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语文_语文感受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感受大语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感受”。

感受大语文

——《杨氏之子》听课体会

“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凸显语文的学科个性。一句句,一行行地读着,听着,仿佛杨氏子就在我身边;仿佛我就是学生,正兴致高涨,参与课堂。武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给我带来了新的视的冲击波,以听的享受,感悟到新课程改革诠释的大语文观念。武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给人带来了一道亮丽的景致。

一、品词析句,互相促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 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人本与文本的对话。

武老师在教”甚”时,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了“甚“是“很、非常、特别”的意思,其次,透过这个“甚”字,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了这句话,深刻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来说,“杨氏子”不再是遥远的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智慧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古文的热爱.“由句到词再到句”遵循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如武老师提出:读懂哪一个词时?生提出“夫子”一词,武老师先问:如果不是张君平,还是夫子吗?是武老师行吗?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出:夫子就是成年的男子,继而问:如果一个字不认识,行吗?得出结论:有文化、有知识的成年男子才能算得上是夫子。然后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说明张君平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为后文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作了铺垫。

二、循序渐进,多读精思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

在实施读的过程中,武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读,读思结合,读讲结合,读写结合, 读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有感情来自对课文的理解。在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起来,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说有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后的一种“读”,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

如,课文初读时,武老师在学生说出读的要求是:声音响亮,注重断句,重音读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读出古文韵道,继而一句“真有那么一点点的味道”,“古文的感觉出来了”„„很平常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掀起学生朗读的高潮。进而武老师范读。课文诵读时,武老师精彩的范读背诵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走向文本、朗读课文。

在品读中,武老师提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答曰:“聪明的孩子”,让学生齐读,从表情中体现出聪明,老师一句“为什么说他聪明?“妙在何处?”学生不约而同地读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紧接着问“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用一个词说出来”,就是聪慧。体验角色,表演朗读,学生自读,品味,在聪慧前加了个词后就是“甚聪慧”。“那么甚聪慧的同学们我来考考你们,请加上标点吧”“甚聪慧的同学们来说一说吧”教师用“甚聪慧”激励着学生从一个台阶迈向更高的台阶。我认为这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循序渐进,紧扣语言,层层剥笋。

三、方法引路,递进训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古文学习方法。“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论语》中的话与平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方法。”这是在引导学生反思总结预习方法,是“反思型”的学法指导;“古文应该怎么学”,这是学习方法的自主设计,是“预设型”的学法指导;“同学们采用的预习方法有单一的,有综合的。”这是在渗透学习方法个性化的指导。学生在品读后,武老师一句“‘甚聪慧’的同学们,老师考考你们?”教师出示多媒体,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加上标点,从而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说话能力。整个过程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连贯性,层次性,符合了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正如《学记》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四,教师素养,诉诸心灵

《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实施文库》指出:教师要做“I”型的角色,它的下“一”代表基础文化知识,中“︱”代表学科专业知识,上“一”代表相关学科知识。这三种知识构成了一种立式结构,它是高度概括了教师应当具备的合理的知识模式。

教学从“胸中有教案”到“胸中有学生”是一个质的飞跃,再到“胸中有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就是更高的境界,不经过长期的磨练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老师跟学生交流目光时也朝学生那里看,但看到的却只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猛一看老师是在跟某个学生交流,但老师的目光空洞朦胧游移不定,甚至不经意地望着别处,表情也与交谈的内容无关——老师这时早已心有旁骛,只是心里想着教案,不能及时从学生的反应中获取信息,输出的信息也不一定有针对性。这样跟学生交流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交流的效率也不会高。武老师上课却与此不同,她常常伏下身来面对学生,密切地跟学生交谈;她的目光、表情都是会说话的语言,在跟一个个的具体的学生亲切对话。对话交流是师生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是实现组织、引领、指导、激励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上,我的思想完全给武老师的讲读迷住了,以至当武老师向同学们问到:“最有可能的是什么表情和语气时?”我竟举起手说是:“开玩笑。”使得周围的老师忍俊不禁。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正是因为武老师读了很多书,猎书多数,做了“I”型的教师。所以,她提出这样的问题:平常我们见到客人怎么说的?而杨氏子怎么说的?为什么两者不一样呢?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因为武老师刚看了《美的历程》和《美的散步》,所以她运用了美学原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告诉学生这是魏晋时的一种社会风气,一种生存的状态。并且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了《世说新语》这本书,把学生引向更多的书丛中,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每节课都是探索创新的过程,都会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教师的职业生活也变得更富有挑战性,更加生动多彩,更能激发出教师的生命激情和潜能。珍视这一次探索创新的机会,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插上翅膀,也为我自己的生命历程增添光彩和意趣。武老师用自己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课例资源,带给我很多启发。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富贵》感受

《大富贵》给我的感受5.24日晚,看完敬怡老师演讲后,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首先感谢公司组织这样的培训。整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千万别做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子,日子过一天会......

十九大的感受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语文培训感受

2011年25日——29日我参加了首席语文老师培训,对这次培训感触颇深,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次机会。首先听了李学红老师的《明确目标优化方法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李老师很博学。......

感受诗意语文

感受诗意语文——听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有感上传:龚舒英 时间:2011年3月18日 点击:370 在美丽的吉安举行的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与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

语文课堂教学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一年多时间里的学习,我慢慢的体会到,学习语文不仅是一门有活力的基础性学科,而且是教与学双向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语文教师在45分钟内的......

《感受大语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感受大语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感受 语文 语文感受 语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