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_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蒯海章 高 明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9)
摘要: 本文首先指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从分析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入手,就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改进高等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99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pointed out the inevitability and neceity of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Put the writer’s personal views to help college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ability, which is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awarene;ability of innovation;
一、培养大学生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然
创新是指在前人已经发现、发明的成果基础上,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代发展和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看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许多大学生已经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纳入自己人生发展的职业规划中来,同时也是作为敲开就业和创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1.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性及学生自身缺乏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条件的意识,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
2.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对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单一的和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技能,即使产生了灵感,这些灵感也只能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昙花一现。
4.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
三、高校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不进行创新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
(一)积极营造民主教育和培养的氛围,创造条件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这些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大学生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必须坚决克服。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很多环境因素诸如外部评价、监督、奖赏等都有害于人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权威式教育来自外部的压力束缚过多,学生很少独立自主、心理自由,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应以人为本,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
(二)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建立健全创新培养机制。国家“挑战杯”每两年举办一次,高校可以此为锲机,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按照“挑战杯”的要求在学校组织,营造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以便来年在普及上提高。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调动其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等。
3、抓重点,找突破口,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是突击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结合,在找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突出重点。
(三)与时俱进,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全新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地尊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富有针对性的批判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教师教育教学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和体验性的原则,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使之树立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改革考核方式。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改革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掌握那些具有应用价值和再生潜力的知识。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在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注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学生都能获得创新机会;将实验室开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即能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较早地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一方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因为场所、时间、形式等造成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创造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延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可设置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既博又专,且能够触类旁通,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创新的能力。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在这方面,要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处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论证阐述,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四)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载体,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开展“博士博导论坛”、“教师科技报告会”、“大学生素质形象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
(五)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沟通、协调与合作的习惯。所谓沟通,就是信息沟通,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所谓协调,就是师生之间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合作管理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了解学生的各种特长和优势,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并采取以正面评价和引导为主的措施,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创新渠道上来。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密切合作的风范和习惯,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也就能达到。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任务,迫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参与研究讨论,从而进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真枪实弹”的磨练;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人生活实际,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徐振寰,等.潜能与创造力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22~27.[3]张宗亮.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3 [4]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04 [5]王培,刘光俊.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6).[6]耿俊茂.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9).5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蒙城县第八中学 孙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被广泛重视。中学教育阶段......
浅谈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版)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