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_交往课题课题研究方案
《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交往课题课题研究方案”。
《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者: 田大红
发布时间: 30/12/2011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 “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脱离生活实际与自我情感;“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第二,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第三,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系列。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少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那么以,何种形式进行生活化作文的教学呢?依据相关理论书籍的研究得出:不为表达而表达出来的语言不是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硬生出来的,而是在一定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的,这样的表达才犹如汩汩甘泉清纯鲜活,充满生命力。让言语自然生成才是真正的作文,自然生成的语言源于何处?只有生活实际!为此,《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研究》就在这样的思考土壤里萌芽了。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作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作文能围绕一个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件来完成习作的过程,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主题”“事件”都来自学生的生活。(2)要让学生懂得细心观察生活。(3)要让学生懂得描绘生活。(4)联系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三、主要理论依据
(1)作文的价值,人文和谐统一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成果。现在学生写作文,无非是要求他们写生活,假如这件事是他们自己做过的,或者看到的,听到的,他们对这件事就会有认识,有感情,那么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否则就会显得空洞无比。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诗外”的学习――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道德品德,才能真正把握“诗内”的功夫,才能让学生做健全的人,写健康的文,达到人文的和谐统一。
(2)作文本质的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也就是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是作文之本”。
《语课标》也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实用交际的需要。这一种自我表达是童心抒真情,是内心的表白和生命的呐喊,是用文字来表现自我精神,抒发心灵体验的行为,这是作文的灵魂所在,体现了作文重新回归,展示心灵自由的本身。同时,作文又是实用交际的需要,正如叶圣陶所言:“能写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形象的比喻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作文教学理念。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四、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一)让作文成了学生的乐事
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生活”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没有内容上的限制,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只为学生激活图像,产生表达欲望、生成语言提供一个自然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做到每篇习作成为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教师“怕教作文,怕改作文”,这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此次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和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觉得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享受。
五、课题研究步骤安排
本课题拟用两年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
(1)
加强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力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
(2)
实施作文生活化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充实学生生活,开拓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而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联缀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时时在作文,处处有作文。
(3)
让学生将作文装订成册,以便交流总结提高,取得更好效果。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及成果资料,完成实验终端成果报告。
六、课题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让学生多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写什么样的事件,往往在他们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也就是图像,那么图像越丰富,生成的语言也就越丰富。而图像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选择主题时就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图像的内容。所以,教师应知道学生时刻细心观察学生生活,从中提取素材,丰富作文。
(二)采用连续作文形式
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作文,为的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作文的自然状态,也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次研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为此,应特别注重自然写作氛围的营造。每一次作文,要从某一真实情景,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学生脑中图像的自然情景。要让学生将平时在生活中观察所得转化为真情文字,要让前一次习作交流成为诱发下一次写作欲望的源泉,“让言语自然生成“是“作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最大特点。
(三)在生生互动中进行评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先行后知的规律,他们对人类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学生学习作文也是如此。在“联系生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无须专门进行写作技能技巧的传授,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只有在习作交流时,生生、师生之间就没有听(读)明白的地方互相提问。“听(读)不明白就问”是习作交流时对听者的要求,“让别人听明白”是对每篇习作的要求。要让人听(读)明白就必须写明白,学生在不断写明白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习作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自悟自得的,其效果自然非常好。
七、课题成果形式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将作文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去语文教学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笔者在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尽管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花了很多时间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主体性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洪春幸一、问题的提出1、进行主体性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教育学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地理教学反思转眼之间在z中学工作也有一年之久了,本学期有幸和我校谭校长结为师徒。使我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收获。一个学期的地理课结束了本人对自己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