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_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
构建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
从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示范成果
[摘要] 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新视野
可持续发展
先行先试
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挑战面前,低碳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日前召开的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这是宁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宁波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也是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的奠基期和启幼期。因此,从构建低碳城市这一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审视宁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宁波当前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迫在眉睫,低碳发展已从一个生态问题转变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必将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在此大背景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建设低碳城市的需求:
(一)建设低碳城市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各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经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一方面,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中国的国内市场价值和引擎作用不断凸显。据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总人口约达15亿,城镇化水平约达65%,由此可引发巨大的实物产品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增长,将支撑中国从出口主导到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过程。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的全球科技创新正孕育新突破,培育新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十分激烈。
(二)建设低碳城市是更新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到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6%以上,城市人口已超6亿。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末,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进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也将是城市问题的多发期,城乡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可能集中爆发,城市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以2005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标志和起点,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或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区域发展的规划或政策性文件,密度之大前所未有。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有几大特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谋求发展的积极性高;由城市单兵突破向区域联动、城乡联动转型;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复杂的综合改革;寻求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
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的实践表明,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合了近期我国经济发展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理念,设,既具有发展概念上和理论上的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整合力以保证实践的可操作性。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宁波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城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导向。
二、宁波构建低碳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宁波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上一轮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效果。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由交通末端变为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甬金铁路、象山港大桥、绕城高速及连接线、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快速路和“十大区块、八大系统”等功能区的相继建成,宁波的城市又将发生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宁波在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建筑能耗、生态环境等方面又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化工特征明显 宁波经济高度发达,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却明显滞后。与同为长三角二级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宁、杭二市相比,宁波的人均GDP最高,三产的比重却居于末位。虽然宁波的人均GDP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三产比重反而略为偏低。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宁波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和浙江省的对外开放窗口,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的外向型经济依赖。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2009年,我国各地普遍受到影响,而宁波经济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宁波市外贸依存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经济增长放缓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全省和全国水平;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三个中西部城市武汉、西安、成都相比,三市外贸依存度远低于宁波,经济增速则远高于宁波,其中成都市2009年的增速甚至高于2008年。
同时,依托深水良港,宁波基本形成了六大临港工业体系,包括钢铁、船舶、造纸、能源、石化、汽车及零配件,总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成为宁波经济的一大特色。然而,在可喜的经济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工业明显偏重的弊端,为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城市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公共交通相对滞后 由于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使得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向民间倾斜,城乡居民收入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持续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居第3位和第1位。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机动车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宁波市交警支队的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宁波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7.3万辆,机动车驾驶人159.3万名,按户籍人口计算,平均每4.1个人拥有1辆机动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汽车尾气成为碳排放的一大来源。而从出行比例来看,目前宁波居民公交出行比例仅为15.9%,较2002年只提高了O.4个百分点。
城市规模膨胀、人口集聚和机动车的增长,再加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交通管理效率不够高,公交线网不合理,静态交通设施供应不足等等,导致了上下班交通拥堵,海曙核心区是目前交通拥堵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区域,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建筑能耗:建筑节能工作取得突破,但潜力空间巨大
宁波市的建筑节能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单位,成绩突出,但问题仍然存在,可挖掘的潜力巨大。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28%,节能建筑做好了将释放出巨大的节能空间。目前宁波市既有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每年仍以3%左右的幅度在增长,但既有建筑大部分是不节能建筑。2007年以来,宁波开始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单体能耗采集、信息输送、能耗监测综合评估、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等技术深化问题。同时,宁波市节能建
加大节能建筑技术开发应用工作力度,加快节能建筑相关人才的培养,为节能建筑创新、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09年,宁波成为首批21个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如果今明两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仅此一项,就可以拉动投资约5亿元,累计每年替代常规能源量26850吨标准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万余吨,这对宁波市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局部质量有所改善,总体形势仍然严峻
就整体而言,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仍然严峻。根据环保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分别下降了6.44%和4.42%,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6%,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全市整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渐显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普遍达标,但平原河网水质仍不容乐观,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酸雨污染形势仍相当严峻,酸雨率居高不下。
由此可见,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为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大力实施低碳城市建设,促进宁波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建设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最终将要受到限制和惩罚。宁波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兄弟城市相比,早期的先发优势已逐渐在丧失,而通过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发展上的后发优势。为此我们应尽早面对减排压力,及时调整城市治理模式,让依赖传统工业的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监控的执行和城市居民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增加城市吸引力。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的理念来引领发展建设,针对宁波的特点,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促进发展方式的低碳化,形成低碳城市规划体系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关键是转变城市规划的理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为此必须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当前,我们对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为此,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规划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通过低碳的目标体系和控制指标体系,来具体指导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培育战略储备的产业技术和实施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1990年代美国率先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引领了世界的发展。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意欲以新能源经济再次弄潮世界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和技术智力资源积累的匮乏,我国尚未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处于优势地位。未来的胜出来自于超前的谋划,在新一轮的发展潮流面前,我们应当早日行动,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储备产业和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战略储备技术。近年来,宁波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一批重量级的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引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和空间体系,是培育战略储备产业和技术的依托。
除了技术力量的储备,宁波必须结合自身特点,优先发展服务业。一般来说,港城互动的发展过程要经历四个阶段,中转商贸型——港口工业型——多元化——城市自增长。宁波目前的产业结构对临港工业和进出口贸易依赖较深,这种局面既面临着未来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转移的不确定风险,也成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难题和低碳城市建设的瓶颈。与工业相比,服务业是具有低碳特征的,就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而言,第三产业仅为第二产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实现城市自增长,才是顺应低碳潮流的发展之路。
(三)促进建设模式的低碳化,打造低碳商务特色的城市品牌
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碳排放来源可分为产业、居民生活和交通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资料显示,由建筑物排放的CO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约占33%,工业排放的CO约占28%。可见建筑物是CO排放的最大来源。宁波目前处于城市快速扩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巨大,特别是随着“中提升”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商务楼宇开发规模庞大。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3月,宁波中心城存量商务楼宇210幢,商务建筑面积465.4万平方米,比两年前净增130万平方米,而在建、拟建商务楼宇分别有85幢和41幢,商务建筑面积合计达到524.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使用周期一般较长,做好建筑节能,是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新建商务楼宇等大型建筑应成为建筑节能的首选实施对象,以此打造低碳商务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因此,对宁波而言,在未来居住小区和商务区等的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倡导“低碳化”居住空间,比如在东部新城、湾头区块等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或低碳商业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进行试点,并逐步加以推广,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全市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四)促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
交通拥堵不仅造成居民工作和生活的不便,本身也造成经济效率的损耗。据2009年年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一项调查,以北京市为例,市民为交通拥堵付出的经济成本高达每月335.6元,北京居民每天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在道路畅通的情况下为40分钟,而在道路拥堵时则超过一小时。
构建高效低碳的交通模式,应坚定不移地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首先,加快推进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快速轨道以其快速、准时、高效、环保的优势,注定成为大城市今后公共交通发展的首选。要加快市区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其次,充分落实或扩大公交优先具体政策的落实范围。包括继续优化公交线网,完善线网衔接,打通卡口,扩大公交专用道等,从多方增加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再次,优化都市区范围内的快速交通结构。随着城市建设在面上铺开,要深入研究中心城与外围城镇之间以及中心城各区块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求,结合都市区、中心城的空间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入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布局,并率先启动中心区与周边重点发展区块之间的快速交通设施建设。
(五)促进政策体系的低碳化,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要完善并优化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助推低碳城市建
在企业和产品培育方面,要大力鼓励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其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建立节能产品的检测认证机构,将其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之一,并形成对节能产品研发、制造的导向力和牵引力;实施节能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在节能建筑发展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规划的精神,认真落实《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前瞻而务实地提出节能型建筑的内容、规划建设规模、重点发展方向、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措施、关键技术等;由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次性投入较大,必须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产业经济和技术政策,对新建节能型建筑、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建筑材料、产品的生产,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应当给予贷款、税收或专项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推进节能型建筑的发展。
第八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 发出低碳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济南倡议在2010年10月23日第八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闭幕式上,全体与会代表鼓掌通过了第八届国家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
可持续发展摘要: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公认的成就。十几亿人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全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本质本质本质本质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路径选择及......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广告学姓名:姜风学号:1141046009课程名称: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其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