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_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1—2012第一学期计划任务

活动时间:2011—2012第一学期

活动主题: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一)走进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参观学校民俗文化,写参观游记。

2、了解学校独特的民俗文化,写推介材料

3、听学校传统故事

4、办一份介绍学校文化的手抄报。

5、“我为学校做广告”

(二)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19.8%。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品味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峰回路转,困难之时又绝处逢生的境况;“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揭示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哲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不怕危险,心地善良,甘于奉献,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女娲身上的传统美德,引导学

生充分感受。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故事;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弘扬传统美德的神话。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有所思,有所感即可。

(三)创建学习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亲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传统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编写“传统经典”教材: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教材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采用单元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将适合学生理解的优秀篇章纳入其中,并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2)创建“亲近经典”网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

(3)举办语文学习交流论坛: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3.探索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1)咏诵式。所谓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

语言,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如教学杜甫的五言诗《绝句》,首先划分古诗的意顿和音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

(2)搜集式。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我们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湖州历史人物事迹”、“湖州老话”、“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然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针对性了。根据

我们在课题结束时对学生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课题实施的一年内所搜集并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活动式。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我们通过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家乡特有的节庆、习俗、名胜古迹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4)研讨式。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研讨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研讨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已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课堂”教学模式::A “设——读——品——延”散文教学模式;B “设——挖——延”“设——读——品”文学类课文教学模式。C “引——设——读——究——拓”诗歌教学模式。通过研讨探究,学生体验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气息透过一次次的研讨氛围呈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查 即开展调查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写 即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

(3)宣 即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①编写“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小报。②创作表演体现家乡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③开展“家乡传统文化知多少”主题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宣传并表达自己的理想。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

学校综合实践学科工作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计划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以下......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指导老师:黄丽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3.民族文化关系着......

《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 民俗 文化与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 民俗 文化与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