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业化应当“文化”先行(优秀)_基层优秀传统文化
法官职业化应当“文化”先行(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基层优秀传统文化”。
法官职业化应当“文化”先行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伴随着法院改革的坚实步伐,“法院文化”一词开始跃入我们视线,司法界和学术界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有关法院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法院文化也因此与社区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系统。当前,在法院“二五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法院文化的本质及其对法院改革,尤其是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法院文化的主体是法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人类生存和表达的方式都表现为文化。广义上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法院文化作为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既包括司法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法学造诣等精神现象,还包括司法为民、人与自然和谐等精神本质;二是行为文化,包括裁判行为规范、生活规范、职业规范、行为习惯等;三是物质文化包括法官服饰、徽章、法槌、法庭以及法官职业质保障等。物质文化属于最表层,行为文化次之,精神文化则是法院文化构成的核心,也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法院通过法官的依法独立审判来行使国家审判权,即审判活动是以法官为中心的,全体法官是法院实现审判职能的主体。因此定性法院文化应当从法院的职能和法官的视角出发,而不能拘泥于当前法院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弱化地位”,唯此,才能使法院文化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特征,否则就会使法院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混同,从而失去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法院管理模式与制度设计应当始终以法官为中心来进行,法院文化培育也应以法官为中心。因此,法院文化可以概括为全体法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表现的精神总和。
二、法院文化对法官职业化的价值
法官是之所以成为肩负“维护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独特职业,在于他们处理事务或行使权力所运用的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式、语言的风格、外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司法文化氛围。这恰恰是未来我国法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而其独特性的培育全然依赖于法院文化在构建与转型中的巨大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是法院文化对司法信念的导向功能。使法官不断树立现代司法理念,通过对司法权本质特征及运行规律的理性分析,以独特的价值取向去思考、解决各类纠纷,使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从而确立法官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追求。
二是法院文化对职业道德的约束功能。法官职业道德是司法活动的基石与灵魂。加强以法官职业道德为内容的法院文化建设,对于塑造法官群体的特有品格和道德素质具有重要影响,使干警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思想上自我引导、行动上自我控制的精神法则。
三是法院文化对法官制度的孵化功能。“制度的催生源自实践的摸索与总结”。由于法院文化是一个涵盖法院司法观念、司法裁判、行为道德、廉政纪律乃至司法改革的广泛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对于法官职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四是法院文化对法律职业的凝聚功能。凝聚是调动一切力量的动力源泉。文化的本质在于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法院文化亦如此。其目的在于使全体法官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遵循思维和行动的规则性与确定性。在一个法院内部,还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五是法院文化对职业精神的激励功能。文化的特性在于感化人和教育人,而法院文化蕴涵的激励机制是法官个人潜力和促进司法整体进步的重大驱动力。通过思想教育、岗位竞争、奖罚相济等有效形式培养干警的积极性、责任感,使法院文化成为法官成长的构成要素和催化剂。
此外,法院文化延伸于审判执行工作中所产生的强大社会效益,有助于提高法官形象和司法公信力,进而感化社会大众。在另一层面上,还有助于使法官的司法活动更加贴近、亲近群众,更好地实现“零距离司法”。因此,法院文化还具有社会正义辐射与“亲民司法”良性互动的功能。
三、当前法院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建设是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工程。法院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法院文化的建设进程与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同质性与互趋性,从我国法官职业化现状的角度上讲,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官职业化建设。它是全体法官逐渐形成共享价值观并内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法院文化建设应当按照“确立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基本、做到三个结合、搭建四个平台”的思路,中心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有效地逐步推进。
“确立一个中心”,就是建立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文化内核。如前文所述,法院文化的主体应当是法官,换句话说,法院文化的受众应当是全体法官,而不是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厘清这个界限的意义,在于法官的独特“个性”,决定了它区别于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可以说,现阶段我国法官职业化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法官的公务员化”。因此,应当建立以法官为中心的法院文化结构,有助于减少和排除行政化的影响与干预,从而确保法官的“特立独行”。
“坚持两个基本”,就是坚持现代司法理念和法官职业道德为法院文化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确保法官在法院文化的精神与行为两个层面的共同规范。现代司法理念和法官职业道德是法院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法官职业化的最本质要求。随着法律职业化教育的深化和《法官职业道德准则》的颁行,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和群体结构有了显著改进,但仍难以完全适应现代司法的新需要。“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根基不稳,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依然存在。现代司法理念和法官职业道德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司法威望的伤害度、法院形象破坏度和法院文化的侵蚀度。
“做到三个结合”,就是法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学习型法院建设、廉政建设相结合和法院制度建设相结合。学习是文化的应有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建学习型法院是法院司法工作的不竭源泉,是提高法官司法水平的重要基础。而廉政建设的成败直接关乎司法的纯洁性和公信力,当前,一些法院出台的廉政文化建设举措,足以说明了廉政建设与文化的关联度。学习型法院建设和廉政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为依托,法院制度可以说是法院文化的“固化”,因而成了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个结合”的落脚点在于法院制度建设,因此,催生和完善有助于培养法官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法院制度,立足精神感化人、情感平衡人、智慧激发人,改变制度管人、治人、误人的模式,是构建法院文化的当务之急。
“搭建四个平台”,就是在法院文化建设中要依托法官论坛、法官群艺、技能竞赛和司法保障四个载体,突出“文化搭台、法官唱戏”,为法官职业化搭建平台。在主体层面上,法院文化可以分为法官的精神和活动;在物质层面上,法院文化必须有物质供给为保障。近年来,法院受理案件逐年攀升,法官办案压力日益加大,而法官在法院文化中的活动空间却变得狭小。尽管多数法院为法官创设了技能竞赛、文体娱乐和福利待遇等条件,但终因“重政绩轻人本”思想,没有确立法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显效甚微。
概而言之,法院文化不仅仅是以文化活动来表征,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既要立足国情,结合实际,又要借鉴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永恒的法院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官职业化进程,向着“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官的良心”的目标前进。
法官职业化建设近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这就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素质。因此法官职业化建设提上议程,法官职业化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
在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我党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对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新型国家及......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将法官的职业化的基本特征归纳为6个方面,其中的独立性、中立性、消极性指的是法官不积极追求诉讼,在诉讼活动中处于中立地位,举步唯艰的法官职......
也谈“五个严禁”2009年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五个严禁”的规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凡违反上述规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人员,一律调离审判、执行岗位。......
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女法官中国女性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更多地是处于附庸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发言的权力,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自上世纪初开始,女性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