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贫开发的现状及特点_四川省防灾减灾现状
四川扶贫开发的现状及特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川省防灾减灾现状”。
四川扶贫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四川扶贫开发总的现状特点是,一方面成效巨大,需要巩固提升,另一方面任务艰巨,需要不懈努力。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大力关心支持下,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到1978年底,全省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49年的4389万人减少到26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0%下降到39.9%。进入新世纪,我们组织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各级财政、各行各业、扶贫社团、社会各界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各类扶贫资金1000亿元以上。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145.4亿元。我们在贫困地区先后开展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牧区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项目。形成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九年来,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继续减少。2008年底,扶贫统计监测表明,全省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041.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41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2%下降6.3%。以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千百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一举全面解决,农村扶贫进入了一个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双轨运行的新阶段。2008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2元、增长2.4倍,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228元、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增长1.2倍。
二是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底,全省9020个省定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式的新村扶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民生存条件优化,总体上出现了新设施、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风尚“五新”格局。全省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累计覆盖贫困户132万户、557.5万人,新增改田改土95万亩、新增及改扩建公路10万多公里、新增经济林272万多亩、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309万多亩、新增蓄水量2984万多立方米、新增灌面227万多亩;扶贫新村建设中,建设人工机压井12万多口、蓄水池和山平塘6万多口、引水渠(管)5.4万多公里,输电线路6218公里。
三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底,全省人畜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贫困地区570万人、5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移民搬迁项目使全省12万户、5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了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水淹区,摆脱了地域致贫的桎梏。在甘孜、阿坝州牧区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项目,使2.5万户牧民摆脱了贫困。“藏区牧民定居”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省贫困户人均住房达到18平方米。同时,在扶贫新村建设中,广泛开展改房、改厕、改圈、改厨和建院坝等活动,极大缓解了贫困农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实施教育资助行动,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到应免尽免,解决了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到2009年底,劳务扶贫挂牌基地学校81所、劳务转移培训40.8万人、输出贫困户农民工27.5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723万人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贫困村文化、广播、电视、电话等普及率大有提高,贫困群众市场观念增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农村扶贫开发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党的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这为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严峻挑战。
扶贫开发虽然成绩巨大,成效显著,但是当前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全省来看,扶贫的严峻挑战集中反映在七个方面:一是贫困地域广。目前,我省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国的6.1%,160个县(市、区)有扶贫任务,占全省总县数的88.4%。21个市(州)均存在贫困区域和贫困农户。
二是贫困人口多。根据扶贫统计监测,2008年末全省还有近420万贫困人口。目前,我们正在36个重点县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从国家试点的情况推测,我们试点地方的贫困发生率可能也会超过6.3%。据省民委对我省51个民族县(区)的调查,按1196元标准测算,截止2009年底这51个县(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20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7%。
三是贫困程度深。1978年我省贫困标准为80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7元,贫困标准与纯收入之比为1:1.59,而2009年的扶贫标准1196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80%,为1:3.73。贫困程度在不断加深。特别是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贫困”状态,部分农牧民至今仍过着“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原始农耕游牧生活;凉山彝区的一些地方处于“土豆酸菜型”温饱状态,人畜混居现象还很严重。
四是返贫问题重。因灾因病、就医就学、市场波动、天然林禁伐、金融危机等,都导致相当部分人口返贫。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仅我省藏区就有20.2万人返贫。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农房重建户户均负债约4万元、人均1.2万元,还有村内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建设集资与投工投劳。加之灾前部分农户已在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建房,地震后又继续负债重建农房,这部分群众负债更重、贫困程度更深。
五是代际传递性凸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贫困,许多是暂时性的贫困、是一代人中阶段性的贫困,别说一项大的政策、一个好的举措,就是一个有效的“偏方”,也可以药到病除。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持续性的、终身的、代际性的贫困,具有很强的传递性,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通江县文胜乡文溪口村6社66岁的李元弟,一家4口,另外3人皆属病残,就靠他一人种田过活。自上世纪60年代初来,一直处于绝对贫困之中。该社32户、137人,像李元弟这样贫病交加、赤贫如洗的持续性贫困户就有4户,占贫困户的四成以上。
六是隐性化较强。现在虽然许多地方看上去解决了温饱,但事实上贫困问题隐性化十分突出。首先是来自政府、统计部门的数字并不准确,这些部门公布的数字远远高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不能准确反映群众的贫困状况。在四川开展了“万村扶贫”,这之外的贫困人口有近40%,约400万人,游离于扶贫规划之外,没有纳入到扶贫之中。近年来,大兴产业扶贫,在很多村都存在个别或几个富裕户,几家人的高收入一摊进人均,就造成几个村都脱贫的假象,在一个乡或一个县,也不凡这种现象。
七是区域性突出。四川的贫困问题重点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这些地区“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特点十分突出。三州民族地区,扶贫重点县与非重点县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革命老区中,巴中、广元两市11个县(区)全部是革命老区、其中有6个重点县,也全部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县(区),其中极重、重灾县有8个。两市经济总量小,2009年人均GDP仅7126元,为省平均水平的50.35%;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1元,为省平均水平的20.28%。有农村贫困人口75.67万人、占全省403.6万的37.33%,贫困发生率13.16%。目前还有2个乡镇、641个村未通公路,159.58万人饮水困难。
四川气候特点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着,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
【背景链接】1.湖南新邵高调炫贫2012年1月30日,湖南省新邵县城一些醒目的电子宣传牌上,“热烈祝贺”其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大致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类是传统旅行社建立起来的旅行社网站,如中青旅网、春秋旅游网等;第二类是综合信息服务类网站,如新浪网、......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
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崔富华,夏友霖(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本文根据四川花生生产、加工利用状况,分析了四川花生产业现状及主要问题,预测了“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