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_诗经分析
诗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经分析”。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 了 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 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 爱国热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 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
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通过 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 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 ‘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 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思想感情
明确: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经》导读一、《诗经》研究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它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
中国诗歌长河的源头 ——《诗经》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他的思想成就也很显著,主要是他......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鲁颂”、“......
《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四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
《诗经·邶风·静女》教学设计汕头市东方中学 李妙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学习赋、比、兴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