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 周山_山东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周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山东黄河文化”。
中国文化重心的当代转移——黄河文化
大纲
一、“择水而居”与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1、择水而居
2、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二、黄河文化的源头、标识、轴心及其代表人物
1、黄河文化的源头
2、黄河文化的标识
3、黄河文化的轴心
4、黄河文化的代表人物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就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发掘研究了河南仰韶村的新石器遗址之后,以该地村名命名的一类新石器文化。
原理
K01:在中国,文明的肇始、文化的发生同样与江河缠绕在一起,在江河的哺育中得以诞生和绵延并走向灿烂。究其原因,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择水而居”是江河成为古文化生长摇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喜欢把大江大河称之为母亲河的缘故。
K02:黄河文化的形成主要与四个古文化系统有关,这四个古文化系统分别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K03:黄河文化的标识是“龙”、黄河文化的轴心是齐鲁之地。由孔孟共同构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标帜。
重要信息
I01:世界早已公认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文明,发生在西南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
I02:在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了我们的先人择水而居的事迹,以及在江河之畔居住下来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I03: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的上、中游地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
I04:《易经》在夏朝被称为《连山》,在商朝被称为《归藏》,在周朝被称为《周易》。
正文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想到的似乎就是儒家文化;讲到弘扬传统文化,似乎就是儒学复兴。近年来,学术界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讨论,也总是以儒家文化为观照,如《论语》中的“和而不同”,《礼记》中的“大同”、“小康”、“中庸”等儒家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这几年里成为热门话题。其实,这样的认识有片面之嫌。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复杂,由此形成的传统文化难以一言蔽之。细究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大系统,这两大文化系统各有源头、特征,相互之间又有很多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华夏文化的普遍属性。对这两大文化系统产生的源头,各自形成的标识特征、价值取向及其思想代表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逻辑合理性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择水而居”与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1、择水而居 人类文明的创造、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总是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世界早已公认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文明,就发生在西南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目前两河文明已经消失,两河流域变成了沙漠,真正意义上的两河文明保存下来的也只有长江和黄河。在中国,文明的肇始、文化的发生也同样与江河缠绕在一起,在江河的哺育中得以诞生和绵延并走向灿烂。究其原因,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择水而居”是江河成为古文化生长摇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喜欢把大江大河称之为母亲河的缘故。
在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录了我们的先人择水而居的事迹,以及在江河之畔居住下来之后发生的种种故事。在《大雅》的《绵》等诗歌中,记载的是周人先祖古公亶父骑着马率领部落,从邠西水滨进发,来到岐山之南,渭水侧岸,察看地势、建筑屋宇、规划疆界、整治土地、疏导沟渠等事迹。先人安居止息之后,也便有了《诗经》的第一首诗所讲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故事。
《诗经》向我们透露,周人“自土沮漆”,是从杜水迁往漆水之畔,进而“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周人部落在选择岐山之南,渭水之滨定居下来之前,原本居住在名叫杜水、邠西的地方。他们是沿着水一路走来。
2、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诗经》所记述的这一段历史,仅仅是我们先人的一部分,在文明进入较高程度、文化有了较厚底气的某一个阶段的生活场景。在此之前,我们的先人“择水而居”的历史还很长,故事也很多。从二十世纪以来,从田野考古工作的大量成果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时期的先人“择水而居”的久远历史。从地域方面看,周人先祖“择水而居”的杜水、邠水、渭水,只是黄河中上游的几个支流。但是,《诗经》所详细描述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领部落民众在渭水之滨筑屋、耕作、生活的这一段历史,正是其它地区部落、不同时期的先人“择水而居”的一个生动写照。我们的先人,在横贯东西、南北遥相呼应的两大江河之畔,不断地创造文化,推进文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也便在悠悠岁月中渐渐形成。作者不知道西南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化有什么差异,但是我知道中国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能够知道这两个文化系统的差异,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从诞生之时起,从未停止或间断过它们前进的步伐。它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创造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把不间断的原因归功于华夏民族的文字,归功于我们的先人选择了从象形文字到会意文字的这一条文化发展路径。
二、黄河文化的源头、标识、轴心及其代表人物
1、黄河文化的源头
黄河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新石期时代。根据二十世纪初以来九十多年时间里田野考古发现,黄河文化的形成主要与四个古文化系统有关,这四个古文化系统分别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其中,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的上、中游地区,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其中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田野考古工作者之所以把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作出四种类型的划分,是因为这些新石器文化存在着差异。无论是生人居住房屋或者死人墓葬的格式布局,还是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陶铸瓦器的形制、纹饰等等,既富有黄河文化的色彩,又各有一定的特点。于是,二十世纪的田野考古学家便将每一类型的最早发现地,作为这类古文化的冠名。仰韶文化,就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发掘研究了河南仰韶村的新石器遗址之后,以该地村名命名的一类新石器文化。事实上,在此后自东向西的不断考古发掘中,从西安、宝鸡、兰州、西宁等地,也发现了与仰韶村发掘所见同一类型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虽然以最早发现的仰韶村命名,但是文化区域远不止一个村落。
2、黄河文化的标识
青铜器文化是新石器文化的延伸与发展。现在看到的很多青铜器都是跟新石器时期的陶制的容器形式是一样的。脱胎于仰韶等四大古文化的商、周青铜器文化标志着黄河文化已经趋于成熟。与青铜文化俱来的,不仅是祭祀或日用的青铜器具,还有铭刻在这些青铜器之上的精美文字,标志着黄河文化理念的青铜器形状特点、饰品图像等等,以及使用这些青铜器的礼制规范等等。值得注意的还有:作为黄河文化的图腾形象标志的“龙”,以青铜器物上主要部件或图饰的形式,随着青铜器的日益发展,被进一步彰显,终于成为君王的形象代表。在青铜器产生与发展的同时,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易经》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大纲。夏代的《易经》又称《连山》,以代表“山”的艮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了这一时期先人对山的崇拜,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父子相传的王朝。商代的《易经》又称为《归藏》,以代表土地的“坤”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这一时期的先人对土地的崇拜。周代的《易经》又称《周易》,以代表天的“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先人已经从对土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在这一卦的爻辞中,作者以“龙”为喻,阐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历朝历代的君王以“龙”自居。以“龙”自居的君王又称为“天子”。《周易》崇拜天,也就是崇拜龙。黄河文化发展到了周代,龙便成了图腾崇拜物。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清代的龙崇拜,已经从“黄龙”变成了“青龙”。文化人对龙的崇拜,春秋末期的孔子可以算一个。孔子在见到老子之后,向学生描述内心感受时这样说道“我今天终于见到了龙。龙,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散开来成为一片文采,乘着云气翱翔于阴阳之间。”他无法表达对老子的崇拜,只好用能够腾云驾雾、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来形容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从河南濮阳地区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中发现了用贝壳、卵石摆成的龙,距今大约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一考古证明,青铜器时期成形的龙,周文化中居于至尊地位的龙,其实早在新石器文化中就已经清晰可观。
3、黄河文化的轴心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四大古文化系统,到了青铜器时代即商周时期,便形成了商文化与周文化。夏文化由于文字载体的无存,迄今学术界还以为夏朝尚未运用文字。对于夏文化,人们的了解还很不够。在我看来,夏文化时期应该是一个运用文字的时代,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连山》的存在,很难理解治水成功之后称帝天下的大禹如何能治理天下,很难理解到了商代一下子产生了刻画在龟板上、烧铸在青铜器上这许多令现代书法家也叹为观止的精美文字。在充满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的沛然底气的土壤里,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承前启后,一路走来,最后止足于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构筑完成了黄河文化的轴心。一个称名为儒家的知识群体,在这片轴心之地上应运而生,这个知识群体的领军人物孔子与孟子,卓然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表。黄河文化由西向东一路走来,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齐鲁之地在周代建朝以后,封在齐国的是第一功臣姜子牙,齐国那块土地既是军事重地又是富庶之地,封在鲁国的是周公,周朝的一些礼仪规范都是在周公执政时期完成的。周朝时期的文化中心由西部转移到了东部齐鲁之地,奠定了齐鲁之地成为黄河文化觉醒之地的基础。
4、黄河文化的代表人物
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并且还向人们描绘了一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理想蓝图。后来的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心本善”,不管你的心灵蒙受了多少灰尘污染,只要经常擦抹,自然能明以见性,恢复善的光亮,人人皆可成仁成圣。孟子还举了一个例子解释“人心本善”:齐国的东南部有一座牛山,树木曾经长得郁郁葱葱,由于临近大都市,人们经常用斧子砍伐。虽然牛山上的草木日日夜夜在生长,不断得到雨露滋润,却架不住刀斩斧砍,牛羊放牧,于是牛山便成为了一座光秃秃的山。人们未见其曾经的繁荣,还以为牛山原本就是一座寸草不生的秃山。人本来也都有仁义之心,有的人之所以不见了良善之心,与牛山被砍伐成荒山秃岭一样的道理。周围环境的恶劣,“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同牛山上的草木一样,人的善性也需要人们的呵护培养。否则,与生俱来的善性就会消失得了无踪影。
孟子主张性善说,是要唤起人们对自身善良本性的觉悟,循着人性的本来方向发展自己。这样,不仅个人可成仁成圣,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存,也就有了坚强的基础。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倡导的“为仁”学说提供了人性依据。所以,他在孔庙里列于“亚圣”的位置,绝非浪得虚名。
由孔孟共同构建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标帜。这个被称之为“五行”学说的文化系统,在汉代获得了统治者的认可,从此成为华夏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规范制约的作用,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
中国文化重心的当代转移——黄河文化大纲一、“择水而居”与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1、择水而居2、中国文化两大系统的形成二、黄河文化的源头、标识、轴心及其代表人物1、......
文化周活动感想7月24、25两日的护理工作,7月26、27俩天的社工工作,短短四日我们走马观花地初体验了文化周。像一道水煮白菜一样,在没尝它甚至在没了解它的烹制过程之前你一定会......
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主营业务之志愿者文化周第四十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5日规定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人员日”,简称国际志愿者日(IVD)。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通过......
柳林五小校园文化周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美的体格、审美的情趣、创造的激情以及团结协作和奋发拼搏的......
二、“寝室铭”征集评选活动活动目的:秀出寝室箴言,营造良好的宿舍人文氛围,增强宿舍文化底蕴,激励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开拓创新。活动要求:1、学生自创寝室妙语、警句,或推荐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