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期末政治学业水平考试_学业水平考试政治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高二年级期末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业水平考试政治”。

高二年级期末政治学业水平考试

政 治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受过垃圾短信的骚扰之苦,“躲都躲不掉”成为共同的无奈。为此由中央精神文明委与信息产业部指导的“倡导文明、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向全社会征集并鼓励转发积极向上的“种子短信”,吸引了350万人参与,影响人群超过1亿人。让短信“绿”起来,是因为()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交融B.文化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文化能增加人的物质财富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人们在相互交往的一定的方法和形式都带有文化印记。日本人见面首先要鞠九十度的躬,中国人则以作揖和握手作为见面礼,这源于两国的()

A.文化程度的不同

B.价值观念的不同

C.风俗习惯的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不同

3.人民音乐家聂耳在1933—1935年期间,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它表达了人民的呼声、民族的怒吼,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群众的斗争意志。《义勇军进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说明()

①优秀文化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②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优秀文化作品影响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

4.如何科学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界与文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你认为下列对我国传统文化看法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B.传统文化都是糟粕,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C.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要看个人的需要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

A.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B.传统文化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超前性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6.北京奥运会后,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铸就了古代的辉煌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7.广东省在2009年将“南海I号”和省内其他“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和文物,一起打包“申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这有利()

A.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B.维护民族文化的稳定性

C.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成果

8.古希腊古罗马的富丽堂皇早已随风流逝,但它们充满思辨的哲学、严谨清晰的法制,仍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基。秦砖汉瓦的金碧辉煌早已淹没于历史的烟云,但百家争鸣的智慧之花、汉赋唐诗的遗风余韵,至今还散发着千古的幽香。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9.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千人共诵《论语》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孔子的经典名句作为奥运会的迎宾语,其蕴含的文化寓意是()

A.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B.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消除文化差异

10.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

A.中华文化艺术B.我国科学技术

C.优秀的文化传统D.民族精神的力量

1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D.爱国主义

12.近年来,随着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黄色短信出现在青少年的视野里。记者调查发现,有些青少年认为,发个黄色短信给朋友,就像打个招呼一样,不必大惊小怪;还有的青少年把黄色短信作为调侃的工具。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文化常常以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

B.腐朽文化总是比先进文化传播快

C.黄色短信只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不必大惊小怪

D.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总是借机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13.“段子”(指手机短信)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沉渣泛起。这说明()

A.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提倡多样化

D.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可以作出不同的文化选择

14.吃“麦当劳”、“肯德基”,看数码宝贝、蜡笔小新,唱流行歌曲,追青春偶像,这就是时下众多青少年追求的时尚文化。在时尚文化的构成元素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超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对于时尚文化我们应该()

A.自觉加以防范和抵制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大力进行弘扬和创新D.依靠政府强制力进行整顿

15.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对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B.坚守民族传统文化,防止外来文化进入

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D.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16.袁隆平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这种情怀是激励他孜孜不倦、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上述材料说明()

①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③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④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17.“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句话主要说明()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18.培育和谐文化,才能实现人内心的和谐。这说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19.“入乡随俗”表明了()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20.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21.“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

2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立足于社会实践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3.北京、上海、广州,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三个城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形成三种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是文化创造的主体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2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2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我们需要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这一文化()

A.必须是传统的、高雅的、严肃的文化

B.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

C.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的文化

D.为青少年学生所喜欢的流行文化

26.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A.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27.“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这一口号是全世界人民对和平与繁荣的期盼,也将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表明()

A.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世界的文化将取代各国的民族文化D.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

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

29.下列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功不可没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囊括了大量外域文化④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0.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1.民族精神是—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B.文化决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先进文化才能反作用于社会D.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32.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

A.语言的产生B.电视的广泛推广

C.网络的普及D.印刷媒体的推广

3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34.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区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反映现实生活B.是否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C.是否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D.是否被国家明令禁止或取缔

35.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

A.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

C.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

D.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最符合题意。未选、错选不得分,只选一项且正确得1分。

36.“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出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这反映“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A.与经济相互交融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C.对经济具有反作用D.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3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一古语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A.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B.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完全由自然环境决定D.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38.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A.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B.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C.珠三角文化决定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D.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39.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A.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B.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C.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D.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0.古有孔孟圣人,今有先进英模。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有时代的印记,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全面继承和发扬

B.历史的传统道德已不适合今天的国情,应否定、抛弃

C.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与党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D.对传统道德,应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并不断创新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越来越多。据此回答56-57题。

41.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C.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失去根基

D.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2.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A.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B.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C.对传统文化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D.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43.“十一五”时期,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农村书屋”等新项目。这些举措()

A.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B.是为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C.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D.是为了繁荣文化市场

44、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A、一定时期的政治生活B、特定的文化环境

C、一定阶段的经济生活D、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说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5、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这说明()

A、文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B、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C、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D、文化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通讯稿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通讯稿2月28日下午5点到5点40分,高二年级全体教师在综合楼会议室参加了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研讨会。会议由教务处张先锋副主任主持,教务处刘涛主任﹑......

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实施方案

湘阴六中2014年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迎接6月中旬的全省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普......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

2014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参考答案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参考答案1-5ABDCD6-10 BCBDD11-15 DDDAC16-20 AADAC21-24 ACAA25.(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学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考试模拟题专题

2012-2013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二)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的是()①济宁市举办科技节②雨......

《高二年级期末政治学业水平考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二年级期末政治学业水平考试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 期末 学业 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政治 期末 学业 水平考试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