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_宗教与旅游发展关系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宗教与旅游发展关系”。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学生姓名 杜吉舟 学号 0707044005 所在院(系)

历史文化系

专业班级 2007级旅游管理0071班 指导教师 肖亚波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学院

2011年 5月 12日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旅游管理071班 杜吉舟 陕西 汉中)

指导老师:肖亚波

【内容摘要】 伴随着宗教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各宗教传教士穿梭在世界的各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宗教与旅游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本文通过宗教的发展历史叙述厘清二者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宗教

旅游发展

关系

引言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共生性的一面,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又有互斥性的一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宗教与旅游传统社会中的关系处于互动之中。一方面,宗教对旅游的影响极为深刻,它是旅游景观得以营建以及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辅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反过来也受到旅游活动的逆向影响,宗教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的情况甚为普遍。

自然宗教还是人为宗教,人们的宗教活动总是要在特定的时空内举行,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禁忌和仪式来表达与俗世社会的界限与分离。于是,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宗教文化遗产。这些宗教文化遗产虽各有千秋独具特色,都是人类生存经验与道德智慧的结晶,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与认知自我的深度,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宗教概述

(一)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二)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二、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各式各样的崇拜,从而长途迁徙。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汉朝的白马寺。白马寺,我国各地有若干寺庙均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马寺最为有名。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唐代僧侣出国释游的典型代表是玄奘和鉴真,二人一个西游,一个东渡;一个求经.一个弘法。对后世乃至当时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时来华游学的僧侣尤以东亚日本、朝鲜为主。当时的日本以中国为佛教母体.派了大批僧侣来华游学。在隋唐之际。先后有六个佛教宗派传人日本。在众多来华僧侣中.许多和尚在中国一呆就是很多年,如于838年入唐求法的圆仁和尚,在中国游学10年,游迹遍布江淮、华北、河洛地区。其间。他曾南游扬州,学习梵语;北登五台。参观古刹:又西入函谷,居长安青龙寺.拜义真为师学习密宗。他还将来华见闻整理成书,撰成《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一部.为我们保存了不少中日两国佛门交游的可贵史料。至于朝鲜来华的僧侣也为数不少.唐代佛教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就是额罗人.像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后入居九华山,创立了地藏信仰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道家云游在唐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当时许多文人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游风中颇见道家风骨。

至明末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溢智旭等四大高僧及其门下居士、信徒的宗教旅游活动则掀起了佛教复兴的一次小高潮。

二战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旅游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起来。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1992年旅游业已超过了汽车、石油等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正日益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全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突破20亿。麦加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三、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共生性

宗教是旅游开展的动力,旅游为宗教提供了传播渠道。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信教人数众多,朝圣旅游十分盛行。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信徒拥向本宗教的圣地朝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人群。朝圣旅游的开展也为宗教的更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近年来。朝圣旅游不但没有停止,且规模日趋扩大,如穆斯林每年一度的圣城朝拜等,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旅游人群。

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旅游的发展能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宗教遗产的保护可以提供充足的财力和资金支持。同时,在“眼球经济”的今天.关注也是一种力量,很多宗教圣地借助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

宗教因素为自然景观注入文化内涵,对游客更具吸引力。随着游客品味的提升,旅游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转更注蕈在旅游中寻求差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从中获得多层次的享受。宗教遗产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游客独特性、差异性的趣味需求。同时.宗教提倡的超脱遁世的理念,也为僻处山野、远离尘世的自然景观增添厂些许魅力。

(二)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

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拿撒勒人耶稣曾经走遍整个巴勒斯坦地进行传教,他的门徒保罗更是扬帆地中海,将基督教的种子撒遍罗马帝国。穆罕默德乎踏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乃至衰落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旅游对于宗教具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本身就是东西方佛教徒梯山航海旅行的结果。许多印度和西域高僧或沿丝绸之路到中国陕、甘、晋、豫,或经海上至粤、闽、江、浙一带。他们来华释游、传经送典,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同时诱发中国僧侣西行求经的游方步伐,佛教传播与旅游活动因此交织在一起。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旅游活动。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主张“自心是佛”、“本白无缚,不用求解”,一改早期佛教旅游的苦行面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许多高明的禅师都能从自然景观中悟入真谛。所以遍走高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优游山水、品味自然、切磋佛理成为禅宗提倡的参学旅游方式,在中唐更是风靡整个中国。当时云游四方参禅悟道的青年学僧不是投在江西马祖道一处,就是投在湖南石头希迁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走江湖”。

宗教旅游活动是宗教兴衰的晴雨表,后世佛教的每一次复兴都以宗教旅游的相应盛行为风向标。即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电视、电话、网络、收音机中看到、听到宗教演说、布道、法事的今天,高度清晰、高度逼真的通讯设备仍然无法代替人们在宗教场所的亲身体验。人们要想将宗教传播弘扬出去,就必须借助亲自前往的旅游形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只能是为人们的宗教旅游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物质工具。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到圣地朝拜旅游仍然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旅游作为宗教传播、交流的传统方式会随着宗教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三)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哪无论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还是天主教的修道院多修建在远离闹市的山林之中。一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经过一代代宗教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发,植树造林、修寺建塔的辛勤建设,凿池引水、禁牧禁伐的精心保护,变成了庄严肃穆的人间净土。“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凡有宫观寺塔之处,大多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天下名山僧占多”首先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无论佛教或是道教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寺观的选址总是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美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主观情感与直觉顿悟,通过曲径通幽、深山古刹、松风水月、晨钟暮鼓、塔林壁画、石窟雕塑等方式进一步衬托,创造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的宗教氛围,洋溢着超凡脱俗、返朴归真、静谧祥和、庄严神圣的宗教美感。即使位于城镇的宗教建筑也会因为周围闹市的衬托而愈显幽远清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人刘禹锡的名句说明,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宗教对于提升一处山水知名度的巨大作用。高僧大德可以给其驻锡之地笼罩一层神圣的光环,许多山脉因为沾了佛道之灵光而名扬天下。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以及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圣地。信徒出于虔诚,不辞千里前来烧香拜佛、寻仙访道、求法朝圣;一般游客也前来领略宗教化的自然风光,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洗礼。宗教为旅游提供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双重优质旅游资源,旅游则进一步促进宗教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它们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宗教天然需要旅游,旅游天然需要宗教。

(四)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中与宗教有关的超过半数,在联合国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也大多带有宗教性质。人们要想亲自观赏这分布于各地的人类文化遗产,只能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而且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纯粹观光式的旅游活动逐渐被冷淡,具有独特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的青睐,宗教旅游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有关部门投入巨资恢复、修缮一度破败不堪宗教场所,借以发展旅游;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为宗教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雄厚资金支持。改革开放后,一些曾经具有较高历史地位和信仰地位的宗教场所从废墟中建,重新成为地方乃至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丛林,旅游业功不可没。宗教的继承、保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这一宝贵的资源。

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越来越多的当代西方旅游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与教的关系。特纳(Tumer*V)认为,“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一半是旅游者。”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贝JJ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是“世俗的礼仪”;马坎耐(Dean Mal Canell)则进一步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旅游的主旨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人们外出旅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度假和玩耍,而具有某种神圣的含义,它就像一种生命礼仪(或通过仪式),让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这种转变使人从一种精神状态转变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经历到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使精神得到了充电。虽然这些观点值得商榷,但是可以启发我们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背景讨论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满足更多游客的不同需要,提升宗教旅游的档次和水准。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旅游,充分合理地调动旅游者的宗教参与性、积极性,解决我国宗教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与乏味。宗教旅游更是要超越“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水平,在宗教搭建的广阔旅游舞台上,经济部门、文化部门、外交部门等可以联袂演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宗教交流、文化传播和国际友谊。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

(五)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播

宗教包含众多艺术表征形式。宗教所包含的艺术表征形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岩画到稍后的神像、圣像,以及当代宗教题材的绘画;从原始宗教的祭台、埃及法老的陵墓到各种宗教建筑,如教堂、寺院、庙宇等;从最古的图腾崇拜的石刻艺术到中古、近代和现代的宗教题材雕塑;从各种原始部落祭把时的音乐到古代、近代的教堂音乐和现代宗教题材音乐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对象。宗教包含法的观念和制度。从最原始的宗教律法到后来颇具典章形态的宗教法典、宗教审判及各种酷刑,都是宗教的社会功能,也是旅游文化酶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与人的观念和学说。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物质世界、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也是一种哲学。宗教的人地观对旅游文化生态有重要的影响。宗教既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又具有经济行为。部落宗教中的族长、家长制,民族宗教中的宗法君主制,以及宗教自身的等级制度。现代的宗教性政党、政治组织等,都是宗教涉及政治范畴的例子。寺院、庙宇、教堂、道观拥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势力。因而,宗教又具有经济行为。宗教的政治、经济性质对旅游和旅游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宗教礼仪事富而复杂。宗教对一切日常生活及其细节都有详尽而繁杂的规定,比如犹太教涉及沐浴、烹饪、衣着,伊斯兰教涉及起居饮食、男女私事、社会交往乃至工作休息等,各种宗教之间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每一种教派都有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礼仪教规。宗教对旅游地和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制约作用。

(六)宗教元素对自然景观的点缀

寺庙宫观、僧侣道士等宗教冈素对于自然景观来说,有一定的点缀作用。在宗教的衬托下,原来纯粹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些人文景观的点缀,增强了对游人的吸引。

例如,西乡县的自然景观不少,“深崖邃谷,峭壁歧增,所在多有”。其中的绝大多数处于“樵夫牧竖,习见为常,过而弗问”的境况,没有发展为旅游景点,唯独午子山。为什么午子山能在众多的自然景观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处旅游观光的胜地呢?汉初西乡县汉高祖戚夫人

宗教因素的介入,使得自然景观更加迷人,是因为作为一种优秀的人文景观,宗教从入文的角度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点。与其他的人文景观相较,宗教冈素在装饰自然景观上具有不少优势。自然景观引发人们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它们僻处山野,远离尘世。宗教提倡出世,借助循世修行来达到宗教目的。二者间存在共同之缀处。因此,宗教因素的介入,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旅游景观。例如,在旅游者的即景诗中,“山僧”、“寺钟”、“孤寺”等宗教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如清代黄莲士游览厦门半月池诗:“远引岩泉人小渠,一泓寒碧漾清虚;月明半夜山僧起,试问禅心比得如。”

从审美角度来说,宗教在旅游景点的营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单纯自然景观的美是不完整的,只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一致,才能在深层上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满足其艺术感受。孔令宏在《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一文中即认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宗教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在注入自然景观后,增加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对游人也更具吸引力。宗教在自然景观的营建中起到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宗教因素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辉映,使景点对游人更具吸引力;二是包括神仙传说在内的宗教因素使得原来纯粹的自然景观出现人文化的趋势,提升了游人对自然景观的领悟,增加了他们的旅游乐趣。

(七)负面的影响

1.旅游活动的开展,始终在不遗余力的稀释着宗教的神圣性。宗教多倾向于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而旅游主张最大限度的参与。在视听满足的愉悦中获取快感。旅游是一门“在路上的学问”,追求“行思”,而宗教是一种“绝尘嚣的体验”,推崇“静悟”;旅游往往是轻松愉快的,而宗教则是沉闷严肃的。宗教赋予旅游以神圣性。而旅游却麻醉游客的感官和神经,在视听愉悦于美学暴力的快感中,消解着宗教的神圣性。

2.环境污染与文化涵化。游客的蜂拥而至,给宗教场所带来的首要冲击是环境污染,如随手丢弃的纸屑、果皮和饮料瓶等。其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可能使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趋于消亡,发生文化涵化现象。游客作为现代性及都市消费文化的载体。在旅游过程中难免会以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来权衡、评价以至影响宗教文化,他们所带去的强势文化,会给当地人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以及本土文化的延续造成生存危机。

3.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本位会导致宗教价值的虚化和流失。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早已把金钱至和消费主义的观念渗透到了每一块可以立足的土地,唯有以神灵为参照体系,才能彰艟出人性的存在。一处宗教圣地,一旦走进人们的视线,相关部门就会追随而至,或跑马圈地或制定法规。使之沦为制度化的产物和牟利的工具,最终难逃被商业化和世俗化大潮淹没的命运。尤其是佛教与商业走得如此之近,让人产生它到底是渡世圣地还是狂欢场所的怀疑。如今很多和尚酗酒吃肉,娶妻生子,潇洒风流。在湖北某镇甚至出现了专门向寺庙提供短期和尚的“和尚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宗教场所日益沦为表演的舞台,经过包装加工后的宗教仪式也日益奴性化和格式化。如果连追求超脱的宗教都沉迷于世俗的游戏之中,那要到哪里还能找寻到神圣的空间。

4.游人频繁的骚扰,给部分位于自然景区中的宗教场所,带来较大的危害,有的甚至关门大吉旅游给宗教带来危害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绝大部分景区中的宗教场所,都与旅游之间维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除了自然景观容易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外,优秀的人文景观同样也能拨动人的心弦,引发人们的认知欲望。历史悠久、远近驰名的宗教场所,规模宏丽

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结论

宗教都极为兴盛,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特别密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出于篇幅的考虑,本文的讨论范围主要集中于本土宗教,即佛教、道教以及二者世俗化后形成的民间信仰,至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笔者拟另撰专文阐述。

参考文献:

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前言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意义上来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这里指的环境自然是自然环境。从旅游角度上,一方面任何旅游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工业工程系 物流工程专业 胡宏杰 2013210507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宗教与科学表面上一直处于完全的对立状态,同时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对立植根于宗教与......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一般帅”为你整理了“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提要]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

宗教文化与旅游1

摘要: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

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宗教与旅游发展关系 旅游 宗教 关系 宗教与旅游发展关系 旅游 宗教 关系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