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淡泊、宁静,认真而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执拗总会伤害到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以出世的态度笑对人生,“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或许这样,才能得到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情绪安宁来涵养心性,以生活朴素来提高道德。不能够平和安祥就不能担当重任。进行学习需要情绪安宁,增长才干需要进行学习。不学习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急躁就不能修养心性。这样,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地守着贫穷之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淡泊;静,宁静。淡静,淡泊宁静是也。淡泊为何意?这是一种品德修养,指为人质朴、超逸、恬淡寡欲,确切地说,于名位功利兴趣不浓,缺少热情,不慕,不求,不争,不经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不好交接俗人”,当然也不傲视,敬而远之,修炼自己,警省自己,以免染上俗习陋气。“无欲则刚”,说到家了,切中肯綮,不要钻牛角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从容中道,圣人也”。不是没有进取心,不是逍遥于“世外桃源”,“一切不事事”;相反,正是为的宏大追求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
再说“宁静”。顾名思义,端庄,持重,安然,恬然。深一步说,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扰,不自屈。
风物当宜放眼量。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不因一点小小的荣誉、成绩而轻置经过艰苦努力乃至拼搏方能取得的更大的成绩和荣誉于千里之外。卧薪尝胆,将以有为,东山再起,“面壁十年图破壁”,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宁静,苦读乐读,青灯黄卷,编织着绚美蓝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寂寞,没有忍耐,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深沉的内敛,都只能昙花一现,过眼烟云,风流一时。
当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空有扫天下之志而不屑扫一室所为。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鸿鹄之志,还要振翅飞翔。每一次飞翔,都是辉煌探索,都是对胜利彼岸的靠近。
宁静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集中了诸葛亮毕生经历最精炼的总结。他用双重否定来代替一个肯定,强烈而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篇1、严光汉一大隐士,少即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感情甚笃。刘秀登基后,曾多次盛邀严光入朝为官,但均被婉拒。继而毅然、决然远离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初二作文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处处都有“战场”,事业上的,学习上的,家庭上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战斗着。有成功者,自然也有失败者。人的一生是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