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生产沿革_国内外雷达生产厂商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雷达生产沿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内外雷达生产厂商”。

雷达生产沿革 电子·航空工业是安徽军工系统的两个重要行业。

安徽的军用电子工业主要由雷达、雷达元器件和微特电机3 类产品组成。以0871 总厂系统为专业化生产基地的雷达生产,自1970 年投产后至1985 年底,已经先后生产了中低空警戒雷达、舰载警戒雷达、岸用对海警戒雷达、舰用对海对低空警戒雷达、舰用双炮炮瞄雷达、频率捷变雷达、引导雷达等366 部,远程警戒雷达天线197 台(套)及各种雷达通讯工作车箱957 辆。以4150 厂、4963 厂、4524 厂、4971 厂、767 厂和605 厂为雷达配套厂,负责生产为雷达配套的各种元器件,主要产品是:雷达高频元件、高频分机(接收机)、变压器、电源分机、杂波干扰机、雷达工模具、显示器、雷达车厢柴油机、雷达天线、小模数齿轮、变速箱、减速器及信号源等。微特电机是880 厂的主要军用产品,有拖动雷达天线用中频感应电动机及雷达自动控制元件自整角机等16 大类型号品种。

航空工业主要由航空仪表和飞机附件两类产品组成。351 厂是国内唯一的航空供氧装备专业厂,自1962 年至1985 年底,已仿制成功35 种各类供氧装备,自行设计研制成功35 种新型供氧装备,累计仪表产量28.2 万只,满足了国产各类飞机生产发展的配套需要。164 厂自1962 年建立起,为满足航空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事非标准设备、专用设备的制造与改装,后逐步发展成为生产飞机附件的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振动光筛机、轮档、螺旋千斤顶、综合油泵试验台、液压受台、油泵牵引车、副油箱、油泵、起落架、减震器等。

第一节 雷达生产沿革

安徽省雷达工业始建于1965 年。到1985 年,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雷达专业化生产基地—— 0871 总厂系统。

1965 年9 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将南京720 厂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迁至安徽岳西县和六安县。先后建立了4971 厂、4150 厂、4963 厂、4524 厂、726 厂和605 厂6 个工厂,其中726 厂为雷达总装厂,605 厂为雷达车辆与天线制造厂。同时成立了指挥工厂改建工作的087 筹备处。1969 年5 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明确726 厂为总厂,统一负责六安605 厂以外的岳西5 个工厂的生产计划、物资和财务,其它4 个工厂为分厂。1972 年1 月起岳西5个工厂各自独立。

726 厂初步设计规模为年产581 中低空警戒雷达100 部、备份件20%,主要为空军生产雷达技术装备。605 厂承担雷达车厢的制造任务。

岳西5 个厂是按雷达专业化生产线组建的,分散型的组织不适应雷达的生产配套,致使各厂在1972 年未能完成国家计划,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1973 年7 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成立岳西雷达总厂,即0871 总厂,统一领导岳西各分厂的生产。1979 年6 月,605厂划归0871 总厂,加强了雷达整机生产的自身配套能力。

各厂在1970 年初投产后,接受了720 厂581 雷达的组装和调试任务,以及一○ 一四研究所408 雷达天线的组装和调试任务。接着又先后接受了中低空警戒雷达、海岸用警戒引导雷达、远程警戒雷达天线、舰用对海对低空警戒雷达和舰用双管57 毫米火炮瞄准雷达的转厂试制和生产任务。

从1972 年起至1985 年,在完善原产品技术性能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研制出派生的雷达新品种,与海军训练基地共同试制改装了引导雷达,还试制生产了28 种雷达、通讯工作车厢和雷达电源站,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数百部的雷达技术装备,其中3 种雷达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 种雷达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第二节 雷达生产企业

一、○八七一总厂

电子工业部所属大型军工企业,由省国防科工办归口管理。

1973 年6 月,始建于岳西县,1984 年2 月,搬迁至六安市六合公路七里站北侧。辖6个分厂、1 个产品设计所、1 个职工医院、1 个技工学校,统称0871 总厂系统。其中6 个分厂均为中型企业,除605 厂建于六安外,其余5 个工厂建于岳西县。总厂迁至六安后,由原来的企业管理机关改为经济实体,即0871 总厂本部。经过调整到1985 年,所属有5 个分厂,即726 厂、4150 厂、4963 厂、4524 厂和4971 厂。

总厂系统生产、试制的主要军品是:581 中低空警戒雷达、354 舰载警戒雷达、405 岸用对海警戒引导雷达、342 双57 毫米火炮瞄准雷达、342—589 中低空警戒雷达、581PJ 频率捷变雷达、235 引导雷达、408 远程警戒雷达天线以及各种雷达车厢。到1985 年,共生产各种军用雷达336 部、雷达天线197 台(套)、各种雷达、通讯工作车厢957 辆。

1979 年以来,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在进行军品生产同时,开发生产了民用车厢、吊扇、测速雷达、电视机高频头、等浮电缆变压器、液压手推车、小模数齿轮等民品。

至1985 年底,总厂系统共有职工5416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70 人;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 万平方米;累计投资8819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186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2926 台,其中无线电专用设备139 台。0871 总厂本部共有职工2756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9 人;占地面积67.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 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762.3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42.7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1217 台,其中无线电专用设备21 台。

至1985 年,总厂系统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 亿元,实现利税4487 万元。

二、七二六厂

电子工业部所属中型军工企业,隶属0871 总厂,由省国防科工办归口管理。1965 年9月,始建于六安县。1966 年初改建于岳西县,1985 年,迁至六安市。

该厂在总厂系统内主要承担雷达整机的装配、调试和包装出厂任务。建厂以来共生产、试制581 雷达225 部、354 雷达44 部、405 雷达33 部和589 雷达3 部。至1985 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 亿元,实现利税1111.1 万元。

1983 年726 厂有职工967 人,经过调整搬迁,至1985 年末,全厂有职工352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 人;占地面积17.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 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211.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57.6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650 台,其中无线电专用设备10 台。

三、六○五厂

电子工业部所属中型军工企业,隶属0871 总厂,由省国防科工办归口管理。该厂原为南京720 厂的一个分厂,1965 年划出,1966 年改建到六安县,利用原六安农机厂改扩建。

605 厂在总厂系统内主要承担雷达整机、雷达天线、雷达车辆和雷达电源站的生产、试制任务。建厂以来试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雷达天线238 套、342 雷达12 部、雷达工作车288 辆、雷达油机工作车(雷达电源站)443 辆、雷达指挥车10 辆、天线车51 辆,其它军用车84 辆。到1983 年末,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 亿元,实现利税1075.5 万元。

至1984 年2 月撤销该厂番号,并入0871 总厂(本部)前,有职工1384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4 人;占地面积51.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 万平方米,累计投资1967.9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66.4 万元;拥有各种设备663 台,其中无线电专用设备13 台。

第三节 产品

一、581 乙雷达

726 厂产品。1971 年开始试制,1973 年研制成功。

581 乙雷达系L 波段中低空警戒雷达,是在581 甲雷达基础上改进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动目标显示技术和微波集成晶放以及数种反干扰电路。整个雷达设备由两个运输单元装载,机动性能好,整机性能稳定可靠,调整使用和维修方便。亦可与敌我识别器以及测高雷达配合,作为引导之用。该产品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60 年代水平,累计生产225 部。曾援助阿尔巴尼亚、越南、柬埔寨等国。

二、589 中低空警戒雷达

0871 总厂、726 厂产品。1974 开始试制,1984 年试制成功,1985 年批准设计定型。

589 雷达是581 乙雷达的改进型,能较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位,扩展了581 乙雷达的频段,改为双频段、双波束、双通道的动目标显示,提高了反干扰性能,加大了复盖空域。

三、581PJ 雷达

0871 总厂产品。1977 年开始研制,在空军第二研究所协助下,1983 年试制完成性能样机,1984 年投产定型正式样机,1985 年通过设计定型。

581PJ 雷达是在581 乙雷达上改装捷变频体制,能有效地对抗敌人的窄带或瞄准式干扰。采用频率捷变旋转磁控管,可以捷变频工作,也可以定频工作,能与581 雷达磁控管通用,实现两种不同磁控管的快速互换。捷变频和M TI 并存,可随意选用。原来的水银延迟线模拟对消器改成DM TI 数字对消器,工作稳定可靠。

四、354 警戒雷达

由726 厂、605 厂、4150 厂、4963 厂、4524 厂、4971 厂联合生产,以726 厂为主。1971年开始投产,1973 年通过设计定型,1976 年投入批量生产。累计生产49 部。

354 雷达系C 波段舰用对海对低空警戒雷达,能较精确地测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给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雷达指示目标位置,向情报中心提供目标的粗、精距离和舷角信号。采用快速变频抗有源干扰,固体熔石英延迟线抗异步干扰;采用喇叭馈电的上偏馈椭圆切割抛物面天线,安装在液压控制系统的稳定转台上,始终保持水平,不跟随舰艇摇摆;有航向复示系统,产生“返航角”抵消天线指向随舰艇航向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使天线按其方位进行控制,实现正北稳定。显示系统为指挥员提供全景显示。

1978 年,对后续生产的各批产品陆续作了技术改进,改进面为全机的70%,使产品战术技术指标均有改善和提高。1982 年,为装备053H 2 导弹护卫舰,工厂根据上级要求,将天线传动和相应的显示系统作了技术改进,使雷达天线转速由4~10 转/分改装为10 转/分和15 转/分两种转速,取消扇扫,并向情报中心提供方位。改进后的雷达称为354H 2 雷达,曾装备053HE 导弹护卫舰,出口埃及和泰国。354 雷达和快变系统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五、342 炮瞄雷达

605 厂产品。1971 年开始试制,1977 年通过设计定型,1981 年正式投产,累计生产12部。

342 雷达是X 波段舰用双管57 毫米口径火炮射击瞄准雷达,接收对空三座标雷达和对海警戒雷达或光学瞄准镜的目标指示,进行单目标(飞机或舰艇)跟踪,能连续地测定目标的距离、舷角和仰角,并将所测得的3 个座标瞬时数据连续不断地输送给指挥仪,进行运算、预测并加入修正值后,控制火炮,进行射击。

342 炮瞄雷达采用比较先进的幅度比较单脉冲体制,具有抗倒相回答干扰、反频率瞄准式噪声调制干扰、反宽带阻塞式噪音调制干扰的能力。雷达馈线系统是宽带的,天线为卡塞格伦式,馈源采用四喇叭复合比较器,天线安装在液压稳定平台上,保持天线水平状态,不跟随舰艇摇摆。接收机采用典型的三通接收机,终端系统有全景示波器、A /R 显示器和E 显示器。1984 年初,0871 总厂组织人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342 雷达改进方案,以提高集成化程度为中心,决定对全机电路部分作全面改进设计,采用晶体—— 集成电路接收机,增加反距离欺骗抗干扰和故障自动检测措施,但因国内导弹驱逐舰的更新换代及双管57 毫米火炮系统存在的质量及选型问题未能解决,影响了工厂科研试制工作的进行。1985 年,报请上级批准,342 炮瞄雷达停产。

六、405 岸用对海警戒引导雷达

0871 总厂、726 厂产品。1971 年试制。405 雷达固定式1976 年通过设计定型,1984 年通过生产定型。405 雷达机动式1985 年通过鉴定。

405 雷达是C 波段岸用对海警戒引导雷达,能较精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也可以为导弹攻击雷达提供目标指示。405 雷达能在工作频带范围内跳频,具有线性接收机、对数接收机、圆极化装置、抗异步干扰装置,抗干扰能力较强。能抗积极干扰、海浪干扰、云雨干扰和异步干扰。具有数字测读装置、外置显示器以及功率、频率、灵敏度、射频包络等机内测试设备,使用和维修方便。该产品有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固定式雷达天线配备了进坑道装置,当遇到强台风或敌机轰炸时,能迅速转入坑道隐蔽。机动式雷达分别安装在工作车、指挥车和油机车3 个运输单元内,天线配备了升降机构,结构简单、坚固,架设、撤收方便,整机转移半小时内可完成,机动性强。该产品最大发现距离111 海里,超过设计要求。1980 年后,对后续生产的各批产品作了大量技术改进,改进面为全机的70%多。

405 雷达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 年获安徽省科学大会奖。

七、235 雷达

4150 厂产品。1972 年与海军训练基地共同研制,1976 年完成设计定型投产,后出厂1部。1979 年改装出厂3 部,1983 年改装出厂1 部。

235 雷达是改装的“巨浪试验”引导雷达,将COH —9A 炮瞄雷达改装为反射和应答两种工作状态的跟踪雷达。改装的项目主要是将发射机、接收机除用原来的速调管本振、参放外,增加微带小型化接收场,自频调由一路改为单双两路,增加测距机和A /R 显示器等。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 年在国家首次下水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235 引导雷达以2.7 秒速度最先捕捉到目标,圆满完成任务。电子工业部授予4150 厂锦旗:“骑鲸蹈海,巨浪冲天,为国争光,再立新功。”

八、408 甲远程警戒雷达天线

605 厂产品。1968 年开始试制,1970 年改为试制054 甲雷达天线,1973 年恢复试制生产408 甲雷达天线,为408 甲雷达配套。1976 年通过设计定型,此后,又进行了技术改进。累计生产408 甲雷达天线41 部。

该厂早在筹建时期就承担408 甲雷达天线的生产试制任务。408 甲雷达天线系L 波段远程警戒雷达天线,采用背靠背体制的水平级化振子单元阵。背靠背天线分别工作于甲波段和乙波段,两波段同时工作时互为补盲。两天线共用一付反射网。

天线阵列宽度为16 米,高度为8 米,辐射中心距地面为6.39 米,天线最高点距地面10.54 米,其阵面口径为16×8 平方米。天线自重在大盘以上约1.7 吨,连座车总重量约8吨。天线在风速不大于20 米/秒时,能以6 转/分正常工作;风速大于20 米/秒、但不大于25 米/秒时,能以3 转/分正常工作;风速大于25 米/秒、但不大于32 米/秒时,停止转动,但不产生永久变形。

九、雷达通讯工作车车厢

605 厂产品。为有关单位的雷达、通讯整机配套。0871 总厂迁至六安市后,设计和制造的车厢品种数量逐年增加,累计生产车厢32 种1000 余辆。

雷达通讯工作车厢既是装载雷达、通讯设备和电源站的运载工具,又是战备执勤的工作室和指挥室,具有机动性强、刚强度好、美观大方的特点。

典当沿革

从现有历史文献来看,典当一词最早记载于南宋范晔的《后汉书·刘虞传》一书。中国典当发展史可概括为:初见萌发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入俗于大唐五库,立行于南北两宋,兴盛于......

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

土地法沿革

6中国土地管理法规历史沿革(2009-11-12 11:09:24) 土地法制管理是调整人们为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一切土地,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综合运用行政、经......

执勤沿革

执勤沿革武警XXX中队XXXX年一月执勤沿革一、基本情况清末,XXX监狱由典史署管辖。民国初期,改由监狱署主管。民国17年(1929)1月,始设XXX看守所,属X政府管理,所址在城内下司巷萧五庙......

单位制沿革

单位制沿革长度单位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

《雷达生产沿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雷达生产沿革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国内外雷达生产厂商 沿革 国内外雷达生产厂商 沿革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