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_太平天国运动史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太平天国运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太平天国运动史”。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6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

等条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沿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除此之外,清政府战败,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向民间搜刮,加重税捐,而地主、官僚、贵族也乘机加剧了对土地的兼并,是封建主义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虽然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当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尚未深入到中国内地,人民与列强的正面冲突还不大,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列强的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朽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加上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最终使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煎熬,只得起来反抗。

师:洪秀全是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成为一名私塾教师,一面教书一

面读书,读书就是为了参加科举,但是他从16岁开始连续四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几次经过广州,目睹了英国侵略中国的暴行,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广州一带笼罩着抗英和反清的气氛,这一年也是他第四次考试失败,他将自身的命运同当时的国难结合起来,开始放弃科举做官,自己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师:洪秀全曾经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劝世良言》的宣传基督的小册子,受到西方基

督的影响,并将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普天之下的人都一样,人人在上帝面前也是平等的,这对于身处水生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拜上帝会的势力得以发展,成员超过一万多人。

师: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进入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太平军迅速壮大。1953年,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师:1853年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为了巩固和发展势力,制定并颁布了《天朝

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主要内容,规定了土地的分配问题和产品的分配问题,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的产品分配原则。其目的是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师:《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

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却很不现实,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以及当时战乱的环境,这种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其即有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革命性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平均”“等贵贱 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有平等,要有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空想性体现在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人人平等,实现平均主义,满足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产品归公”的规定又超越了小私有者的本性,生产产品的多少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所以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我们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历史作用,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一方案并未得以真正实施。所以,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很多地方仍旧采用当时清政府收税的办法,很大程度上仍旧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2、《资政新篇》

师:到后来太平天国因天京事变由盛转衰,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文件,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那就是《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师:《资政新篇》也是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性文件,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进步性,但是

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进步性体现在,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是《资政新篇》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资政新篇》的提出体现了时代特点,但其始终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也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又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形成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地强大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无法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因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由盛转衰

2、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

—安庆失守—天京沦陷(1864年)

师:天京变乱的经过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

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韦

昌辉接着又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洪秀全对他疑忌重重,不予重用,石达开负气带着10万精兵出走,继续抗清。“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师:天京变乱的直接原因就是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

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

先进的生产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狭隘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事变的悲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尽管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还没有达到,但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却不能够居安思危,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享乐思想发展很快。随着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等级而来的必然是争权夺利。这也是小生产者狭隘性的表现。这样,他们背离了当初自己提出的平等原则,领导集团原有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破坏,个人私欲膨胀,最终演变成令人心痛的天京事变。

师:天京变乱的后果突出强调三点:第一是力量受损: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互相

猜忌,大批骨干被杀或出走,损失了干部,又削弱了军事力量,造成“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局面,为清军的反扑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是形势危急:清军再建江北、江南大营。第三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前期的积极进攻转为全面防御阶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国运动没有被很快镇压,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时抽不出更多的军队“围剿”太平军。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的艰难境地,转入到防御阶段。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

师:后期天京变乱和重组领导核心,提拔了一批年青将领,如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

成,担任军事指挥,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接着又在三河镇打败湘军的精锐部队,迫使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是扭转颓势的关键,这两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基本上制止了敌人长驱直入的进攻。1860年,依洪仁玕的计策,李秀成率兵先袭杭州,待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之际,火速回师与陈玉成等汇合,合力攻打江南大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中的“围魏救赵”之计。这样,平定江北、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天国运动从低谷中走出,又有了一些发展。师: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之后,清军统帅和春向东逃窜。李秀成穷追不舍,和春自

杀。李秀成乘胜率军东征苏南,连战连捷。李秀成指挥太平军继续东进,一直打到上海近郊。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由于上海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重要据点,外国

侵略者公然直接参战,1861年,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到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围攻这下,形势日益危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师: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

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是,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国兴衰 导入 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浮雕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广西民众在乡村塾师洪秀全率领下,揭竿而起。......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阎虎亮 教学目标 识记理解 能力目标 情感教育目标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东征、西征。《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论太平天国运动

论太平天国运动机械103班 051020211 刘景景关键词: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摘要: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

1、“在激进的理想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AA、剖析了太平天国的局限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

太平天国运动讲稿

太平天国本身是一次相对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即王朝末期,人口增长但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加重,底层人民进入无法生活的境地。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揭竿起义。起义领导人与以往一样,有......

《太平天国运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太平天国运动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太平天国运动史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史 太平天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