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理念创新_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理念创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理念创新 已有 160 次阅读 2006-12-14 10:56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作者:柏昌利
关键字:三代领导人;教育方针;教育理念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以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亲自关心领导下提出、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三代领导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念表现出理论体系的共同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服务方向的人民性、基本内容的连续性。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对教育方针又有新的创意和不同的哲学思考,成为我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贡献
中国近代教育革命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拉开了序幕。许多仁人志士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寻找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各种复古主义论调的泛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出路仍然没有找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使教育改革和发展与思想解放相结合,与革命斗争相结合,对教育的性质、作用和内容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使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程中,找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将文化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积极地开展了工农大众的教育革命,并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向深入,揭开了我党教育史的新篇章。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①这个总方针是在概括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当时的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论述。
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②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继续,是完成新民主主义时期教育任务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刻变化,要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必然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阐述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④将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和1958年提出的“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两个并存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这个教育方针和据此制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毛泽东对教育方针的贡献就在于:一是在教育的服务方向上,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指导思想,为巩固无产阶级新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奠定了基础,但也为后来左倾路线的发展留下隐患。二是在人才的培养途径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提倡的教育原理,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但是,在实行教劳结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教劳结合的涵义理解得很狭窄,把教劳结合的方式简单地等同于师生参加体力劳动,往往把教劳结合仅视为改造思想的工具,用劳动代替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三是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提出了“三好”目标,强调“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邓小平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邓小平同志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亲自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工作,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确立了科技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调整我国教育方针方面,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
1977年邓小平以革命家的大无畏勇气,推翻了“两个估计”的错误结论,把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左”倾错误的打击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彻底砸碎了套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我们党重申1957年和1958年提出的教育方针。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⑤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三个面向”,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这里尽管未对教育方针作出高度概括,却是在教育方针认识上实现了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对教育方针的理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教育发展战略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三个面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迎接世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高度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教育方针理念方面的重大突破与发展。
二是在教育性质上,实现了教育方针的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领导了教育领域的实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邓小平同志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强调整个教育事业必须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教育从毛泽东教育只为政治、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此,邓小平同志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确立。
三是在教育目标上,邓小平提出了人才的“四有”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从而取代了过去所提出的“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两有”,其内涵较之以前更全面。邓小平同志强调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强调有注重培养人才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强调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方针理念又一新创意、新发展。
四是在教育方法途径上,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思想,同时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又提出了“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新理念。这样就把劳教结合放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背景里加以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赋予其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新涵义。
三、江泽民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创新
江泽民教育论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和新技术革命到来的历史条件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领下形成的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无论是在全教会上的讲话、在北大一百周年、清华九十周年、北师大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还是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都体现了他对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教育方针的阐述上,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继往开来的精神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实现了我党对教育方针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为教育方针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我国教育方针已经走向成熟。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方针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一为”变为“双为”,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是教育阶级性的具体体现。把“为人民服务”列入教育方针,进一步赋予了教育以新的使命,扩展了教育的功能,明确了教育方向。以前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或是为建设服务,使教育服务的范围受到了限制。而江泽民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既包括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也包括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服务,还包括教育为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方面服务。这样就使教育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具体、方向更加明晰。
二是从“一结合”变为“两结合”,这是对教育途径认识的具体扩展。在我党的教育方针中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二是教育事业要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的发展和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教育方针中将“单结合”变为“双结合”是十分及时、十分有益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补充的。
三是从“德、智、体”变为“德、智、体、美”,这是对培养目标认识的更加全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追求的完善的目标。把美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极力建议应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中。例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叶朗教授在《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一期上撰文:“关于把美育正式列入我国教育方针的建议”。党的十六大总结了一代一代教育家的经验,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要求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对教育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①、杜德、苏振武:“江泽民对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探索》2002年第四期。②、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
③、姜崇廊:“解析教育方针新内涵
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6期。
④、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1999年6月16日。
注
释:
①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页。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781页。④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⑤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104—105页。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9页。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教育方针的理念创新 已有 160 次阅读 2006-12-14 10:56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作者:柏昌利关键字:三代领导人;教育方针;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是一......
改革开放三代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一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吹响了......
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规范学校管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半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完成了《目标责任管理》中的各......
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编者按:随着“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不断深入,广大机关干部一方面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加强学习,进一步指导实践。为此,根据形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