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拓进取,_发扬优良传统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41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拓进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发扬优良传统”。

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拓进取,为中国解剖学会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努力创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打造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全力办好学术年会

多年来,我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根据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会的具体情况,学会常务理亊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决定自2008年起每一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

为了打好这第一炮,我们做了充分的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2008年10月21日-23日在西安召开2008年学术年会期间,年会共收到学术交流论文摘要1087篇。包括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和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在内的近600名国内、外同仁出席了大会;大会特别邀请鞠躬院士、钟世镇院士、李云庆教授等国内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专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共作了13场大会报告。大会报告研究内容新颖,报告者也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和极高评价。大会还专门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曾国藩教授报告了台湾地区的医科大学在遗体捐献和接收方面的宝贵经验和人文教育方面的切身感受,赢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共鸣。此外,大会还邀请SCI收录杂志Developmental Dynamics主编Schoenwolf教授讲解了英文SCI文章写作的注意事项,并从审稿人和编辑的角度讲述了顺利发表SCI文章的要诀和具体的注意事项,参会代表特别是青年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本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高精尖设备的使用进一步普遍,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年人才层出不穷。经专家评委认真评议,从所有分会场的报告人中评选出温有锋、邓丹、王栋、王蕤、王蕾、张忠和、汪伟、牛乐、毛以华等9名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获得“大会优秀论文报告奖”,大会为每位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1000元奖金。2008年学术年会最终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2009年学术年会于8月8日-10日在山东省烟台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代表5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分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钟世镇院士、李云庆教授、、张宏权教授、顾星星教授和刘树伟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大会报告之后,各专业分会分成9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不同专业学科的学术交流,内容包括人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形态学、应用解剖学、临床解剖学、临床研究、断层影像解剖学、神经通路、神经递质、调质和受体、神经发育、损伤和再生、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学、胚胎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生物材料、干细胞、器官移植、技术方法和教学研究等学科领域。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72篇,其中9篇论文的报告者获优秀论文奖。这些论文充分反映了当今中国解剖学界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最新成果和学术成就。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促进我国解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再生医学分会是本届理事会成立不久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一个新分支机构。再生医学分会于2006年12月10-12日在南通大学首次牵头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组织工程、干细胞与神经再生学术会议。学会副理事长、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松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卢世璧教授、顾玉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教授,南通市副市长杨展里以及来自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和国内24家单位的62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者中,有多人承担863、973项目,多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学科涉及材料学、化学、药学、组织工程、干细胞、神经再生基础与临床。本次大会层次高,学术气氛浓,共收集到论文36篇。会议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学术报告的形式,让各课题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讨各自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特别是三位院士的专题报告将会议气氛推向了高潮。本次会议设立了优秀论文奖鼓励年轻人,共有六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

再生医学分会还于2009年11月14-15日在江苏南通举办了“2009年全国再生医学论坛”,学会副理事长、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松教授主持会议,论坛除特邀王正国院士、钟世镇院士担任主席并作大会报告外,还邀请国内再生医学、干细胞、组织工程领域承担973、863项目的著名专家教授(如付小兵院士、曹谊林教授、姜保国教授等)作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专家就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促进课题组之间、课题组与临床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基础与临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结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临床解剖学分会同样是本届理事会成立不久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我会又一个分支机构,临床解剖学分会首次工作会议于2007年10月10-11日在昆明由主任委员徐达传教授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8人,其中解剖学者17人,临床专家11人,他们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26所医学院校或医院,与会者兴致勃勃就分会的发展,临床解剖学科研与学术活动等进行了讨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会议还就有关专业学组的组建成立、学术活动计划、教材编写、会员发展等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共识。

医学发育生物学分会是本届理事会期间申请上报,并于2009年6月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我会最年轻的一个分支机构,该分会于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教学医院的相关专家教授及同仁5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由医学发育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刘厚奇教授主持。成立仪式之后,第二军医大学陈宜张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所长助理、973首席科学家周琪教授等专家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者还分别就当前医学发育生物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将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两方面人员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学术研讨,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急需得到临床应用的印证,以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样急需得到基础研究的指导,学会在解决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方面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收益非凡,反响强烈。

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郑卅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组织召开了 “数字医学研讨会”分会场,由学会副理事长、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张绍祥教授担任会场主席,学会的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刘树伟教出席并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数字医学研究概况与进展”特邀报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8篇,有来自国内9个省、市和地区的51位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钟世镇院士 的报告概述了我国数字医学发展历程及目前国内已经建立的数字医学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园地,总结了近一年来我国数字医学的最新进展做;提出了数字医学发展需具备的条件,并对我国数字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其他参会者的报告也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充分反映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实力。此外,代表们还对数字化技术在超声、介入、肝胆、放射、整形、中医等方面的建模及研究进展等,提出了下一步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的问题。数字医学研究涉及人体解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数字化”高新技术是当代科技的前沿,备受有关科研人员和媒体的关注,会议期间有多家媒体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社、大河报社等单位的记者参加和了解会议的召开情况,还对与会议的3位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本届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学术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受到中国科协有关领导和人员的高度评价,必将对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断层影像解学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具有两个明显的共性之处,即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培养(培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首届断层影像解剖学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5~18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的110余位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医学院刘树伟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可视化人体先驱、美国Colorado大学Spitzer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本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以“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开拓创新与临床应用”为主题,以“交叉融合,开放共享”为宗旨,就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本次会议出版了论文汇编,共收录英文论文51篇,共有10人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20余人进行了专题论文报告。会议代表发言积极,提问踊跃,讨论热烈。闭幕式由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军医大学张绍祥教授主持,并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本次会议将成为断层影像解剖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外,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十五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于2009年7月11~19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92位解剖学教师和临床医生参加了学习。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树伟教授主持并主讲了学习班。有4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专家为学习班授课。学习班期间还召开了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了教学心得体会。与往届学习班相比,本届学习班具有临床所需,结合基础,突出重点,解决实际,立杆见影为特点。学员们普遍反映收益巨大,既培养了青年的技术骨干队伍,又解决了临床工作之所需。

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为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针对目前我国还缺乏全面掌握神经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的现状,为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国内高等院校全面开设《神经科学》课程而培养师资队伍。经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云庆教授积极组织,于2006年11月5日~10日在西安举办了“第三届《神经科学基础》讲习班”。来自国内19所高等医药院校的33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员们分为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三个组,分别进行授课。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以外,还有选择性地进行一些论证性实习和试验观摩。教学效果反应良好。

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青年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7日在山东省举办,该会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资助。参会人员共计105人。主任委员李云庆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特别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做了3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技术,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成果的临床应用上也展示了良好的前景,赢得了与会代表,特别是青年代表的热烈欢迎及高度关注,使大家受益匪浅。

该专业委员会还于2010年6月20日至6月24日在第四军医大学组织了中国科协资助“现代体视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运用研讨会”,会议由李云庆教授主持。日本名古屋大学藤本蘴士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唐勇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翟效月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国内11所高校的31名会议代表和第四军医大学的30余名中、青年形态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议。会议安排紧密、会风严谨、讨论热烈,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气氛历来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学术年会、青年学术研讨会、组胚技术研讨会、中日组化研讨会等。200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由主任委员李和教授组织了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为主题的单元会场并收到了好的反响。2009年7月27日至30日在大连医科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学会副理事长、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和教授出席并主持,来自全国各医药院校的青年同仁共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24篇,会上共报告论文26篇,内容涉及组织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医学、神经科学以及中医药学等众多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展示了报告人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新研究、新发现,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青年人活跃的思想、乐观向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高新研究手段如蛋白质组学技术、microRNA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普遍得到应用。经专家评议,会议评出5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和1位鼓励奖获得者。

与上述会议同期还召开了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药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来自全国医药院校的80余位主任、教授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进中国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发展》。高英茂教授、何少健教授、张鑫教授、张兵教授、朱永红教授、董为人教授、陈永珍教授、夏潮涌教授、杨佩满教授等代表相继做主题发言,展示了各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成果,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同行一起畅谈我国组织胚胎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并为促进我国组织胚胎学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

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7月25日~31日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500多外籍学者和2700多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的第十六届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在大会期间设立了分会场,学会副理事长、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席焕久教授主持了“人的差异与自然适应性” 的专题会议。我会原名誉理事长、著名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吴新智教授做了大会主旨演讲,并出席专题会议发表了语重心长、鼓舞人心的重要讲话,吴新智教授预示人类学研究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美国Arizona大学的Zhao Chen 教授以及国内的张继宗研究员、刘武研究员、席焕久教授等均进行了专题报告。为此,席焕久教授获得由国家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于的筹备工作先进个人奖。去年在吴新智院士的倡导下,经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的积极努力下,首次在国内成功开办了全国第一期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推向全国,定于2011在杭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一年一度教学改革研讨会既是我会优秀的学术活动品牌项目,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国家级平台,还是解剖教学改革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中国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教育科学知识大循环的切入点。由于参会人员广泛,承办方热情高,故教育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地点及承办单位的选定工作采用公开竞标方式,2007-2010期间福建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和辽宁医学院相继中标,2009年8月2日至4日在佳木斯大学召开了12届全国解剖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99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柏树令教授主持,会上钟世镇院士以高水平的解剖学技术制作的铸型标本为媒介,重点介绍了解剖学技术与临床结合的作用和效果以及解剖技术对临床各科的指导性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王云祥教授以长学制学生的神经解剖教学为切入点,以精美的图像展示了富有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解剖学教学方法,为解剖学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佳木斯大学田国忠教授介绍了融人文教育于解剖学教学之中,从“尊重生命,把尸体当成第一教师”为学生奠基良好的医德;第二军医大学张传森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柏树令教授分别对解剖实验室建设及组织工程学可降解材料的开发等进行了报告和研讨。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于2007年7月25日~7月28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会议由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会议收集论文153篇,其中技术方法文章58篇。参会正式代表120人,交流论文13篇,34名参加者有参评标本。会议除邀请钟世镇院士、张绍祥和丁自海教授做专题报告外,还进行了论文交流,并评选了优秀论文奖和解剖标本制作奖。标本制作奖和优秀论文奖评审工作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首次成立监审组,对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进行监督。共评出优秀论文奖5篇,解剖标本制作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29名。

2009年7月25日~28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会议。参会正式代表100人,其中34位代表有参评标本。大会收到会议论文132篇,其中技术方法文章52篇。会议报告交流21篇。钟世镇院士、丁文龙教授和李忠华高级实验师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在优秀论文评选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共评出优秀论文5篇,标本制作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8名。通过会议交流和评比,不但使各院校的解剖技术得到相互沟通切磋,而且更重要的是广大解剖技术队伍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着力提高学会知名度

(一)获得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主办权

IFAA大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是目前国际解剖学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8年10月召开的第13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决定:积极筹备参加2009年在南非召开的第17届IFAA会议,并主动申请由本会在北京承办第18届IFAA大会。为此学会专门组成了筹备小组,并指定了牵头人负责并启动国内申请报批等工作。

2009年8月16日-19日第17届IFAA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以我名誉理事长、IFAA副秘书长徐群渊教授、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为领队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6人参加了会议。代表团除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之外,还参加了于8月18日召开的IFAA执行委员会会议,李云庆教授代表本会陈述了于2014年8月在中国北京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第18届IFAA大会的申请,获得各参会代表团的一致赞赏,并最终获得了通过。本会此次之所以能够成功取得第18届IFAA大会的主办权,这一切凝聚了几代中国解剖学会领导及全体会员的共同心血和努力,实现了我们20多年的心愿,这次成功首先源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大幅提高,同时也与国内广大同仁近些年来大力参与国际交流,扩大影响密不可分。中国解剖学会全体会员有决心和信心办好2014年的IFAA大会,我们将把一个古老而灿烂又富有朝气的东方古国的解剖科学风貌展示给世界,同时也为国际解剖科学的发展做出我们中国解剖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增进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我会目前已经加入“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IFAA)”、“国际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联盟(IHCA)”和“亚太国际解剖学会(APICA)”等三个国际学术组织。本届理事会非常重视与相应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在按时交纳国际组织会费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其组织的多项学术活动,增进国际组织对我会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提高了我会的国际知名度。在此期间我们还组织并参与了以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2006年11月3日-4日,邀请来自美国(1位)、法国(2位)、日本(5位)、中国香港(3位)和中国大陆(4位)共15位专家教授,在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召开了“国际发育神经生物学研讨会”,参加“第三届《神经科学基础》讲习班”的学员和该校有关专业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到会的15位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发育神经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还对该领域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2.2008年5月16日-19日,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国际解剖学者大会上,来自伊朗、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人出席了会议,177人做了学术报告。我会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和他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刘树伟教授不仅代表中国解剖学会参加了亚太解剖学会执委会的会议,而且还在会上做了报告,介绍了应用断层解剖、影像重建等方法对中国人肝段进行大样本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肝段划分法的“七分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听众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3.2008年8月23日-27日在波兰格但斯克市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细胞与组织化学联盟大会共有600余人出席,我会派出由7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期间,学会名誉理事长蔡文琴教授和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医学院Biernat教授共同主持了一个以中国代表团为主的专题报告(Symposium);李和、曾园山、肖岚教授、周国民四位教授的论文入选此专题,中国是此次会议投稿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有力地扩大了中国解剖学会对外的影响。大会期间还召开了该联盟的工作会议,李和教授当选为该联盟理事会理事。我会近年来积极组织、参与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方面的国际学术活动,使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发展得很快,每两年交替在中、日分别召开的“中日细胞与组织化学研讨会”已成功举行了九届,受到中、日双方会员的好评。这些系列会议充分展示了两国在组织化学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加强了中、日两国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协作,促进了两国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

4.2008年11月19-23日,应美国人类学会(American Anthropology Aociation)的邀请,学会副理事长、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席焕久教授赴美出席美国第107次年会。2008年12月2日,全球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采访了席焕久教授并以“席焕久应邀出席美国人类学年会”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5.第10届欧洲临床解剖学会学术年会于2009年9月2-5日在欧亚交汇处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由土耳其解剖与临床解剖学会承办。来自欧洲各国及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解剖学和临床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刘树伟教授代表中国解剖学会应邀出席了本次盛会,并且做了两个大会报告。

三、加强组织内涵建设,完善建全规章制度,提高学会管理水平

为加强会员管理,按照中国科协有关文件和精神,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对全国会员进行统一重新登记编号,并换发了新的统一会员证,同时加强了会员发展工作,本届理事会期间共新发展单位会员3个、个人会员695人,截止2010年6月我会注册已交纳会费的全国会员人数为2034人。

2009年1月7日中国解剖学会办公机构挂靠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揭牌仪式在京举行,经友好协商,中国解剖学会重新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挂靠单位),办公室设在北京东单三条九号院二号楼114室。出席揭牌仪式的有: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基础医学所王恒所长;学会的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郭顺根教授、章静波教授和安晓意主任出席了会议;在京的老一辈解剖学家和学会的老领导吴新智院士、贲长恩教授、宗书东教授、陈克铨教授、刘斌教授等也出席了仪式;薛社普院士因正在海南疗养,特意打来电话对中国解剖学会重新挂靠协和医学院表示祝贺,在此再次感谢学会老领导们对本届理事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学会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和高福禄教授也专程赴京出席挂牌仪式,并出资为学会办公室添置了新的办公设备;协和医学院和基础医学所的李利民副所长、赵爱芳处长、陈咏梅处长以及已挂靠在协和医学院的兄弟学会代表等共计30余人出席并见证了此次盛举。2009年初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筹备组建成立《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待申报),并于2009年9月2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了“中国解剖学会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简称“基地”)成立挂牌仪式。来自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马宏建副主任和孙燕荣处长、教育部科技司邹晖博士、刘德培院校长、陈香美院士、王恒所长和北京协和医院领导、部分科室主任和参加该基地联合攻关的京外兄弟单位代表、我会的李云庆教授、郭顺根教授、房桂珍主任等领导和嘉宾到场祝贺基地成立。学会副秘书长赵春华教授首先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组建基地基本情况和基地未来工作设想和任务。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教育部邹晖博士、科技部马宏建副主任等分别对基地今后开展的科研课题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和要求;协和医学院刘德培院士表示“中国解剖学会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的成立是科研体制创新,具有多重意义,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李云庆教授作为基地依托单位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基地的建设,不辜负大家的希望,为学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届理事会期间共召开了4次全体理事会会议、9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和2次正副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并按章程规定将于2010年10月份如期在上海召开第1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进行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将举行学会成立90周年庆典和2010年全国学术年会。本届理事会在加强组织内涵建设,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同时,还特别注重传统教育,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会领导班子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不忘革命传统教育,依据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在2009年10月30日-31日召开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期间,除了讨论研究学会工作之外,还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学习,全体常务理事感受深刻,更加热爱祖国,愿为祖国强大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上述工作内容集中体现了第十三届理事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为学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努力拓宽学科服务领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承接模型标准制定任务

为了科学、规范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型,提高医学教育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根据我国解剖模型厂家存在问题的现状,我会提出:规范我国的人体模型、建立我国的解剖学模型技术标准,适应我国医学院校解剖学实验教学需要势在必行,也是我国解剖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任和义务!在学会领导下,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先后多次召开“模型标本制作技术标准研讨会”,并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接洽。经过多方努力,于2007年学会与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取得了联系,经接触并与该会及其下属的生物分技术委员会沟通,得到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使此项工作进入制定国家标准程序,并于2009年给我们下达了修订人体教学模型标准的任务。同时,中国科协对此事高度重视并非常支持,以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基础类项目给予经费资助。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作委员会在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下于2009年6月14~17日在河南郑州就此事召开了专门会议,并就已酝酿成熟的15个教学模型标准,参照国家现有医学生物学方面标准蓝本和我国医科大学本科统编教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权威著作《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为依据开展了大量工作,此项工作仍在按计划进行中。

(二)为再版《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简称数值)做准备

在2006年10月的学术年会上,体调工作委员会委员利用会议间隙召开座谈会,汇报和交流了目前体调工作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补充、完善《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一书十分必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人体质调查》、《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中国人体质调查第三集》和《中国人解剖学数值》4本代表中国人体质特征专著提供的国人体质数值,还存在一些缺项(如临床应用、断层解剖等)、部分数据相对滞后(如活体测量数值)、极少数内容还存在偏差,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需要。因体质调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体调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并决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补充、收集和整理中国人体质资料,围绕再版数值一书展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组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2007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我会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同在“医学与健康”分会场组织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为主题的单元会场。学会还于2008年9月在郑州参加了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并主持召开了第23分会场——数字医学研讨会。两次会议均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与此同时,学会还努力积极支持各分支机构开展各类的学术活动已详述于前,这些学术会议都开的非常圆满、富有成效,扩大了我会的社会影响,对解剖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论文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承接国家名词审定工作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国解剖学会承担了自1993年以来解剖学科名词第二次审定工作(我国解放后的第二次)。学会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在第十三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专门成立了由34人组成的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由高英茂教授任主任委员。2009年5月16-17日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审定工作会议。会议由郭顺根教授主持,席焕久教授代表学会领导讲话,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青博士和事务中心审定编辑朱彦慧博士到会讲话并指导工作,并代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参加此项工作的授聘人员颁放了聘书。高英茂教授对名词收集、定名的原则、名词定义的原则、名词的编排(共分人体解剖学组、神经解剖学组、人体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组4个组)和工作的进度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安排。审定工作完成后,整合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3个独立的三级学科名词,合订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2册,由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并出版。2010年四月在潍坊召开了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此项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中。

五、发扬优良传统,为学会可持续发展而再接再励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学会之一的中国解剖学会,自1920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90年历程,9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解剖科学工作者始终把发展学术,团结广大会员作为学会生存壮大的根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生哲理,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学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学会的发展根本,发扬优良传统是本届理亊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巳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为了学会可持续发展,广大会员、全体理事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流力量,共同为我国解剖科学的发展贡献了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席焕久教授主编《人类学》、柏树令教授主编《解剖学》、高英茂教授(西医)、郭顺根教授(中医)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早已为全国医学院校的中、西专业所统用;李云庆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邵素娟教授近期发表了影响因子近17的学术论文和顾晓松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神经再生研发中所取得的产-学-研综合成果,以及赵春华教授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专利以及所获得的第一个国药批号等,足以引起使世人和全国人民的关注。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科教亊业的投入加大,不少院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具不完全统计,仅全国解剖专业教学所用的塑化标本和组胚专业教学所用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二项就动用资金超亿元,国家为我国解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物质)保障。

学会所属的专业期刊近年来平均每年刊登学术论文近1500篇,发行量平均每年为38800册,其影响因子或被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数值或数量日益提升,这些不仅为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也为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会经过努力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在河南省南阳医高专及刘荣志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下,网站运行二年来,为信息交流服务于会员和办公网络自动化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并为学会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解剖学会 2010年12月

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企业--读《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的心得体会(工程部)读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虽位高而能克己、自觉奉......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感受革命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

感受革命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学校组织党员干部赴刘少奇、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校在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7月5日,在校......

继承发扬“三老四严”优良传统

继承发扬“三老四严”优良传统 全面提高新时期三基工作水平第三油矿 2015年11月2日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三油矿位于萨中开发区西部,共管理油水井3517口,计量间100座,各类站所91......

新时期如何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

新时期如何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年征程金光......

《41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拓进取,.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41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开拓进取,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发扬优良传统 优良传统 开拓进取 努力 发扬优良传统 优良传统 开拓进取 努力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