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_新花木兰
花木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花木兰”。
《花木兰》中文版:一部忠实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译制片
作者-黄勋
叶楠
摘要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必然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翻译的障碍,如何把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好,在两种/多种语言之间把翻译的效果做到“信、达、雅”是翻译家应该考虑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源、美国版《花木兰》的剧本台词翻译过程,阐明电影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性,观众的理解度,不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重视在保持原版特色上加入再创造的元素,使之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等方面的重要性。关键词:电影翻译
忠实性
再创造
一.对原片的忠实
电影翻译,其实同文学翻译一样,有着共同的翻译标准。而提到翻译的标准,就不能不提到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原则。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这是翻译最基本要求,或者说是翻译的底线;“达”就是通达,即译文通顺流畅。这本是文学翻译的传统标准,但是对电影翻译也同样适用。因为二者翻译的目的,都在于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从而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而且在电影翻译中,这个准则更为突出,因为影片中人物对话的翻译不是供读者去慢慢阅读品味的,而是要转化为配音演员的声音,使观众在观赏的瞬间去理解接受。因此,仅仅达到文字上的“忠实”、“通达”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之贴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听懂。这样的译文,经过配音,才能与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终求得自然、逼真的艺术效果。所以,电影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其实比文学翻译的难度还要大。
在《花木兰》的译制过程中,翻译者在“信、达”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在影片中的很多翻译难度比较大的地方,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意义和风味,还使之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英文剧本中的很多幽默之处,本来不太适合用中文表达,但经过他们的翻译,也变得有声有色。比如有一处翻译如下:
(木兰参军后的第二天早晨,有监督练兵的宰相来点名。)宰相:Order people, order!士兵1:I’d like a pan fried noodle!士兵2:Sweet and pungent shrimp!士兵3:Moo goo gai pan 此处是利用英语单词一词多意现象所造成的幽默效果。“Order”有点名之意,但还有点菜的意思,当宰相叫“Order”宣布点名时,士兵们故意把它理解成点菜的意思,于是争相起哄,你一个我一个地点起“菜”来。这是一个典型的英文式幽默,所以当中文版的影片还没有出来时,有人在影评中说,这种幽默“不适合翻译为中文”。但经过翻译者的妙笔生花,这段剧本就变成了下面的对白: 宰相:点名了!你们吵什么? 士兵1:炒个葱花蛋!士兵2:炒个红烧猪蹄!士兵3:炒个宫爆虾仁!
这段翻译巧妙地利用汉语中“吵闹”的“吵”和“炒菜”的“炒”的谐音,达到了与原文中的“Order”异曲同工的幽默效果,不但完全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达到了“信”,而且顺畅不留痕迹,可谓之“达”,非常精彩,令看过英文原版的人为之叫绝!
中文版对原片的“信”还很大程度地体现于对歌曲的翻译上。原片中有五首需要演唱的歌曲:, , , , 其中除片尾曲以外,余下在片中出现的四首歌全部都翻译成了中文。这种翻译并不是像其他很多译制片那样,为了便于中文演唱,把整首歌的歌词重写一遍,只求大意相同,而是严格地对照英文翻译,力求每一句都能再现原文的韵味。很多人认为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很刻板,但在影片中的效果听起来却绝非如此。以欢快诙谐的为例,这是木兰的女眷和为她梳妆沐浴的侍女们合唱的一首歌,这里只节选其中的一些典型片段:
Bath Lady: This is what you give me to work with?(这是要我打扮的姑娘?)
Well, honey, I’ve seen worse.(噢,你可真够脏,)
We’re gonna turn this sow’s ear into a silk purse.(把这只灰色麻雀,变成金凤凰。)
We’re have you washed and dried,(先把你,洗干净,)
Primped and polished till you glow with pride,(玉洁冰清才能惹人爱,)Trust my recipe for instant bride,(经过我细心打扮的姑娘,)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会为我们争荣光。)
Make-up Lady: When we’re through you can’t fail,(打扮好,更漂亮,)
Like a lotus bloom soft and pale,(象那出水芙蓉白又香,)How could any fellow say “Not sale”.(男人见了都心花怒放,)You’ll bring honor to us all.(你为我们争荣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基本上每一句都是遵照原文翻译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同时考虑了压韵和曲子的长度,用的语言也很口语化,念起来比较“顺溜”。这样,翻译后的歌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也易于中国观众听懂了。在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相当好,不但保持了原版中轻松愉快的风格,还很好听,不仅仅达到了“信”,而且是“雅”了。这样翻译后的效果,是打字幕显示歌词大意所远不能及的,因为观众将可以一边听着曲调,一边理解歌词的意思,同时得到两方面的享受,感觉自然会好得多。其他在片中出现的三首歌曲也是这样翻译的,都翻译的原汁原味,与电影的画面和剧情结合得很完美(尤其是最后中断的部分),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加工的痕迹。限于篇幅原因,对其他的歌曲就不再分析。
中文版对英文原版的忠实性也体现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中方所采用的配音演员的音色都和原版非常相似,尤其是木兰那三个“损友”,简直就是原版的配音演员在讲中国话一样,像极了。几个主角的配音也还过得去,陈佩斯配的木须龙虽然不是主角,却因为陈的出色表演而格外出彩。
总而言之,《花木兰》中文版忠实的再现了英文版的原貌,翻译得准确而到位,无愧于“信”的标准。下面要讨论的,是该片翻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原版的再创造活动。
二.积极的再创造活动(Re-Creation)翻译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再创造”特点的外形变换。在《花木兰》的翻译过程中,这点显得尤为突出。花木兰原本就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我们中国人对它耳熟能详,从小心中就有了一个中国式的花木兰形象。而美国人虽是这部卡通片的制作者,却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花木兰”多多少少有些他们想象的成分。而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加入很多他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以符合他们本国人的口味,于是,《花木兰》这部电影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加以改造,使之更加接近于中国原著,也使中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把美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式的东西还原成真正的“中国味”,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该片的翻译过程中,“再创造”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陈佩斯的配音表演。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他所配音的角色“木须龙”:“虽然是动画片中的人物,但我确实当一个角色来处理的。美国人对龙有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定势。可是他们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的观众未必能接受。我就把这些告诉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处理才能令中国观众接受。小到一个小小的吆喝马的声音与方法,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说服他们很困难,要讲清各种理由与道理,但他们那种对艺术认真的态度,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美国人翻译过来的东西,中国观众未必能够接受”,所以陈在为这个角色配音时,进行了很多再创造活动。比如,英文原版中木须龙刚出场的时候,一边口口声声要“捍卫宗族”,一边张牙舞爪,发出“HRRR”的怪叫,活脱脱一副西方人想象中的恶龙的模样;而陈在配音时,把怪叫声换成了京剧腔的“哇呀呀呀呀”的叫喊,使得木须龙一出场就带上了几分中国式的幽默。又如,有一段剧情是木须龙在雪山上跳上马背,发出“Wu Hu HaGa, Wu Hu HaGa”的西部牛仔式叫喊,陈认为用在中文版中不妥,所以,他给配的音是纯中国式的:“的儿——驾!”
在后面的表演中,这样的“发挥”更是屡见不鲜。像下面几处: 1. 木须龙决定出发去找木兰,发现蛐蛐跟了上来。
木须:Hey,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re coming?
陈:
你跟着搀和什么?
2. 木兰初入军营,就引起了几场争斗,使得其他新兵对她不满。木须:You know, we have to work on your people skills.陈:
我看,咱们该和他们套套近乎了。。3. 木兰到水塘里泡澡,木须极力阻拦。
木须:Hey, oh, ah, no, this is not a good idea.What if somebody sees you? 陈:
姑奶奶,可别这么干!要让人看见怎么办?
这些北京味十足的诙谐配音,虽然和原文的风格迥然不同,却缩短了木须龙和中国观众之间的差距,也使得木须龙这个典型的迪斯尼式宠物,变成了一个中国味十足的滑稽角色了。比起原版中美国笑星艾迪的美国式调侃,陈的“京味”配音风格更受中国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所以说,陈对木须龙这个角色的再创造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陈以外,其他角色的台词也有很多地方经过了“汉化”处理。译者尽量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来翻译台词,使中国观众听起来更亲切。例如,“皇帝”这个角色所说的话,翻译后都带有些古文的味道,他夸奖男主角李翔时说:“I know what this means to you, Captain Li.Your father would have been very proud.” 中文版中将其译为:“你劳苦功高,前程远大,你父亲定会为你含笑九泉。”一句话用了两个成语,显得比较庄严,也更符合人物的性格。若直译为:“我知道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李翔校尉。你父亲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反而会显得不地道。皇帝评价花木兰的那句话译得更是精辟,原文是“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most rare and beautiful of all”,翻译时就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译得非常贴切。另一个人物,木兰的好友YAO,看到木兰抱住皇上时大为吃惊,说:“Is she allowed to do that?” 这句话被翻译成“这不是触犯龙体吗?”,也很贴切有趣。影片中还有其他类似的很多例子,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自己细细品位,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中文版本中有些地方,因为原文的意思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太好理解,所以进行了引申,使其意思更加明朗。这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片中有一段情节,匈奴人行军时发现了京城派去的探子,把他们抓起来带到首领单于面前。单于说:“Well done, gentleman.You found the huns army”。引起了其他匈奴人的一阵大笑。这句话有些讽刺的意味,单于是讽刺京城探子们还没完成任务就被发现了。但是这句话如果直译的话,会使中国观众不解其意,因为“你们发现匈奴大军了”在汉语中的讽刺意味不够明显。于是译者把它的意思引申,译为“干得好啊,可以回去领赏了!”这样,中国观众就能领会这句话的幽默之处了。
三.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花木兰》是中国翻译得非常出色的一部电影。翻译者们对原作的忠实,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再创造劳动,使我们得以看到一部既成功保持了原版特色,又增加了不少“本土韵味”的《花木兰》。这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但最可贵的,是中国翻译者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英语学习者所真正需要的财富,有了它,各种技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英语学习才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花木兰英文剧本,Walt Disney Company, 1999 2.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陈韬文,见(传播学论文选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秦志希、翟晶,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2004
姓名:黄勋(男)
年龄:31
籍贯:江西赣州 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或职务: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通讯地址:江西赣州客家大道156号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教务办 邮政编码:341000 联系电话:0*** 电子信箱:huangnan7781@yahoo.com.cn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3、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学习两个多音字“将”、“燕”,认识......
花木兰花木兰1教学目标: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产生男孩女孩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意识。3.能够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学重难点:1.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
十课:《花木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一、......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