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定稿)_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从自身性质、体系、社会功能、社会地位等都有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正向着竞技化、科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建国六十来武术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研究,对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武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望武术能够健康、科学、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建国六十周年;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The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Ou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rtial arts from their own nature, structure, social function, social status, have a grea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s oriented toward sports, scientific,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irection.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nding of 60 years martial arts has been studied in several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o explore, to look forward to martial arts to health, science, rapid development.Key word: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Traditional Wushu;competitive martial arts;development;

中国传统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消退,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价值定位、体系结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建国六十年来,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的自身文化、性质及其社会功能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1959年、1960年《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以及武术技术发展“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方向的确立,武术技术训练主要在“高、难、美”上下功夫,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套路结构布局更趋完美,运动负荷增大,跳跃动作腾空高、落地稳等方面。以后,随着竞赛规则的更新,原来以技击为主导的传统武术逐渐被这种注重艺术表现的竞技武术取代,竞技武术逐渐取得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伴随着竞技体育的科学化训练,武术产业的出现,武术正向着进军奥运会的世界性大发展。较竞技武术的加速发展传统武术相对落后,传统武术文化被人们淡化。群众性武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逐渐成为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如何处理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传承武术文化,科学的发展竞技武术,使武术科学化、大众化、产业化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武术发展的回顾

1.1传统武术的裂变拉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民国时期50年代以前)

近代以来,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的消退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使得我国传统武术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以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为主导的中国武术逐渐衰退,传统的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由此中国武术拉开了竞

技化发展的序幕。

由于武术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发生的改变,武术的健身、娱乐、表演、审美等功能和价值凸显出来,这些都加速了我国武术向世界范围的传播、发展。这个时期,武术就开始了走出国门,拉开了走向世界的序幕。1936年1月,张之江组织“国体南洋旅行团”到东南亚表演,历时三个月,武术表演65场,场场爆满,大大宣传了武术; 1936年,经张之江提议,中国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表演,中华武术让欧洲人大开眼界。另外,精武会在海外设有许多分会,对武术在海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武术已经迈出国门,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程。

1.2竞技武术的成型和武术性质之争(1950——1960年)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是在60年代前后形成的。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武术作为主要比赛内容,拉开了竞技武术的序幕。当时,武术门派林立,传统的武术套路繁多、杂乱,不适于竞技比赛。为了便于裁判员的评判,促进武术套路竞技化的发展,1960年,编制了五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不同拳种套路内容庞杂、风格各异而无法评判的现象,提高了竞技难度,增加了可比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武术竞技单一化发展的趋向。1960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相应增加了规定套路的比赛条文。1960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除原设有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外,增设了南拳项目。至此,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3]

1959年公布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借鉴体操的评分方法,引导了武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艺术方向发展。1960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执行对竞技武术运动的技术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对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国家体委武术负责人毛伯浩撰文指出:“套路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一旦锻炼成熟,自然会表现出矫健敏捷,勇敢优美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自由 [5]体操或艺术体操”。紧接着一场关于武术性质“击”、“舞”的大讨论以后,坚持技击者受到批判,仅存的套路竞赛形式也逐渐被引向“舞”的方向,并将其定格为“动作优美,气势雄健,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是技击反映在舞中的表演艺术”,是一种“古代艺术体操”归纳在体育项目之中[6]。自此,武术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武术文化被淡化,武术也不再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以军事武术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运动,而是以展现技击艺术性为主要特色的武术套路,中国武术开始了以现代竞技之路。

1.3*期间武术的停滞与“激进”(1961——1977年)

*期间,“四人帮”及其党羽的猖狂进攻,使我国体育事业遭到空前的灾难。他们严重摧残队伍,拆散机构,搞乱思想,搞垮训练,乱砍规章制度,损毁体育设施,破坏竞技体育,严重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前期,许多优秀拳种被打入冷宫,如少林拳、罗汉拳被戴上“宣扬迷信,为和尚歌功”的帽子,醉拳被戴上“宣传醉汉主义,对现实不满”的帽子,对太极拳者则戴上了资产阶级活命哲学的帽子,甚至对练任何武术者都认为是准备打架,“反攻倒算”。武术运动本身也被带上“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传统武术瑰宝遭受空前的浩劫。在这种环境下,原有的武术训练、竞赛制度,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竞赛活动被迫停止,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的发展。武术运动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国外的关注。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武术热”,中国武术团队经常应邀出访,武术教练员频频应邀到国外执教。当时11岁的李连杰在美国白宫表演后得到尼克松总统的赞誉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中国功夫”在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武术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在中国武术出访过程中,运动员以其矫健的身姿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誉。

鉴于武术对展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1972年武术比赛就得到了恢复,并且更加强调展示优美形象,注重演练效果。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引人注目的设置了0.7分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分值,这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后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越来越快,奔跑越来越多,器械越来越轻薄细小,技击特点越来越少。该规则的实施虽然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过分突出跳跃翻腾,而使运动员忽视了武术的固有特点,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武术的技击特点越来越少,艺术演练特色越来越浓,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过分激进,197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上即停止使用197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随后出台的[3] 1979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开始引导武术转变方向。1.4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武术的短暂回归与武术的世界性大发展(1978——1993年)

改革开放初,随着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中的许多领域的错误逐一得到纠正,这当然也包括武术领域。邓小平、廖承志、于步血、荣高棠等都曾关注武术发展[3]。面对落后的现状,中国竞技体育界对竞技运动项目和训练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并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许多项目的训练实践中开始了不断深化改革和探索。1978年体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本科生、研究生,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等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当时确立了武术姓“武”,而不姓“舞”,动作具有攻防含意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以此内容构成的套路、对抗性练习以及有关的练习方法,则是武术的形式。这促使武术逐渐向传统回归,向技击回归。这种回归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挖掘整理民间武术;恢复武术对抗形式比赛;重视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特点[3]。同时对我国传统武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1986年全国挖掘整理成果在河北承德、北京分别展出,计武术文献482本(册)、古兵器392件,初步整理出129个拳种的文字资料和394.5小时的技术录像,以及多达651万字的地区性《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武术拳械录》。一些关于传统武术(拳、械)套路的挖掘书籍也相继出版,如《戳脚》、《通背拳》、《形意拳理论研究》等。[7]各方面力量对武术的努力本应促成武术界各拳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但是,当时整个体育发展的大方针是“在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1979年2月初于北京召开的全国体工会议上提出),根据“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调整了全运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举国体制” [8]。这种大环境对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消极影响是将对民间武术的三年挖掘整理成果束之高阁,并没有带来各个武术拳种的蓬勃发展[3]。

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一方面仍然备受重视,另一方面又开始向重视“技击特点”的方向回归。

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的12月5日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上提出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竞技武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1978年体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研究生,在科研上,大量珍贵的武术史料被发掘整理,大量的教学、科研文献出版发行,国际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紧接着一系列的武术比赛推动了中国武术的世界性大传播,如:1982年9月举行了南京中国武术国际友谊邀请赛;1984年举行了武汉国际太极拳、太极剑表演观摩会;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等。在此期间,欧洲武术协会、亚洲武术联合会、泛美武术协会、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和非洲功夫联合会等国际和各洲的武术组织相继成立,并举行了洲级和地区武术比赛。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武术走向世界的新历程。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武术套路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成为亚运会的常设项目,这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新的里程

碑;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套路和散打携手走上世界武术竞技赛场。

[9]1.5武术的竞技化进程加剧了与传统武术的矛盾(1994年至今)

1994年的第二次武术训练工作会议,张耀庭指出:“凡是以评分为特征的运动项目,无一不是以创新和难度为目标,引导运动员向更强的体能和更高的技巧方面努力”,从而确定了武术“高、难、新、美”的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武术重新走上了加快艺术化进程的发展之路。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2002年试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仅在“长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和要求”上增加了11个跌扑滚翻动作,而且增加了0.2分创新难度分;新世纪试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仅保留了裁判长对创新难度的加分,而且将难度分值增至2分。这种高度重视动作难度的倾向正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一步一步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靠近。[3] 由于武术的竞技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翻转没有体操动作的高飘,平衡没有杂技动作的稳健,韵律没有舞蹈动作的优雅的现状,过多的注重于“高、难、美、新”等外在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没有较好地真正地继承、挖掘,传统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外兼修、练养结合、打练结合等精华被忽视,中国武术原有的诸多文化内涵和精神逐渐消失,这种淡化技击性、健身性,更加注重艺术表现性的竞技套路运动和只讲技击不讲功法、套路的格斗运动被摆在了“龙头”位置,无论从人才储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现代竞技武术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传统武术却犹如“后庭花”,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至此,在武术的发展中加剧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矛盾。对新时期武术发展的探索

2.1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2.1.1正确认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从整体观来说,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可以看作是武术整体的两个方面,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基,竞技武术是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没有传统武术,武术将失去根基;没有竞技武术,武术将停止不前。它们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互补共生。因此,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同等重要,都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

2.1.2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

武术的价值与功能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有着十分强烈的变革,武术的实际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过程。武术文化更是与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分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各种文化综合发展、交互促进的过程。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诸多变革,武术所曾经依存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步受到影响。

制约当代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武术发展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也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武术在国内的传播已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发展的关键即在于对其中所内涵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支撑,武术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脉,只徒留技术外壳的武术也就只能走上濒危的道路。由此,我们对武术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其中所内涵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武术以完整的文化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2.1.3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加快武术的竞技化进程

在竞技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既能抓住武术得以存在的核心,又要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时代竞争力,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行“奥运策略”,一方面结合现行竞技武术发展实际和潜在问题,提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满足中国武术合乎国情、体现本质的长久、健康发展。要加强武术国际推广,就必须坚持奥运战略,积极把竞技武术推进奥运会;要建立国家武术队,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形成梯队建设;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

持力度,进一步重视武术项目的发展;要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对武术礼仪、武术服装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要抓好武术管理人员和武术教练员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播和发展。

2.2继续走武术的科学化发展之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加上生物力学,生理,解剖,营养学等学科在体育中的大量运用,武术也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训练的道路。在这个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继续加快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和文化来推动武术的发展,运用科学的训练理论来培养运动员和练习武术者;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知识来宣传中华武术、传播武术文化;要学习现代竞技运动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

2.3培育和发展武术市场,开发和利用武术功能性资源,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健身娱乐将成为潮流与时尚。武术恰好在健身强体、娱乐休闲和祛病延年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博大市场。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武术的市场经济意识,完善武术产业发展的体系,根据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开拓武术健身市场和武术竞赛市场。武术管理部门要逐步改革与创新武术产业的管理体制,通过各种传媒加强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武术,要进一步打开、扩大武术的竞赛表演市场;发展武术健身娱乐市场;鼓励、支持武术培训市场;繁荣武术旅游市场,推动武术市场的发展。逐步完善武术产业的法律体系,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

2.4促进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一个体育项目开展的好坏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竞技水平;二是普及情况。普及是竞技的前提和基础,而普及并不完全是出于竞技的需要,普及更是人们对健身的需要。我们要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来普及我们的传统武术。

武术项目要借鉴跆拳道等项目的经验,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走出去,要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让武术走进学校、机关、军营和普通群众中等方式,进一步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增加武术人口,让武术成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重要内容。传统武术的大众化普及,包括对传统武术人才,辅导人员在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培养以及建立由各地武术管理中心直属的传统武术辅导站;定期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传统拳学习班。

在武术今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并普及它的健身娱乐功能,使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它的技击水平,使武术在国际体育交流,特别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发挥出它的威力,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武术与生俱有的技击性。

[7]3 结论

3.1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走可竞技发展之路,但竞技武术发展的太快,以至于脱离了传统武术或传统文化,竞技武术则会成为一具无血无肉的空壳,竞技武术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武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和谐发展。

3.2进一步加快武术的科学化进程,国家要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大科学化训练,完善武术竞赛规则和管理体系,使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在世界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3.3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比较丰富,武术健身、武术康复、武术医疗、武术竞赛、武术训练、武术产品等都可在适当时机推进市场,进而发展为武术主体产业。武术市场要面向绝大多数习武者,我们的,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武术产品尽快地推向市场。[13]要尽快完善武术产业的有关法律体系,改革武术产业的管理体制,使武术快速、健康的发展。

3.4武术要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发展竞技武术必须大力推动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同时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必定也会带动武术竞技化和武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对武术的认识,把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参考文献:

[1] 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3(1):47-49.[2] 杨建营,王岗.20世纪武术发展特征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23-125.[3] 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32(3):135-138.[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7,9:365.[5] 毛伯浩.武术的表演和竞技[J].新体育,1956(24):17.[6]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21.[7] 姜娟,胡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89-9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9:308.[9] 陈宣赞.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J].体育科技,2009(5):156.[10] 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传统武术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4-56.[11] 喻德桥.21世纪武术运动发展战略构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37(4):161-163.[12] 黄红田.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看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6,3(6):6-9.[13] 金添泉,张茂林.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8,5(8):13-15.[14] 徐武,黄光丽.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2,12(4):34-35.[15] 王勇,卫京伟.武术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佳选择[J].体育学刊,2006,13(4):66-68.[16] 朱俊英,宋冠勇.关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19-20

建国六十周年

当藏独的破坏成为“过街老鼠”,当百年难遇的大雪灾烟销云散,当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成为历史,当百年奥运的喜庆渐渐散去,当和平的钟声在全世界敲响,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果展......

建国六十周年工业发展综述

建国六十年万盛工业发展情况综述自万盛区1955年建区以来,万盛工业围绕煤炭工业的兴衰和发展,走过了54年的艰辛历程,万盛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转折都与产业的调整变化息息相关。......

建国六十周年征文

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摄影展策划书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记录我们在学校成长进程中的点滴进步。装饰系团总支发起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摄影展。在这波澜壮阔的60年中,我......

建国六十周年征文

建国六十周年征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我们辉煌的卫生事业60年的历史长河,有风雨,也有暖阳;60年的岁月如歌,有光荣,也有梦想。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波澜壮阔的60年......

建国六十周年作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建国六十周年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定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定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定稿 武术 六十周年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定稿 武术 六十周年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