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_秋兴八首其一实用
秋兴八首(其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秋兴八首其一实用”。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了解诗歌常识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诗题上注有“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律,是规定和法度。格律诗又称律诗。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每句五字的绝句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绝句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五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 五律、七律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
• 律诗的章法还包括谋篇的结构规律,即诗的起、承、转、合。• 起,即开始;(首联)• 承,即承上 ;(颔联)• 转,即转折;(颈联)• 合,即收合。(尾联)• 起、承、转、合在律诗中以联为单位;在律绝中以句为单位。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读书和壮游时期
• 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绝句》)
长安十年时期
• 到长安考试求官未果,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的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兵车行》《丽人行》
•(诗风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了显示主义的创作方向。
战乱流离时期
• 安史之乱,杜甫携带家人和人民一起受冻挨饿,避难逃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春望》“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759年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剑了草堂。杜甫也历尽了艰难,但创作成就很大。居住了4年,写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抒情性质。)
2、代表作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秋兴》、《望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等。
3、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 “郁”即“积”____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 •
情感的千回百折 •
音调的抑扬顿挫 •
旋律的跌宕起落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2、题解: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1.①写了什么景?从哪里看出?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
•(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
• ②抒发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为什么有
这样的情感?具体说说。(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情:离乱之苦,飘零之悲,故园之愁(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手法:情景交融
2.首联从秋景写起,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3.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4.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5.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四、作业:背诵全诗
丛菊 孤舟 暮砧 触景伤情
秋兴八首zuîzhě 其其其 一二三 作 者: qiūxìngbāshǒudùfǔ杜甫qíyīyùlùdiāoshāngfēngshùlínwūshānwūxiáqìxiāosēn玉江丛寒 露间菊衣凋波两处伤浪开......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创作概况。2)结合诗歌背景,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3)学会通过意象的分析和字句的锤炼鉴赏诗词。 4)掌握情景......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能把我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通过梳理内容,掌握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 3.通过分析该诗,能掌握借景抒情诗歌类的解读角度。 教学重难点:1.重......
《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一、导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写景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思想情感。2、体会本诗章法谨严,情景交融,语言练达,格律精工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蕴涵在写景中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