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方案
绿色施工方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绿色施工方案
中铁六局深圳地铁5号线5303A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〇八年三月
一、组织管理
为了确保绿色施工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小组设置如下:
组 长:邹卫东
副组长:徐彦胜 王建平 王春河 苏文权 刘 彪
付长生 张启革 赵振华 张智斌 鞠海峰
组 员:赵连生 张玉朝 王雄友 吴可嘉 刘万仓
那日松 白子皆 常建军
二、实施管理
(一)环境保护管理
1、扬尘控制
(1)、严格遵守《深圳经济特区余泥渣土管理办法》及有关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
(2)、在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车辆外出即用水冲洗干净,确认车体干净后,方可放行。确保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
(3)、运载散体、流体的车辆有防护措施,封闭缝隙,做到沿途不漏洒飞扬,运土车出场前,车体特别是车轮清扫干净,装载高度符合不遗洒要求。
(4)、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5)、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采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
(6)、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等,现场露天简易搅拌站搭建全封闭操作间,防止扬尘产生。
(7)、构筑物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8)、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
2、噪音与振动控制
(1)、现场噪音排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的规定。
(2)、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由当地环境监测机构按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执行。
3(3)、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3、光污染控制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室外照明灯采用有防护灯罩的碘钨灯,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
(2)、电焊作业搭设防护棚,避免或减少电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按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达标排放。
(2)、在施工现场在混凝土搅拌设备旁和出口处设置污水沉淀池,生活区设置隔油池、化粪池,确保达标排放。
(3)、施工现场污水沉淀沉淀后,重复使用,生活区污水按要求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
(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并按要求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5、土壤保护
(1)、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时用土工布覆盖,完工后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流失。生活区进行植被绿化,以减少土壤流失。
(2)、及时清掏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池内沉淀物,确保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施工后立即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绿化部门进行合作,以恢复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学绿化,补救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
6、建筑垃圾控制
(1)、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生活房屋采用可回收的彩钢板房,降低砖、混凝土和钢材的使用量。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用作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3)、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7、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1)、施工前,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与产权单位签订管线保护协议,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施工前,根据《管线综合布置图》,采用物探或人工探槽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采取可靠措施保护好现状管线。
(3)、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工作。
(4)、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管理
1、节材措施
(1)、图纸会审时,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6)、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方案,由土建施工队伍牵头,同步完成隐蔽工作,减少二次返工。
(7)、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2、结构材料
(1)、使用商品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
(2)、与设计沟通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钢筋采用集中专业化加工和配送。
(4)、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进行批量下料。
(5)、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3、围护材料
(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门窗采用密封性、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
(7)、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4、周转材料
(1)、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2)、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模板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
(4)、施工前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模板支撑采用工具式支撑。(5)、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和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管理
1、提高用水效率
(1)、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尽可能采用再生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2)、施工现场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4)、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5)、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6)、不同单项工程、不同分包生活区,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将节水定额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7)、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施工现场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2、非传统水源利用
(1)、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3)、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3、用水安全
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做好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管理
1、节能措施
(1)、制订工程实际的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2、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3、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在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空调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和使用条件,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4、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五)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1、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按批准的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2、临时用地保护
(1)、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3、施工总平面布置
(1)、施工总平面布置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施工现场围墙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土地。采用砖砌体时,应采用环保型砌体。
(5)、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6)、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六)、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安全控制
(1)、安全控制的重点:深基坑支护,脚手架、大型模板施工;带电作业调试;重型施工机械的自身稳定;隧道的开挖爆破等。
(2)、编制安全措施和安全交底,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安全交底人和接收人签字确认。安全交底交至直接操作人员。
(3)、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项目部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
(4)、特种作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持证上岗,并按规定进行操作证复审。
(5)、做好施工机具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止作业,进行维修。
(6)、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施工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7)、危险作业应设专人防护,危险部位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8)、将重大危险源通告进入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9)、工程停止施工超过一个月,复工前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开工。
2、劳动保护用品的采购与发放
(1)、应到有资质的劳保用品供应单位采购劳动保护用品。(2)、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按照集团公司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应建立发放登记台帐。
3、员工的体检
(1)、组织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如:油漆工、电焊工、防水工、木工机械操作工等)每年一次健康体检。
(2)、炊事人员办理“健康证”后方可上岗,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3)、组织对女职工每年一次防癌普查。
(4)、其他管理人员应每两年不少一次常规体检。
4、职业病防治
(1)、定期对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固定封闭场所进行监测,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要求进行治理。
(2)、存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的非封闭场所,作业过程中应保持通风,操作人员须配带口罩、面罩等防护用具。(3)、在混凝土振捣等强噪声环境工作的作业人员,须佩戴耳塞。
(4)、为防止高温作业中暑,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作业。
(5)、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和预案,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三、评价管理
(一)按照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对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关键特性(如噪音、粉尘、目标、指标)的监视和测量,以及合规性评价。
1、监视和测量的主要内容
(1)、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结果;(2)、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绩效;(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
(4)、作业环境及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及使用,员工的健康体检及职业病普查;
(5)、事故、事件及不符合。
2、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1)、主动性绩效测量:安全大检查、设备检查、劳动保护监察、职业病监视、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分析。(2)、被动性绩效测量:年度环境、安全事故、事件、职业病的统计分析,污染物排放监视等。
3、监视和测量的实施
项目部安质部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每月对本项目的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视,报上级安全质量部门。
4、运行控制的监视和测量
(1)、项目部安质部日常对施工现场废气排放、扬尘和噪声排放、建筑垃圾处理、生产废水排放等环保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项目部安质部日常对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安全行为、劳保用品的发放、文明生产等进行监督检查。
(3)、项目部综合部对所属职工食堂的饮食卫生状况、驻地、生活污水、废弃物排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能源、资源消耗进行监督检查及分析。
(4)、项目部物资部根据施工情况对现场水泥、散装材料及库存的易燃易爆材料的管理、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5、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处理
(1)、对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情况的处理执行《不符合(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2)、在监视和测量过程中发现新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应及时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执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环境运行控制程序》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6、合规性评价
(1)、由公司法律事务主管部门每年负责组织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遵循情况的进行评价,编写合规性评价报告。
(2)当法律法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重大环境污染及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投诉时,应及时评审。
宁东—山东±660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鲁4标段绿色施工方案目 录一 工程概况 .................................................................................................
润世达工程有限公司绿色施工方案编制: 审核:批准:润世达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二〇一七年四月 目录一、概述 ...................................................................
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 绿色施工方案文件编号: 发放编号: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kV二通道线路工程第2标段绿色施工方案批准: 年 月 日审核: 年......
昆山市中华园路(江浦路—西城大道)新建工程项目绿色施工方案编制单位:昆山市中华园路(江浦路—西城大道)新建工程项目 编 制 人:审 核 人:2013年8月目 录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编制依......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绿色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大吉危改1#地块1-1#楼等4项工程施工图纸;3、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