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意象教学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_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文意象教学探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中月意象探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韦 蓓 20130103014(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贵州都匀558000)
摘要: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短小精悍、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古典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甚至是鼓舞奋发向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诗歌精美词藻、意境、画面的体现,都要借助于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审美艺术的体现,是构成意境的材料。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意象是不可忽视的。古典诗词的意象很多,特别是月意象,可以说是我国诗人所钟情的。现今我们的教学,大多以考试为中心,对于诗歌的欣赏只在于关注考试的内容,不再是纯粹的审美,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也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诗词本身的美。因此,以下我将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所选录的古典诗词为例,对其中一个意象——月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希望以此能帮助人们提高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及审美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月意象;意境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象”指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意象”则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古诗词是一座由诗人词人的心灵、才智构建而成的精神建筑,是诗人们丰富情感的产物,而这种情感又往往物化在诗词的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只有对诗中的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更深入的把握诗人深切的情感,进而感染自身情感。在古诗词中,存在着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松、梅、竹、菊、落花、草木、梧桐、垂柳、杜鹃、鹧鸪、秋蝉、燕子、雁、乌鸦、月、长亭、流水等,其本身就是一个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世界,它们具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与特定的情感、韵味。在这些意象中,各有各的表达意境,而相对其他意象而言,“月”意象似乎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 《离骚》);“月明里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琵琶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 《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在这些以“月”为意境的古诗词中,月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均有不同,并且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由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篇目中所表达的意义及情感也可能不相同。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所选取的古诗词中,从月意象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两方面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人们增加对古诗词意象的了解,以及能够体会它在古诗词的情感表现中所体现的意义。
一、对意境的营造作用
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选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中,且其主要收录的是从先秦时期至唐代的诗歌。而在选修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共收入了我国古代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十首诗。这些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及意义,均是由众多的意象所构成,而以月意象为表现的占有不少。对于古时文人墨客喜欢以月为意境的原因,从其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作用方面来谈,首先,“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圆或弯,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再结合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将这些意象组合,它就可以塑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所选录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并且在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又是其主体,它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全诗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组建了一个宁静、悠远而美好的意境。再如,选修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月光临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飞,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唯一伴侣,也是最亲密的朋友,亲切、温馨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所以说,古代某些诗人墨客的创作中,通过与诗人情感的结合,月意象体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并能勾勒出符合诗人当时情感的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其次,在日常中我们提到月,则首先想起的是中秋佳节,以此其即与秋划在一起,并且,对天空中的月,它除了给我们一种清幽、宁静、洁白的感觉之外,也让我们体味出一种冷寂、凄清的感觉。特别是在结合了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联系诗人的情感、背景等,更能体现它的冷寂、凄清之意。比如必修三中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首诗本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此句作者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月的意象衬托了本诗悲戚的基调,并勾勒出了凄清之意境。又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本在天空,但由于情绪的低沉而垂首,故只见到了江中水面映出的月的影像。而在这夜中越显得鲜明的月影,对此时此地的情景作了近一层的环境烘染。诗人心情抑郁,对周围的景物并不太留心,所以就显得江中之月更为明显,而月本身就有一种凄幽,冷然之感,在此又与作者低沉的心境相互衬托,相互交映,更能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的乐曲止于高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曲虽终,但却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并没有消失,所以诗人利用这江心秋月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值得体味的空间。琴音骤停,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江心的一轮明月的倒影悠然多情,似在欣赏音乐,又仿若在默默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境,从而更能衬托出凄清、冷寂之感。又如选修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人在诗中望见秋月,想到了自己国家灭亡、寄人篱下的孤独与悲哀。月意象所营造的悲戚、凄清之感意境的诗在高中所选课程的比重较大,除了以上列举的诗篇外,还有姜夔的《扬州慢》等,无不营造了一种幽寂、凄清之意境,所以说,由于月本身给人的清冷之感,以及它常常与秋联系一起的原因,使得古代文人墨客在孤寂等心境、意境表现方面比较钟情于“月”。
二、情感表现方面
月意象的情感体现,其实是与诗人的心境、与它所营造的环境、意境紧密联系的。由于诗人情感抒发的不同,它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首先,是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必修三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其展示的是梦中之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悠闲自在的幽美画面。又如选修中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活在世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使自己的酒杯只对着月亮,即是不要自斟自饮,好酒要和好友们共同分享,也只有在朋友们的觥筹交错之间,才是对生活的最大享受。这体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心境。诗人借月抒情的另一方面,是借“月”抒发千古忧思与时光流转的感慨。许多古人见月伤怀,感慨月之永恒而人却生命有限。较具代表的如选修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的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的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诗人无奈人与天的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冷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而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即年华一去不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在此,作者江、月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其次,情感表现的另一方面是抒发思乡怀人之情。推前从李白的《静夜思》开始,月意象在诗人笔下仿若形成了一种追思的代名词,李白在此诗中的思乡情怀的抒发,仿佛给月定型,除了有凄清的心境表现之外,更多的是对故乡、故人的一种思念、怀念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在此强烈表现了思念之情。表现这类思乡怀人之情的诗中,月亮成为其寄托情怀之物。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以此寄托情感。
再有,除了表达思念之情,月意象在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中,还表现除了狂放愤激之感。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但却有些是久不得志,从而在他们的诗文中大多表现了他们的远大抱负以及由于统治黑暗而不得志的悲愤。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就如其另一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是诗人的知己,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态翩然而至。且在狂放之际亦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此句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再如曹操《短歌行》,“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
中国古典诗词中表情达意的意向十分丰富,但相对而言,文人们对月意象的使用更甚。它是追思怀念的一种象征,且它的意义,它所体现的形态,朦胧、洁白、幽寂、凄清之感,对于古代是人而言更能体现他们当时的心境,并以此与景与情相融,仿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生发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可以说,月,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李 磊.高中语文诗词中对 “月"的意象分析[J].学园,2010(10).[2]杨树亮.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J].《中学语文》,2010(10).[3]杨钊武.古诗词中的咏月佳句[J].《初中生辅导》,2007(36).[4]徐轶强.简论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06).[5]严云受.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熊昕绘.关于唐宋词中“月”的意象分析[J].《理论月刊》,1996(04).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梳理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会发现,月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参与会......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为例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意象--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为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为例
诗歌,不好教,也不好学,尤其是现代诗。有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抓住了诗歌的根本,找到了解读诗歌的突破口。而以我的教学经验,诗歌教学的突破口应该放在“意象”上。诗歌创作讲究含蓄、......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2、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以《蜀道难》为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