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_简化字和繁体字的看法
《谷梁传》的“谷”可以写简化字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简化字和繁体字的看法”。
《穀梁传》的“穀”可以写简化字吗?
编者按:上海大学张萍老师在写作《“穀梁传”的“穀”》一文时,发现在一些图书中存在混用不一的现象,而现行比较通行的词典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处理。张萍老师在梳理这些现象的同时,请教了王宁等先生。《“穀梁传”的“穀”》一文(详见本篇微信)围绕“穀梁传”的“穀”,是否需要简化为“谷”,以及如何区别形似字“榖”,以上下两篇的形式分别讨论,文章见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本篇微信已获作者授权,特录入王宁先生与张萍老师的来往信件。如需转载,请先私信联系。欢迎读者朋友们展开讨论。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我最近遇到一个小问题,想向您请教,打扰您了。我想请教一下,“穀梁传”的“穀”能否简化作“谷”呢?我注意到现在简化字版本的书,大多是作“穀梁”,也有一些作“谷梁”,并不统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有“穀”词条,下收“穀梁”,作姓。据此,则明确了“穀梁”之“穀”不可简化作“谷”。
由您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中未收“穀”词条,在“谷(穀)”词条下加注了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但未提及“穀梁”的“穀”。
“穀梁传”的“穀”究竟应当简化作“谷”呢,还是保留“穀”字形呢?还请您拨冗赐教。谢谢您!
上海大学
张萍张萍老师:
您好!
您提的问题属于古籍书名的书写问题,专业古籍印刷是可以用繁体字的,但在简化字的文本里,引用古籍和提到古籍书名能不能也保持繁体?这个问题国家语委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只能说说个人的意见供您参考。
一般通俗的文言文,用简化字印刷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有一些“字用合并”的字,在文言文里容易引起误会。例如:“征-徵”在文言文里前者是“征伐”,后者是“徵税”,不能混。“余-餘”在文言文里前者是第一人称代词,后者是“多餘”,也不能混„„我个人的看法,即使是用简化字印教材或通俗文言书籍,如果字用合并后语境不能分辨意义,产生歧义,还是要处理一下。比如:“余年无多”,在现代汉语文本里,不会产生歧义,因为现代汉语不会用“余”表示第一人称。但在文言文里,“余年”可以是“我的年岁”,也可以是“剩下的年岁”。又如:“始征之”“皆征之”,在文言文里,如果不是征伐,而是徵税,改用“徵”为好?
您说的书名里的“穀”和“谷”,现在用得比较乱。《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还加书名号,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我个人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熟悉典籍的人,看到《谷梁传》,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理解为《穀梁传》。但如果古代经书不熟,本来就不知道春秋三传里有一本《榖梁传》,以为原书就是《谷梁传》,岂不弄出笑话!
汉字是用来书写汉语的,还是要以表达准确、没有歧义为原则。简繁字问题属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简化文本出现一个繁体字,也要慎重一些,理由充足一些。写作《榖梁传》也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这样就无妨了。所以,您采用《谷梁传》,没有错;采用《穀梁传》,也是有理由的,我觉得,您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
我们在《通用规范汉字表》里,不能恢复繁体字,但保留了“餘”“穀”“徵”这些繁体字的特殊用法,也就在简化字库里保留了这些字形,你用“穀”,是打得出来的,这就更没有问题了。
王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谷”?(上)张 萍《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是给《春秋》经做注解的三部书,合称“春秋三传”。其中《穀梁传》的“穀”究竟要简化作“谷”还是保留“穀”?究竟是“穀梁传”还是“谷梁传”?在使用简化字的今天,存在混用不一的状况。在简化字版本的诸多古籍相关书中,较多使用“穀梁传”,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2015年1月重印的《春秋穀梁传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穀梁传开讲》等,书中采用“穀梁传”,而非“谷梁传”。《穀梁传开讲》第1页更是明确说:“‘穀’之简体字或为‘谷’,因此在简体字的文本中,也常简化成《谷梁传》。”并加脚注案:“今日的许多研究成果中,文本为简化字体的,大多是写作‘谷梁’。为了便于规范统一,本书一概改作‘穀梁’。”使用“谷梁传”的书,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新世纪万有文库”即有封面标题为《春秋谷梁传》的书,用了“谷”;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公羊谷梁传》封面标题也作“谷”。1964年公布并于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明确规定“穀”简化为“谷”。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2013年,商务印书馆)中未收“穀”字条,但在“谷2(穀)”字条下有一个“提示”,说明“‘不穀’的‘穀’不简化作‘谷’”(117页),该“提示”明确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确认的某些在特定意义上可做规范字使用的繁体字”(见第9页“凡例”)。《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并未提示“穀梁”的“穀”不简化作“谷”。据此,“穀梁”似当写作“谷梁”。不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年,商务印书馆),则会得到更为明确的答案。其中“穀”条的义项,有三个用法,一是“善;好”,如“穀旦(吉利的日子)”,二是“俸禄”,这两个都是书面上的文言词用法,三是“姓”,即这几种用法的“穀”是不能简化为“谷”的。“穀”条还列了一个词条,正是“穀梁”,释为“姓”(469页)。据此,则必须是“穀梁传”,而不是“谷梁传”,也就是“穀梁”的“穀”不能简化为“谷”。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商务印书馆)“穀”词条仅有第6版中前两个义项,并未收“姓”的用法,也未列“穀梁”词条(492页),在“谷”词条下也未提到“穀梁”简化作“谷梁”。可见,“穀梁”词条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新增的词条。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之后出版的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2014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穀”条仅有一个用法,即“姓”(472页),而“谷”词条下收有“谷梁”词条,释为“复姓”(469页)。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则“穀梁”中的“穀”是要简化为“谷”的。
如上,明确将“穀梁”作为词条收入的,一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一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前者明确为“穀梁”,后者明确为“谷梁”,而这两本工具书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如此则“穀梁”之“穀”究竟是“穀”还是“谷”,真正叫人不知取舍。
就这一问题,我们先后向上海大学杨逢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作了请教。杨逢彬教授的看法是:“穀梁”可以简化为“谷梁”,在古籍中也可写作“穀梁”,“这是过渡时期的两可用法”。王宁教授认为“《谷梁传》在语言环境里,是不会引起误会的,所以多数人在通俗文本里,也都用简化字‘谷’”,同时又明确她自己是“一定写《穀梁传》的,因为,如果知道‘谷’是简化字,会很自然地转向为《穀梁传》,本来就不知道这本书的,会以为原书就称《谷梁传》,就太缺乏文化了。”我们发现王老师所担心的问题事实上确实是存在的,在京东网站图书中,有本电子书的封面书名是《春秋谷梁傳》(见下图),是繁体版本的,显然这是不知“谷”为“穀”的简化字、不知古书名为“穀梁”而非“谷梁”所致。高小方教授更为明确地指出:“‘穀梁’现已不再简化为‘谷梁’。”诚如王宁教授所言,“姓氏用字可以采用原有的字,‘穀梁’属于古代的姓氏”,因此,“穀梁”的写法没有问题。
谢金良《穀梁传开讲》中指出,关于“穀梁”二字的含义,因史料缺乏而得不出真正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故主张“姑且只知道‘穀梁’二字是指姓氏就可以了吧”(17页)。可见“穀梁”之“穀”未必与“稻谷”之“谷”有关系,即未必可以简化为“谷”,作为一个姓氏专门词,它主要出现于古籍《穀梁传》及其作者“穀梁赤”这一人名中,基于这一特殊性,“穀梁”之“穀”似保留“穀”字形而不简化作“谷”为宜,不知这是否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增加“穀梁”词条的原因,不过从“穀梁”“谷梁”混用的现状来看,这一规范显然是有助于解决混用疑惑的。“穀梁”的“穀”保留繁体还是简化为“谷”,在简化字推行以来,经历两可的过渡期,如今趋向统一,即考虑“穀梁”作为古代姓氏的特殊性、主要见于古籍《穀梁传》的特殊用法以及作为古书名所包含的特殊历史文化等因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条“穀梁”为代表性,为“穀梁”的写法提供了明确的参考。
由于繁体字与简化字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繁简转化中往往容易发生一些混淆。一般而言,简转繁可能问题要多一些,比如“谷”转化成繁体文本时,就要考虑到底是“稻谷”的“谷”还是“山谷”的“谷”,前者是有繁体的,要转化成“穀”,后者则没有繁体,无需转化,如果用word文档自带的“简转繁”功能,则尤需注意不能把“山谷”的“谷”也转成了“穀”。同时,在使用简化字时,也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穀”都简化成了“谷”,如“不穀、穀旦”等词中“穀”不能简化为“谷”,《穀梁传》或其作者“穀梁赤”中的姓氏“穀梁”亦不简作“谷梁”。
“穀梁传”的“穀”——是“穀”还是“榖”?(下)张 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穀梁”词条,即其中“穀”不简化作“谷”。《穀梁传》作为一本经典,在今天被提及时,其中的“穀”书写时容易发生形误,与“榖”混淆。《春秋穀梁传译注》(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穀梁传开讲》(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中都有地方将“穀梁传”写作“榖梁传”,即把“穀”变成了“榖”。《春秋穀梁传译注》书名和书中正文部分都是“穀”,但版权页上共出现四次却都作了“榖”;《穀梁传开讲》书中内容作“穀”,但封面以及内封的标题却都作了“榖”,勒口上的介绍文字中,一句内两处分别写作“榖”和“穀”:“《榖梁传开讲》注重考证和义理,力求深入浅出地对《穀梁传》的来源、名称„„等作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见下图)“穀”与“榖”,两字音同,字形极为相似,差别在于左下方一个是“禾”,一个是“木”。因为两字左边部分“横”式笔形比较密集,“穀”左下“禾”的一撇看似一小横,这一“小横”在“榖”中少了,这一点差别一般不易辨别,尤其是电脑输入汉字时很容易混淆。
《说文解字》“禾”部“穀”注为“续也,百谷之总名,从禾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2页下)“榖”或隶定作“”,《说文解字》“木”部注为“楮也,从木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3页上)可见,两字都是形声字,形旁一为“禾”一为“木”,表示两字字义一表“谷物庄稼”,一表“树木”,而声旁或作“”或作“”,本质是一样的。树名“榖”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有,释为“构(树)”(469页),与《说文解字》中的“楮”所指相同。“穀”与“榖”中“禾”“木”上方的那一小横是属于声旁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自由的,因而要特别注意不能丢掉。其实以“”(或作“”)为声旁的字,还有一个“轂”,《说文解字》“车(車)”部“轂”注为“辐所凑也,从车声。”(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03页下)汉字简化时,这三个有着共同声旁的形声字走上了“殊途”:“穀”简化为同音的“谷”,“榖”没有变化,“轂”总体上是把形旁“車”简化成了“车”,但并没有把声旁完整保留下来,而是把声旁“”中“冖”下的小横给丢了,最终简化为“毂”。从字形结构分析而言,“车毂”之“毂”中“车”上那一小横要是补回来,那么它就还是个完整的形声字,不然倒真成了个“从车,省声”字了——省了那一小横。
“穀”与“榖”可以说是高度形似,极易混淆,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在两词词条中分别都作出了提示,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穀’不同”,在“穀”词条后面提示“跟‘榖’不同”(472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这一“指导性”做法,正是注意到了实际书写中两者极易混淆的状况,对指导如何正确使用汉字无疑是有益的,这一细节值得点赞。
由于“穀”“榖”极为形似,电脑输入时尤易混淆,对其还需多个心眼:“穀梁传”的“穀”是“穀”不是“榖”,从“禾”不从“木”。原文见第1692号、1693号《语言文字周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介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介绍导语:《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介绍,欢迎大家参考!《春秋谷梁传》简介《春秋谷梁传》为儒......
第九课《巢谷传》讲学稿课型:新授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积累“举、习、友”等文言实词,理解、概括文章大意。2、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析,把握巢谷的性格品质,体会本文选......
《巢谷传》阅读答案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
巢谷传阅读答案巢谷传(节选) 苏辙①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