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益慰_华益慰事迹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华益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华益慰事迹”。

3、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辞】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简历】感动中国2006——华益尉: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

华益慰,1933年生于天津,2006年病逝,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普外科主任。他一生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一座丰碑。病重期间,胡锦涛主席亲自到医院看望他,并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向华

益慰同志学习。

“感动中国”的华益慰离开被他感动过的人们已经快一年了,但人们没有忘记他。

走入刚刚被命名为“华益慰大道”的北京军区总

医院主路,道路一侧是“华益慰文化墙”。沿着这条路走到头,有一幅华益慰巨幅画像,总医院政委张喜科告诉记者:“华老虽然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但他的高贵品格和先进事迹一直感染和激励着大家。这些天,医院正在筹备华益慰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一尊华益慰汉白玉半身塑像将矗立在总医院广场上,作为永远激励医护人员的象征。”

张喜科介绍,这一年里,总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对照华益慰“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纷纷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展强化“四心”(爱心、细心、耐心、热心)活动,医院党委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开展了“华益慰杯”和“华益慰奖章”评选活动,公开向全社会承诺:“不收红包、不拿回扣、不吃请、不耍态度”。

一位朋友跟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岳母前一段时间在总医院做手术时,曾向主刀医生送过“红包”,医生也收下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手术结束后,护士长代替医生把“红包”退了回来,并说当时收下“红包”是为了让病人家属放心,他们完全是按华益慰的做法

去做的。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德医风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统计数据:总医院开展向华益慰学习活动一年来,收到社会各界表扬信470余封,锦旗215面,患者主动反映医生拒收“红包”的事情有上千次,涌现出入围“南丁格尔奖”的儿科总护士长陈海花、被评为“首都十大白衣天使”的骨科总护士长梁瑛琳等一批华益慰式医务工作者典型。

院长程齐波告诉记者,学习华益慰带动了医院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63项,申报军队课题85项,有46个项目被列入“

十一五”计划,学科发展走在全军同类医院的前列。

华益慰精神影响的,不仅仅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在全军和全国许多地方,记者亲眼看到许多医院悬挂华益慰画像,医护人员积极学习华益慰改变医疗作风。正如一位来总医院就医的患者所言:“就是冲着华益慰这块‘牌子’,我们才来这里看病就诊的。” 男,中共党员,1933年3月出生,1953年3月入伍,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原主任。从医50多年来,他忠实践行我军根本宗旨,先后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累计治愈上万名患者,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一次“红包”,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身患重病后,毅然立下“自愿捐献遗体”的遗嘱。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号召全军广大医务工作者向他学习。同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当选“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全军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要自觉以华益慰同志为榜样,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8月12日,北京军区总

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在北京去世,走完了自己平凡而高尚的一生,享年73岁。老军医华益慰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

退休后,华益慰不为地方医院的高薪聘请所动,被返聘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组,仍像以前那样出门诊、查房、做手术。手术有时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年事已高的华益慰常常是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高凳子,实在撑不住了,就坐在凳子上

为病人做手术。

他在不遗余力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自己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去年7月底,华益慰被查出患晚期胃癌。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患有颈椎病、腰椎病和高血压。

病重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看望、慰问了华益慰,对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在遗嘱中表示将

遗体解剖,贡献给医疗事业,不留骨灰。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

《感动中国》候选人节目展播:华益慰

解说:2006年的夏天,一位普通的老人走了,他的离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8月14日是他遗体火化的日子,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道路两旁,3000多名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群众自发地前来为这位老人做最后的送别。目送灵车离去,人们失声恸哭。

这位老人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原主任华益慰,一名普通的军医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挂?

华益慰:后天咱们就准备手术了。

患者:好。

华益慰:把这个治疗上的事情都交给我们多考虑。

患者:对。

华益慰:您自己就配合我们的治疗,手术后提醒您一个就是伤口要有点疼。

患者:得别怕疼。

华益慰:自己能活动的地方,胳膊、腿能动的地方就动,在床上多翻身。

解说:这是三年前北京军区总医院拍摄的一段华益慰查房时的镜头。在病人的眼里华益慰总是精神饱满,面对病人的第一个表情就是微笑。

华益慰的患者王宏敏:他没有生病的时候从来比如说在楼道里碰到你,他绝对靠边,主动地让给你,把正路让给你,甭管是医生病人非常谦和。

解说:华益慰1933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医学世家,解放前父母开办了一家“华氏夫妇医院”,家里挂的那块写着“医乃仁术”的长匾,让他铭记在心。南开中学毕业后华益慰被保送到协和医学院就读。1953年转入第四军医大学,华益慰成为我国第一批8年制医科毕业生。那时他最崇拜的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他把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一张白求恩工作的照片珍藏在镜框里,伴随了他几十年。

华俭(:华益慰的长子):我父亲他是一生行医,他实际上一直以白求恩为榜样。

解说:在这些图象资料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给病人听诊,华益慰总是先把听诊器放在手里捂一捂,再放到病人身上,避免听诊器冰冷,刺激了病人的身体。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一次,一位患者开玩笑说:“华主任,您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章晓莉(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原护士长):他查房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门轻轻地关上。因为正好是门口的这个病人就把门轻轻地关上,到了病人那儿先是低着头弯着腰,轻轻地先笑笑。

解说:华益慰在查房的时候总是弯着腰,态度谦和而慈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弯腰这个动作对于华益慰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

1960年,华益慰所在的第四军医大学组织赴西藏医疗队,华益慰不在其中,他再三要求,坚决参加了援藏医疗队,由于过度劳累,就在那个时候华益慰的腰椎受到严重伤害。这张前几年拍的X光片上,清晰的显示华益慰的腰骨已经陈旧性骨折。

刘端祺(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当时我很震惊。我不是骨科大夫,小毛病看不出来,但是一看脊椎歪到这种程度,骨髓压缩到这种程度,我大吃一惊。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他怎么坚持下来的,这点儿我是我有点儿不理解,这是一个谜。

解说:华益慰以这样的身体平均每三天为病人做一次手术,而一台手术短的需要两、三个小时,长的经常需要七、八个小时。1986年,华益慰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担任外一科主任,在他的主持下该科的手术量一度占全院手术量的1/4。

高文燕(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室护士):不说别的,光让你站着的话,肯定我们也会一般年轻人也会觉得也受不了,更何况他还要干那么多精细的操作,而且脑子也在转,手也在动,眼睛也要看着,而且他要想着下一步手术应该怎么做。

沈小青(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护士长):你想,他每次做完了汗都是把衣服浸透的。

解说:上世纪70年代,华益慰的手术在外科界已经很有名了。行家称华益慰的手术特点是精巧细腻,好似绣花。患者则说,华大夫的手术高超,流血少,伤疤小,很多刀口和皱纹都无法区分开。

胡小灵(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小针细线,一针一针给病人缝合,别人用一号线,他甚至用零号线,就是在手术过程中他都是给病人做到能尽量地减少损伤。

张燕容(华益慰妻子):他说我不是说在用刀子给病人治病。

解说:对于病人来说,华益慰不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更像亲人一样为患者着想。一例肠吻合手术,采用吻合器一个医生一上午可以做两到三台,但病人需要支付上万元的费用。而华益慰为了给病人省钱,经常采用传统的方法,伏在手术台上四五个小时精心缝合,这样患者只需花费400元钱。

潘宁玲(北京军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华主任他考虑的就是病人能不能承受,如果要是病人承受不了的话,那他肯定不会去用这个吻合器,那么他自己一针一线同样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解说:1998年华益慰退休后被反聘为医院专家组成员,家人本来以为他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了,但他还是没有闲下来,退休后的八年时间里,华益慰每年仍然要做100多台手术,这个手术量是普通医生的两倍还多。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从上到下都知道华主任有一个一辈子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但很多病人为了做手术时放心,还是坚持要试一试,2002年3月,68岁的刘克勤患乙状结肠癌,住进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华益慰认真检查后决定给她做手术。刘克勤在手术前让女儿带着礼物,并在礼物中夹上钱,去见华主任。

刘克勤(华益慰的患者):第一次不是让他给轰出来,他把我姑娘给轰出来了,不要,他不收,那我这手术怎么弄啊,我说儿子啊,你把军衣脱了,你给我穿上便服,你就说是妈的一个亲戚,他要不收我不做(手术)了。

解说:看到患者这样坚决的态度,华益慰收下了“红包”,随后紧张的手术准备工作开始进行,然而就在刘克勤被推进手术室之后,外面焦急等待的家人,收到了华益慰委托工作人员退出的“红包”。

张燕容(华益慰妻子): 所以他也讲过,这种趁人之危利用自己的技术去谋私利这种行为是可悲的。

解说:2005年7月25日,华益慰像往常一样走进手术室,这一天,他为一个叫杨华的患者做手术。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天,也是华益慰约好了自己做胃镜检查的日子。

章晓莉(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原护士长):7点半查完房,他已经都查完房了,我走到护士站他告诉我,他说晓莉,我周六做了一个钡餐造影,情况不太好,他一看造影的情况,他心里就已经有数了,因为这就是他自己的本行。

解说:之前的胃部疼痛,已经让身为外科医生的华益慰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但是为了不让患者失望,华益慰还是走进了手术室,章晓莉(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原护士长):他已经意识到他是什么病了,他还要把心沉下来,认真去做好最后一台手术。把人家耽误了他已经意识到他是什么病了,他还要把心沉下来,认真去做好最后一台手术。

李世荣(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我还奇怪,我说怎么不赶紧去上三0一(医院)做那个超声内镜,怎么还做手术啊,他说我已经排过了手术,我不能因为我的病。

解说:两个小时候后,手术顺利完成,华益慰去做胃镜检查。

李世荣(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原主任):一看他整个胃几乎就没有蠕动了,而且里边的溃疡“结节”很明显,当时我们就有个印象了,考虑像一个胃癌,而且这种胃癌。

解说:华益慰平静地接受了检查结果,再一次来到杨华的病床前,观查手术后患者的反映。

杨华(华益慰的患者):我说华主任得了这个病还给我做了这么大个手术,你说一般的人做不到这一点,真的。

解说:检查完第二天,2005年7月25日,华益慰因胃癌晚期住了病房。八天后,华益慰做了全胃切除手术。躺在病床上,华益慰身上插满了管子,说话吃力,不能侧身,甚至连一口水都不能吞咽,唯有一双眼睛凝视着天花板。

这时的华益慰知道自己也许再也不能为患者做手术了。他特意交代科里的同事,向已经预约了手术的患者表示歉意。忍受着病痛折磨的华益慰,还把自己当成“活教材”,亲身体验着自己手术后,在生理、心理以及饮食等方方面面的感受,与科里的医生一起探讨这类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

丁华野(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科主任):他说我这个做胃癌的手术产生这么多并发症,这是我当了这么多年大夫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有在病人身上发生的并发症都在我身上发生了。所以我想请你能够做个解剖看一看这些病变的过程。

解说:一年里,华益慰连续做了三次大手术,而他的病情仍然在一点点加重,这时在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件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事情。

多年前,有一个名叫张秋海的患者家属,在手术前到华益慰家里咨询,临走时偷偷留下一千块钱。后来,华益慰几次找到张秋海退钱,但张秋海执意不收。于是华益慰便将这一千元人民币,以张秋海的名字存入到了银行,存折在华益慰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放就是九年,它成为了华益慰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

张燕容(华益慰妻子): 他的病情重了以后,他觉得自己恐怕不行了,所以他就在考虑哪些没办完的事,还没有了结的事情。他就想起这件事,然后他就跟我们说,他说在他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个名字是张秋海的存折是怎么回事儿,他说你们把它找着,他说不知道(张秋海)住在哪儿,你们把他找到,一定还给他。

解说:华益慰的夫人张燕容为了了却老伴的心愿,拖着多病的身体,四处查询,终于找到张秋海的住所。

张燕容:我今天来,主要是老华,让我一定把这个,多少年前的。

张秋海:不行,不行,不能不能这样做。

张燕容:拖了这么长时间了

张秋海:不能这样,不能这样。

张燕容:这是他的心意,一定得给他办到了。

张秋海:他老板要的起,我也有病。

张燕容:别难过,别难过。

张秋海:她(张燕容)老让我看他去,我也有病,我也有病看不了他。

张燕容:别难过了,别难过了。

张秋海:自从他得了这个病以后,我不敢看他去,我是不敢看他去。

张燕容:别难过。

解说:很多患者得知了华益慰病重住院的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医院,要看华主任一眼;病房外,每天都有满怀忧伤的人们在徘徊着,默默地为他祝福;走廊里,时常有不知名的人送来一捧又一捧的鲜花„„后来,医护人员告诉他们,华主任病情很重,不便探视,他们就隔着病房的玻璃,远远地看一眼。当护士把这一切告诉华益慰时,他的眼里淌出了泪水。

一位老人来看望华益慰,没进华主任的病房,已经是泪流满面,十几分钟后,老人调整好情绪。走进入了病房,然而看到华主任后,这位老人忍不住再次流下了眼泪。

刘克勤(华益慰的患者):华主任您的“女儿”给您磕头了。我真是我就想着您呢,您给我全家的幸福华主任,您要坚持,您要多活,您多活是我刘克勤的一个享受。

刘树河(华益慰的患者):我们俩得的是一样的病,他把我们都救活了,把我救活了,他自己得了病,我又没有能力去挽救他或者我替他分担什么,又没这个能力,这种心情是没有办法表达的,说不出来。

解说:2006年2月21日,华益慰在跟家人和医护人员聊天时,第一次说到了捐献自己遗体的事情。就在这次聊天的过程中,华益慰的次子华新用手机录下了父亲关于遗体解剖的谈话内容。

华益慰:我这个病如果不好,死后的处理不要保留尸体,不留骨灰,搞那些形式的东西没什么意义,尸体解剖我是自愿要做的,大家对我这个关心我也很知足了。

解说:随后,华益慰让儿子把之前的谈话录音整理成文字,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天,是2006年3月13日。

8月2日,华益慰躺在病床上接受了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最高奖项“白求恩奖章”,这对于生命垂危的华益慰来说也许是莫大的安慰。

2006年8月12日18时36分,华益慰走完了自己73年平凡而高尚的一生。遵照他的遗嘱,遗体进行了医学解剖,不留骨灰。

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病重的华益慰。

曾经在无影灯下用手术刀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的好军医华益慰,病危了„„

7月21日下午,一直牵挂着华益慰病情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医学事业、献给患者的人民军医。

此前的6月24日,胡锦涛在一份介绍华益慰事迹的内部材料上作出批示:“感谢他为我军医疗卫生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值得全军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并委托李继耐同志代为看望。7月18日,胡锦涛从国外访问一回到北京,就关切询问华益慰的病情。当得知他病情加重时,又立刻委托李继耐再次前去看望„„胡锦涛来到医院住院部12楼重症监护科,认真听取有关华益慰病情的汇报。谈到华益慰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胡锦涛说:“华益慰同志的先进事迹公开报道后,在全军、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在五十多年的军医生涯中,忠诚实践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救治了众多的患者,也温暖了千万人的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被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华益慰同志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胡锦涛关切地询问华益慰同志的病情,还不时抬头观看华益慰病房的电视监视图像。“目前华益慰同志病情危急,”他指示在场的有关领导,“各有关方面要继续做好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为他减轻病痛,以实际行动向华益慰同志学习。”

讲到这里,胡锦涛起身招呼大家:“我们到病房里去看看华益慰同志。”

胡锦涛换上了医务人员专用的白色工作服,轻轻地走进8号重症监护室。他向华益慰赠送了一盆鲜花,素洁的百合和红色的康乃馨,表达了总书记对一名老医生的殷殷关爱。

在华益慰的病床前,胡锦涛俯下身子,握住华益慰的手亲切地说:“华老,我是胡锦涛,我来看望您!知道您的病情,我心里一直惦记着。”

因气管切开、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的华益慰,显得十分激动。胡锦涛连忙安慰说:“您不要激动,好好休息,配合医生好好治疗,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减轻您的病痛。我也代表所有被您救治过的患者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永远铭记您为党、为人民军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

华益慰的嘴唇嚅动着,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两行热泪顺着瘦削的面颊滚滚而下。

华益慰的妻子张燕容见此情景,急忙代华益慰说:“胡主席,您两次派总政李继耐主任来看我们,今天,您又亲自来,我们全家非常感激。老华作为一名军人,就想做一名听党指挥的好兵。作为一名医生,就想做一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平凡的岗位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离开病房时,胡锦涛又回过头,深情地望了望病床上的华益慰。

走出病房,胡锦涛又与张燕容同志及其两个孩子作了亲切交谈。他动情地说:“华老是一个好党员、好医生、好军人。我看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深受感动,对他的病情十分牵挂。他为我们党、为人民军队争了光、添了彩,为我军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华老所做的贡献,同你们全家人特别是张燕容大姐的理解和支持分不开。在这里,我向你们全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华老的病情很危重,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沉重,我们要全力做好救治工作。希望你们在体贴照料华老的同时,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这一句句滚烫的话语,传递着党和人民对一名普通军医及其家人的深情厚爱。

在看望过程中,胡锦涛号召全国、全军医疗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为部队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

[新华时评]

平生德义身后更立碑 华益慰感动中国

一个普通军医的人生故事在建军79周年之际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总书记。

从医56年,华益慰以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和对患者的满腔热情,温暖了成千上万颗心,从而赢得了这样一个高尚而神圣的称呼——“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一神圣称呼,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医德。

华益慰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一神圣称呼,是因为他有着高超的医术。

人们在危险的时候想到的人,往往是他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在关键的时候寄予希望、赋予重托的人,往往是他们心目中最可亲的人;而值得人们托付生命的人,无疑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

人们把生命托付给华益慰,无疑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根本宗旨的体现,看到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珍爱生命高尚情怀的弘扬,看到了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无私境界的展示。

一个党员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华益慰的可贵就在于,他时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事事践行着人民军队的宗旨,处处恪守着一名人民医生的道德情操。这就是,胸中装着人民,心里想着人民,毕生造福人民。正是胸怀着这样一份崇高,才有了半个世纪如一日面对患者的真诚微笑,才有了无微不至关爱病人的满腔热忱,才有了数千例手术个个精品的医疗奇迹„„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华益慰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在平凡岗位上的尽心尽责,感动了亿万人民。各大网站开设的华益慰专题仅仅10天,点击量就达到上百万次。在他的病房,每天都有慕名前来探望的人。

[新闻人物]

华益慰

华益慰,1933年3月出生于天津,1953年3月入伍,1956年10月入党。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8年制医学学士,曾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普外专业组成员,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普外专业组主任委员。1998年退休后,70多岁的他还每年坚持做上百台手术。2005年7月,他被确诊患了晚期胃癌。病重期间,他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作遗体告别;不保留骨灰;自愿作遗体解剖,对疾病的诊断和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以保留。”华益慰从医以来,始终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先后参加了支援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他廉洁行医,清白做人,没有收过任何患者的红包。他对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一视同仁,精心诊治,被患者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学习华益慰

学习人民好军医华益慰,做人民健康卫士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要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半个世纪的军医生涯中,华益慰同志以高尚的......

华益慰先进事迹材料

华益慰先进事迹材料人物生平华益慰,男,汉族,祖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出生于天津。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辽宁海城抗......

学习华益慰心得体会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老军医华益慰用一柄手术刀划出了他从医56载无私奉献的轨迹,也划出了一代良医高尚的人生轨迹。他用始终如一的行动和操守证明自己不愧为践行共产党员......

学习华益慰心得体会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福成:华益慰几十年工作在临床一线,做过数不清的手术,但无一例医疗事故,这不但要求医术精湛,更要有高度负责、满腔热忱地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从......

华益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华益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华益慰先进事迹学习心得2007-02-16 10:36:24高超医术值得病人托付生命的医生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福成:华益慰几十年工作在临床一线,做过......

《华益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华益慰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华益慰事迹 华益慰 华益慰事迹 华益慰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