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对仗_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律诗中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诗词讲座 第四讲
对
仗
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例如
杜甫《别房太尉墓》:
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但也有截取中间两联(两两对仗)、截取前半(后二句对仗)和截取后半(前二句对仗)的。不再赘例。
二、律诗对仗的原则
1、对仗的基本原则:
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粗略地说来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其他虚词对其他虚词。因此,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运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在古代诗句里,名词和动词才是对仗的主要成分,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则往往和自动词互为对仗。古人对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都没有详细分类,惟独对名词却分得颇为详细。这种分类对于学习和运用对仗是有帮助的。现在依照传统的说法,略加分并,举例字如下:
(1)天文(日风星雨等);(2)时令(春秋晓夜等);(3)地理(山村湖海等);(4)宫室(楼堂府库等);(5)器物(刀剑杯盘等);(6)服饰(衣巾布帛等);(7)饮食(茶饭粮油等);(8)文具(纸笔琴棋等);(9)文学(诗书文字等);(10)植物(草木花絮等);
(11)动物(鸟兽虫鱼等);(12)形体(身心魂魄等);(13)人事(道德才情等);(14)人伦(父子姑舅等);名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
(1)方位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上下等。(2)干支词自成一类,如甲乙子丑等。(3)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如人名对人名,国名对国名,朝代名对朝代名等。
其他词相对,值得注意的是:(1)自动词常跟形容词相对。(2)颜色词要跟颜色词相对。(3)联绵词要跟联绵词相对。(4)叠音词要跟叠音词相对。(5)数目词要跟数目词相对。(6)代词要跟代词相对。
2、对仗的其他原则:
(1)平仄相反。对仗要求平声字对仄声字,或仄声字对平声字,如“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句)即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仄仄平平”,二、四、六字平仄都是相反的。其实,就是b型句对A型句;a型句对B型句。
(2)同字禁对。这仍是平仄问题。因为平仄既然要求相反(平对仄,仄对平),如果上下两句用了同字,就会出现平对平,仄对仄,当然是不允许的。具体说:“出句中出现过的字,对句中不能用同字相对。例如李白五律《广陵赠》的第三联(颈联)“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其中“看”与“见”和“绿”与“青”意思分别相近,虽不是佳对,却也算对仗。如果换成“天边看绿水,海上看绿山”,不但平仄不调,而且用了同字,便不合对仗的原则了。
唐以后的古体诗对仗不求工整,有意求拙以显高古,是不避同字的,例如李白的古风《蜀道难》中“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合掌为劣。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叫“合掌”,又叫“合盘”。出现合掌者应为劣对。
例如: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耿洪源句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崔颢句)洛客尽回临水寺,楚人皆逐下江船。(许浑句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李白句
上例中的“少与稀”、“川与河”、“水与江”、“看与见”和“绿与青”都是近义词,应视为“合掌”。“合掌”之病,即使名家,有时也在所难免。《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立意就是要求出句和对句力避同义、近义。互为对偶的字愈异愈工,可以使诗句包孕的意思更加丰富。意义愈近愈劣,是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而失去艺术感染力。
(4)句式相同。句式,即句法结构。近体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请看下面两例:杜甫《登高》诗首联: 宋·陈亮《梅花》诗颈联:
请对照看看,上述两例的出句和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不是完全相同吗?可以说,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这里,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一个对偶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但是,两联对偶句连用时,双双的语言结构形式又不能雷同,而要有所变化,体现参差美。这一点,有许多大家都常常忽略。如柳宗元《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七律的中间两联:
这两联全是主谓宾句式,都用二、二、三的词组排列。分开来看,对仗很工;但将两联合起来,则显得呆板,缺乏参差美。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中间两联结构就不雷同。颔联:颈联:
这首诗两联之间的结构形式完全不同。前联是两个动宾结构,而后联是两个主谓
结构,并且分别将两个处所状语“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前置更显得变化多异,参差有致,其正叙结构是“千帆(在)沉舟侧畔过,万木(在)病树前头春”。再如杜甫的《绝句》:
这首诗两联的内部,上下句得结构全同。但前联和后联之间的结构形式又不全同,显出整齐美的律诗更具参差之美。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
对仗可分为三类,即工对、邻对和宽对。
1、工对,即工整的对仗。简单地说,凡同类的词(指天文类、时令类的类)相对,即为工对。说细点,凡词类(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复,无论在词汇意义或语法结构上都对得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这是律诗对仗的标准类型。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自然是工对。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可算工对:
(1)有些词虽不同类,但这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人物”、“兵马”、“金玉”、“金石”等经常在上下句中相对,也算工对。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
(2)句中同类自对而又与下句异类相对的,也可算工对。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类,“草”与“木”是植物类,二者句中自对是工整的,与下句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的对仗。
(3)反义词相为对仗的,应算工对。如李白《塞下曲》的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晓”、“宵”就是反义相对。
但是,同义词相对却似工而实拙。前边已经讲过,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相对,叫“合掌”或“合盘”,是诗家大忌。
2、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例如: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以“雁”对“蓬”,是动物对植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②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种情况是很多的。邻对是介于工对和宽对之间的一种对仗,虽然比起工对来稍逊一筹,但还算是近于工整的对仗。
3、宽对,即对得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对仗的普通情况。对仗主要是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对仗不工,也无损于毫末。例如刘长卿《别严士元》一诗的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句中“日斜”与“草绿”既非同类,亦非邻类,只是词性相同。就是“孤帆”与“万里”,对得亦不工,然而并无害其为佳句。
对仗更宽一点的,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律诗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是可以的。例如李白《渡荆门送别》的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句中“从、游”和“远、外”词性不同,自然不能相对,可是“来、楚国”和“远、荆门”词性相同,属于对仗。
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例如杜甫《诸将》的首联:“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么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杜甫《月夜》的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对仗是格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所谓工对、宽对,都要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元代范德机说:“律诗固以对偶为工,然得意处则意对而语不对亦可。”因此,只要句法和词性相近,便可成对。古今有不少名篇,就是如此。
四、律诗对仗的方法
对仗的方法,是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按作者命意的正反,分为正对和反对。
1、正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两项内容。例如:
①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以“萧(何)曹(参)”对“伊(尹)吕(尚)”,赞扬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正对。
②楼船夜泊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前句写虞允文等在瓜洲、采石一带抗击金兵的事,后句写吴在宝鸡一带抗金,收复大散关的胜利,表现了诗人对抗敌力量的自信,和对战斗生活的向往。也是正对。
2、反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两项内容。例如: 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一说“能”如何,一说“不”如何,是反对。“象贤”是说后嗣子孙能如先贤,也指美好事业相继承。
②妙质不为平世传,微言唯有故人知。(王安石《思王逢原》其一)—“妙质”,指有才华与优秀品质的人才。“平世”,安宁太平的盛世。“微言”,精美的言论。此联出句说“品学兼优不为盛世所任用”,对句说“精微妙论只有老友才相知”。一反一正,是反对。
(二)按语句组合的状况,分为双句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对
1、双句对。就是通常上下句相对的对仗。
2、隔句对。即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也与下联的对句相对。从整体说是两句对两句,从句子成分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中原音韵》称为“扇面对”,也有简称为“扇对”的。例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喜近皇天寺,先披古画图。应经帝子庙,同泣舜苍梧。(杜甫《大历三年放舟三峡》
3、当句对。又称“就句对”。即句内有自对且与另一句双双成对。例如:
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杜甫《涪陵县香积寺官阁》)—此联中上句“回廊”对“小院”,下句“飞鹭”对“浴凫”。同时“浴凫飞鹭”又与“小院回廊”相对。
②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此联中,上句“晓钟”对“金阙”,下句“仙仗”对“玉阶”;同时上、下句又成对仗。、流水对。即两句意思上下流贯的对仗,也叫“串对”。这种对仗,相对的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一般对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结构上独立的两个并列句子构成的,从理论上来说,其地位是可以互换的,互换之句意思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流水对则不然,上下句在意义上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若只取一句,或者两句意思都不完整,或者有的结构不能独立。例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弹琴》)。
这种流水对最适宜于尾联。尾联用对仗,只有这种对仗最能收得住全诗。例如: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尾联
②宜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其三尾联
(三)从用词的角度看,又有“借对”和“连珠对”的方法。
1、借对。即字面上本不相对,但是,或者由于谐声,借字音相对;或者由于是多义词,借其某一意义相对,统称为“借对”。凡非借对则可称为“常对”。借对可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两种。
(1)借音对。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诗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时借它的乙音或丙音来与另一字相对。例如:
①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借“珠”音为“朱”,与“白”相对。
②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埙司户见寻》)—借“杨”音为“羊”,与“鸡”相对。
(2)借义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例如:
①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寻常”是平常的意思,这是诗中意义;但在古代“寻常”还表示数目,八尺为寻,二寻为常,所以借此与“几度”相对。
②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巴人”和“阳春”都是古代晋国的乐曲名,此借“巴人”的“巴国”义与“楚地”相对。
2、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即用叠音词对仗。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吃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上作》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例中“历历与萋萋”、“漠漠与阴阴”、“萧萧与滚滚”都是连珠对。诗中叠字用得精妙,可以增加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可谓复而不厌,躇责而不乱矣。”对仗中用叠字,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可谓“复而不厌。
最后,我们还必须明白,任何一双对偶,其类属、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进行的。例如上面说到的“宜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是流水对,也属反对(一是“长开眼”,一是“未展眉”),而又是工对。又如苏轼《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是双句对,也是工对,也是反对,因为一说“已无”,一说“犹有”。(选自段书远著《诗词写作教程》)河洛诗词2012第一期 诗词讲座
六、格律诗的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这就像......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263 更新时间:2005-10-04 20:12:43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一、什么叫对仗?对仗亦名对偶,即出句和对句形成对偶、联语,如古之仪......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从我们上节课......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杜甫律诗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