板书:现象与结论,与学生一起完成反应文字表达式
教师: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但有些实验却“不守恒” 投影:蜡烛燃烧质量下降,镁燃烧质量上升,为什么? 学生:讨论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观察哪些物质未经过称量,实验设计漏洞何在,应如何优化?
学生:表达讨论结果:问题是未称量全部物质,教师:哪类物质未称量?该怎么办?
学生:气态物质,应采用密闭装置。展示实验图 教师:如何解释镁燃烧固体质量上升 学生:因为没测气体质量;
教师:学习了质量守定律,可否从该定律出发清晰表述? 学生:列出等式推出不等式
教师:从以上两个不守恒实例,你获得哪些启发?
小结:有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设计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实验装置气密性。解释反应中质量变化从等式出发推出不等式。既要相信实验,也要批判看待实验,不断发展实验,使之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实验2白磷燃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装置特点——气球和玻璃管并分析其作用,实验中将每步操作仔细说明,描述清楚,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有方向思考。
问题: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提示、点评。哪些现象证明反应了、哪些现象证明质量不变,气球反应前后有何不同,如果没有,有何不良后果,气球作用何在。
学生:讨论、回答、补充。
板书:实验现象,结论,反应表达式 实验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物状态颜色,实验过程观察,纠正学生不规范表达,学生: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反应表达式。前两个实验质量等,这一个质量下降是否否定了定律正确?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产生气体,未称量,所以质量下降。小结:“不守恒”恰恰从侧面证明定律正确性。
教师:实验1、2直接证明,实验3间接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看看定律是如何表述的。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第三阶段:内涵理解、投影习题:
1.干燥密闭容器中有 1克氢气、8克氧气,点燃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质量为。
教师:分析1:8,与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一致,反推:应为氢气与氧气反应时质量比,所以有“恰好反应”。
学生:结果为9克.干燥密闭容器中有 1克氢气、10克氧气,点燃后充分反应,生成水质量为。
问题:你认为结果多少? 学生:答案不一:9和11 学生:表达、争论,学生:结论是9,按照1:8,10克氢气中有2克未反应,不能算作反应物。教师:小结板书:参加反应的部分才是反应物,同理反应生成的才算是生成物。3.哪些变化中质量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学生:重读质量守恒定律表述,找出适用范围 教师板书: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化学反应 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烧杯中有石灰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物质质量上升了。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A、10克冰受热融化成10克水。
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的水的体积。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解析这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疑难问题,不妥之处望同仁们批评指正1、电解水时,为什么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但为什么不能加入氯化钠?因为纯水中只存在......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如:在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时,有的同学偏不按课本上指导的用坩埚钳夹着烧,而是直接用......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张丽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 张伟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化学第七单元检测过后,我经过充分准备,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想上一堂高质量的讲评课。上课时不到15分钟,九(2)班的化学课代表苏森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