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_菊与刀谁翻译的好
读《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菊与刀谁翻译的好”。
读《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
石林红
摘要:《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同是人类学史上的巨著,它们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巨大的,包括文化在社区中所起的作用,儿童教育,两性差异反思,为选择而教育等。笔者试图从萨摩亚和日本文化的对比中,对我国教育进行反思。
关键词:萨摩亚人的成年、菊与刀、文化
一、玛格丽特.米德与鲁思·本尼迪克特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 1901~1978),是世界上伟大的女人类学家,美国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杰出代表,田野考察的先驱,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她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尤其在心理学和文化(如性行为的文化制约、天性以及文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她一生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著作12本,其中,《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是米德所有著作中最闻名遐迩的3部力著。1979年米德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公民荣誉。
1925年,年仅24岁的米德孤身一人,前往距美国本土万里之遥的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对当地的土著部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田野调查,研究了3个相邻小村的50名姑娘。她希望在萨摩亚弄清楚,使美国青少年骚动不安的青春期危机在原始文化中是否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1928年,米德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GrowingUp in Samoa)一书,该书的副标题是“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在这本著作中,米德力图说明“人类(野蛮而未经教化的原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塑造人格的”。简言之,她力图找出决定人格的文化因素,以挑战先前盛行的认为青春期特征具有生物学普遍意义的“遗传决定论”。尽管她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对青春期的影响,但她指出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此书一经出版后便引起极大轰动,被译成了16种语言,发行量达数百万册,是很多大学生学习人类学的必读课本。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
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二、田野调查,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田野工作(fieldwork,亦译作田野研究)被认为是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区别之一,田野工作方法的成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在人类学史上,马 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之所以被看作是划时代的人物,就是因为他在西太平洋的长年 “田野”工作经历,并由此把人类学从安乐椅上解放出来,成为一门当时最具魅力的学科。自那以来,所有欲在人类学领域有所贡献的人都计划着到“田野”里去,在那里长期“驻扎”下来,挖掘“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以求反观“自我文化”,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所有人类学专业的从业者也都必须接受田野研究的严格训练,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以较长的田野为基础,所以人类学的学子们在完成“开题报告”,取得“候选人”资格后,就奔赴各自的“田野”了,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后他才返回学校撰写论文、答辩。总之,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不二法门,也是人类学长期以来引以为荣的学术传统。说一个人“没有田野”,或者说“田野不过关”,均是在批评这个人是不合格的人类学者,同时也包含着其作品不太具备专业信赖的意思。对深入田野工作(intensive fieldwork)的强调,成为20世纪的人类学最为突出的特征。
1920年米德在巴纳德学院取得学士学位之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25年,米德选择到萨摩亚从事田野研究,她特别关注萨摩亚的姑娘,在萨摩亚居住的9个月期间,她对萨摩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做了细致的了解。“萨摩亚人习惯盘着腿席地而坐,她们用手从编织成的餐盘中抓食物吃,晚上就睡在地上,他们的房屋是用木柱子围城的,用棕榈叶扎成圆锥状的屋顶,并用被水侵蚀过的珊瑚碎片铺地。她们的全部物质环境都和我们不同。村子的四周,椰子树、面包果树和芒果树迎风摇曳。她们从未见过马,除了猪、狗、耗子之外不了解其他动物。他们的食物包括芋头、面包果、香蕉、鱼、野鸽子、半
1熟的猪肉以及地上的野果。”同样她也对姑娘们对待孩子、性、人格的态度做了调查,这种
社会环境为美国姑娘的社会环境做出了鲜明对比。
本尼迪克特在接受美国政府给予了解日本的任务是,美日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意味着作者必须“放弃实地调查的念头,而这种调查乃是文化人类学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无法到日本去,在日本人的家庭中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作风,并区分出哪些是关键性的,哪些是非关键性的。我无法观察他们作出决定时的复杂过程。我无法观
2察他们的下一代是如何培育的。”她主要是对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战俘进行询问和访谈,发现他们如何进行判断的方法,根据他们的叙述来填补知识上的空白,并通过电影、图书、文献资料等掌握大量关于日本人的信息,从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来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
三、文化的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1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米德试图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她试图从那些有着数千年历史、但发展道路和欧美大相径庭的原始全体中选取研究对象,所以米德去了萨摩亚。在对萨摩亚人进行田野调查之后,米德发现,在萨摩亚群岛并没有像美国国内青少年在青春期时呈现出的心理紧张、肇事、犯罪等社会问题的现象,这里的青少年在青春期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米德指出:“萨摩亚的文化背景之所以能够使生长发育成为十分容易、十分简单的事情,究其原委,主要归结于在整个萨摩亚社会所充溢着的那种普遍的随和性。在萨摩亚这块土地上,没有人孤注一掷,没有人蒙受信仰的磨难,也没有人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殊死拼搏。„„任何人的生活的步履都不会被别人所催促不停,也没有人因其身心发展缓慢而受到严厉的责罚。相反,那些富有天资、早熟早慧的人却每每受到扼止,以期他们当中最
3为迟钝缓慢的人能够赶上他们。”
日本人人格上的两面性,萨摩亚的缓慢生活节奏都是源于文化的原因。这种通过“他者的眼光”进行审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不同的民族为何衍生出不同的性格特质,以及不同的人群为何在同一问题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四、萨摩亚与日本的儿童教育
萨摩亚普通人家并过于重视孩子的生日,第一个孩子必须生在母方的村子里,在孩子出生前的几个月中,父方的亲属为怀孕的母亲提供食物,而母方的女性亲属则忙碌着用纯白的桑皮土布为孩子制作衣裳,用露兜树纤细的茎叶编织草席以用作孩子的垫褥及其他洗涤用具。孩子的生养从来没有什么秘密,按照惯例,在孕妇分娩时守护的人可以任意嬉笑打闹,即将做母亲的人既不能当着人翻动,也不能叫喊,更不能呵斥。孩子出生后在一些简单的仪式后新生儿就再也不是人们兴趣的中心了,他们的生日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直到青春期以后才能重新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孩子一般由母亲哺乳,从一周起,人们在喂奶的同时会添加一些辅食,如椰子汁、甘蔗汁。照看孩子的任务往往是由6、7岁的女孩子担任,年龄较小的小男孩也有照看弟妹的责任,但到了8、9岁以后,他们一般就从中解脱出来了。女孩一直要到青春期的时候才能将照看孩子的责任转到比她们小些的女孩子身上,开始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生活技能。
在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人本人非常喜欢男孩,男人喜欢男孩是因为儿子是为了自己死后有人在佛坛灵前跪拜,是为了绵延家系,传宗接代,保持家门荣誉和财产,妇女需要儿子也不仅是为了感情上的满足,而且是因为妇女只有当了母亲才有地位。在日本,分娩与性交一样隐秘。产妇在阵痛时不能大声呻吟以避免让人知道。母亲要提前给婴儿准备新被褥和小床,因为,新生婴儿不睡新床不吉利。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天不给哺奶,因为日本人要等着流出真正的奶汁,三天后,母亲也以给孩子喂奶为乐事。日本的婴儿通常是先会讲话,后会走路。爬是从来不受鼓励的。传统的习惯是,婴儿不满周岁不能叫他站立或走路。孩子对父亲,他只能表现尊敬。对孩子而言,父亲是等级制上高层次的代表。孩子可以对祖父母纵情撒娇,虽然祖父母同时又是受尊敬的对象,祖父母并不承当教育孩子的角色。哥哥和姐姐都奉命要宠爱弟妹。日本人十分强调教师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动作,孩子则必须老老实实地模仿。两岁之前,父亲就让孩子盘腿端坐,两腿盘起来,脚背贴着地板。
六岁以前,女孩子的教育与男孩子的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在细微末节上有点差异。女孩子在家里比兄弟受的约束要多些,事情也要多做些,虽然小男孩有时也得看护婴儿。从六岁起到九岁,她们逐渐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其情况和体验与男孩大致相同。九岁以后,学3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157.校就男女分班,男孩子们逐渐重视新建立的男性团结。他们排斥女孩子,害怕被人看见和女孩子说话。母亲也告诫女孩子不要与男孩子交往。男孩子在懂得“自重”和“对社会的情义”之时,还不能说已懂得日本男子应负的全部义务。少女不学习“对名分的情义”的准则,没有男童那种在中等学校及军队训练中的体验,也没有类似的体验。她们的生活远比男子平稳。自从她们懂事的时候起,她们就受到一种教育: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男孩当先,礼品、关怀,女孩都是没有份的。女孩子必须遵守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义务要她们自己直接承担,无须父母强制。
五、《萨摩亚人的成年》与《菊与刀》对教育的启示
(一)两性差异是文化塑造的在英语中sex和gender均有性别的意思,sex一般是指在生理上将人分为男女两性,而社会性别一般都引用gender,是指两性被所属社会与群体所规定与要求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的,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萨摩亚和日本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待两性的态度也不同,那么我们也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背景,以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待男女两性。
在我国社会,尽管当前法律规定男女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和社会领域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女性教育仍然处于不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过程中发展期待以及发展结果的不平等。但是这些不平等都被淹没了,几乎所有的教育学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学科都在“合理”的淡化现实中的不平等,都在“科学”的把性别不平等视为正常的、自然地“性别差异”。我们应当发掘两性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二)正确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在萨摩亚的社会里,少女的等级的划分是按照“年龄”,而不是按照“婚否”。在萨摩亚的社会里,“性”,是“早早地就向孩子开放的天地”。
16、17岁的萨摩亚的小伙和姑娘就可以互相恋爱,并且常常在棕榈丛中约会,也时常会发生两性关系,而这些在我们社会里被视为禁忌的场面,在萨摩亚的社会里,村里的小孩子也常常目睹。
在萨摩亚的社会里,人们视性为一件自然而快乐的事,每一个人都有充分享受性的自由。除了少男少女可以自由恋爱,自由享受性的快乐之外,在成人社会里,妻子的出轨,也只需要几张精编的草席就能弥合情敌之间的间隙。当然,酋长的女儿和妻子的性自由会被排除在外。那么我们是否能说萨摩亚人比西方人更加开放呢?我觉得不然,西方人的性开放是建立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的,但是在萨摩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他们还处在对偶制家庭阶段,所谓对偶婚,是指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一段时间内构成夫妻关系。它与前两种家庭不同的是,它虽然是一种很不牢固的个体婚,但却不是群婚。前两种家庭形式还没有摆脱群婚杂交的特征。在对偶婚家庭条件下,男女双方有了明确的婚姻关系,而子女的存在又使这种关系趋于巩固,但是婚姻关系没有什么条件的约束,它可以根据夫妻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解除,以后双方都有重新结婚的自由。例如我国苗瑶的“不落夫家”和摩挲人的“走婚”习俗。
在我国基本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性教育一直较为缺乏,我们社会强调贞操观念,强调结婚与否,强调婚前性行为的道德问题。如果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排除性在孩子们心中的神秘感,我想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四)为选择而教育
米德在文化与人格关系的分析中最终引申到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文化和人格是互为影响的。她正确地指出:“相反,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全部教育努力倾注于训练孩子的选择能力上。教育不应当成为某一种生活方式的特殊辩护士,不应成为只形成一种特别思维方式而拒绝所有外界影响的绝望努力;相反,它应当为所有这一切影响作好准备。不仅学校教
育应该如此,家庭教育更应该如此。”在早期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简单社会里,包括萨摩亚在内的其他文明仅承认一种生活模式。和萨摩亚的单一社会模式不同,在米德所处的美国社会和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人们具有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一个存在着许多行为准则的文明社会,对各种气质迥异、天资悬殊、兴趣不同的人都提供了能够使他满意的可能。我们当前处于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面对缤纷芜杂的社会现象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决不能认为只有—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通过对萨摩亚人的成年过程的考察,米德主张应该树立一种明确的意识———让年轻人在各种生活方式之间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米德的为选择而教育的简洁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并不新奇却未能重视的信息:教师应教会孩子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主要关注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或者是“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而对于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会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哪些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则考虑得不多;更没有认真考虑过让学生学会选择“真正有用的知识”,以及教会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信息时代里,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学会选择。教师、家长和社会不可能完全代替或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包括文化选择的权力,必须让孩子在许多途径和方向之前承担起选择的重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在暴风骤雨的洗礼下长大成人。
参考文献:
⑴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⑵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4
⑷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194.
我读《萨摩亚人的成年》刚开始读完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语言,而后被感动的是萨摩亚社会的文化,最后被震撼的是人类学家那种投身于田野的真诚。作为一......
读《菊与刀》有感《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所作,最初她是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
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有感一、作者简介《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1909年毕业于瓦萨......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颇有些诗意的书名,乃在美国政府要求下,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研究而成。研究的背景是,二战后日本投降,美国即将驻进日本,该对日本采取什么样的政......
米德在萨摩亚夜以继日地专门观察了 50 多名当地少女(13-20 岁)在所谓人生的过渡时期的心理状态。在对这些观察结果做出概括之前,她首先问道:“难道青春期之于日臻发育成熟的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