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_我们永远跟党走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永远跟党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们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

在建党90周年的契机下,根据学校的假期红色活动的广大号召下,我们小组决定利用家在锦州的自身优势为依托,赴辽沈战役纪念进行义务讲解。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结合所学到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礼仪风范,以及学院为志愿活动提供的师资力量,秉承着“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内心充满的爱国热情,回报社会,奉献大家。

事先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协商,并得到了同意,并与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有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为我们培训,发放导游词并讲解注意事项。我们根据自身的积累的知识和礼仪优势将导游词消化的很好。我们很快进行上岗实践,虽然还是时间匆忙有些生疏,但是我们很快就熟练了适应了环境,这种服务活动增强了我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学会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作为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崇高而光荣的事业,它体现了我们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活力,培养了我们的友爱奉献精神,同时也尽我们所能为社会做我们能做 的事情。外国语学院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为志愿者精神,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为服务宗旨,结合学院的平时的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礼仪风范。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值得锦州人骄傲的一大标志,他展现了解

放军为保护锦州的英勇抗战的历史史诗,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新馆于198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落成。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主题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幕厅、展览厅、电影厅、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室及各种机房、工作用房。整个建筑构思巧妙,布局严谨,结构坚固,造型庄重典雅。表现了高超的现代建筑艺术和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

辽沈战役纪念馆座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依山近海,是中国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南至辽宁西部、北至沈阳、长春等地的千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万之众。

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锦州,决战辽西,占领沈阳,最终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对此,开国领袖毛泽东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铁路桥的北面。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

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

辽沈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馆内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列馆和全景画馆。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其中《攻克锦州》全景画馆为国内首创,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全景画馆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是中国博物馆和美术史上的开山之作。艺术家们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高度写实的油画技巧,把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面,组织在一个环形画面中。这个多视点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妥帖,山川、河流、建筑、战斗描绘得历历在目。艺术家们运用绘画的透视法则创造了开阔的空间,还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变而统一的色彩,创造了一个符合季节,时间和战场气氛的巨大的空间环境。准确地表现了锦州地区深秋季节的色调气氛,以及特定时间内阳光照射下处于不同方位中的地面、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变化。同时,艺术家们运用色彩的远近透视,将空间层次推远,从而使画面产生了动人的空间感。处于不同位置上各种物体的尺度变化,以及地面塑型上的物体尺度都安排得十分合理,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开阔的空间形象。攻克锦州全景画的总体色调变化和局部形象刻画都很有力度。从近处到极远处,从顺光到逆光部位的绘画手法,都极其清晰有力。特别是离观众较近的人物形象,采取了粗犷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地面塑型是攻克锦州全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攻克锦州全景画的地面塑型一端连着看台,一端与画面连接,制作精细,构思巧妙。地面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一定比例缩小,做得极为逼真。木桥、炮兵阵地、战壕、废墟、小道、高粱地塑型和画面各占一半,巧妙连接,浑然一体,视觉上真假难分。使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当年的战场之中,加强了感染力,地面塑型是全景画独特的艺术手段。攻克锦州全景画地面塑型,以260根圆钢管为支撑,上面铺设角钢、钢板和钢网,再以石膏做成具体的地表形象,耐久、耐火、耐腐蚀、防虫蚀。

画的南面,表现的是南、东突击集团第7、第9、第8纵队在炮纵一部配合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突击,攻占敌军罕王殿山、老爷岭和紫荆山等据点,尖刀连、突击连抢占突破口,迅速突破小凌河等处城垣。前赴 后继,“四竖红旗”的勇士们的形象,各纵队冲进城区,向纵深勇猛穿插,攻击敌人防守据点,与敌人展 开逐街逐巷争夺,攻占敌第6兵团司令部、东北“剿总”锦州

指挥所,歼灭老城残敌的场面,在画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全景画再现了经过31小时激战,全歼10万锦州守敌,攻克了战略重地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关键性胜利的战斗过程。

全景画馆是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建筑艺术,地面塑型制作艺术,高度写实的油画艺术以及配置合理的灯光、音响,才会产生完整的全景画艺术效果。攻克锦州全景画具备了和世界上大型全景画同等规模的巨大篇幅,同时结合着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塑型艺术和灯光、音响等现代技术。在总体设计中综合着现代技术和多种艺术的互相协调和互相补充。参加创作的军队和地方的各方面专家、艺术家、技术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经过3年的通力合作,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终于使攻克锦州全景画馆顺利建成。从而填补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和美术事业的一项空白。

此全景画馆真的让人震撼,让我重现历史画面,让我彷如真实得看到了红军们的浴血奋战的历史场面。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解放军某部89团3营7连2排8班10名战士联名制定的“立功计划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我看来战斗是很简单的事,只要机智勇敢、能攻善守就足够了。但他们从战斗上、克服困难上、巩固部队上、群众工作上等四个方面分12条全面系统描述了确保高水平完成任务,争取立功受奖的目标要求和行为规范,在最后明确表态“以上四条件完全努力”。这鲜明地体现出战士们追求上进、崇尚卓越的革命诉求和智慧思

考。他们的襟怀和境界感染了我们,让我更明白这种值得我们信仰的事,值得红军与我们信仰的党。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馆藏丰富的文物和史料,成为辽沈战役研究和展示中心。革命纪念性建筑与现代园林融为一体,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之旅”的重点景区。

这次志愿的实践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想这种革命的精神应该由我们来继承也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和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实际,让大家不能忘记这场战役,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更好的让大学生认识社会,变得更加的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老师们,同学们: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穿越历史滚滚烟尘,迎着时代隆隆雷声,中国共产党雄健地......

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她,是中国那段黑暗历史里的一缕光辉;她,是中国那场民主革命里的一份希望;她,给我们留下一串串动人的故事;她,带着我们走向一段段崭新的旅程;她,经历了90年的光辉岁月;她,迈过......

永远跟党走

党在我心中征文永远跟党走渭城区周陵镇豆家小学王卫涛蓦然回首,已走过九十个春秋。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您却依然精神抖擞。还记得南湖上那条小舟,一群仁人志士共聚船头。锤头镰刀......

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人生来就是走的过程,从小走到老,从懵懂走向成熟,从失败走向成功!对于我们青年伴随着走的过程,肯定需要有有一个好的向导,那么这个向导是谁?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走?听完下面......

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九十年前,她像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像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

《永远跟党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永远跟党走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们永远跟党走 跟党走 我们永远跟党走 跟党走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