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浅论“和谐”(推荐)_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浅论“和谐”(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浅论“和谐”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简单地和谐与“包容”、人文精神、民生以及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包容;人文精神;民生;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除了GDP翻两番这个总体目标,还有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决定》 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应经作为“四大建设”之一。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高层次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标题鲜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再一次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当前社会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压力加重,资源短缺等等。特别是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差别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凸显,人们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通过消除矛盾,实现同一?还是尊重差异,构
建和谐?
一、“包容”与“和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关系,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没有绝对的同一和绝对的对立。矛盾体双方互相包容便能使事物更加旺盛和具有生命力。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差别就会有对立,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关键在于如何把对立与斗争引导到公正而健康的轨道上。“包容”是不待问题发生便已预设的一种对待问题的“事前预防”方式,它是一种准备好的姿态,不论面临怎样的冲突都准备平和接纳的态度。本文所探究的“包容”即指为人处世的普世哲学,更指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应予倡导的一种价值准则和应予建构的制度框架。
和谐”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共同期望。“和”与“谐”同义,两个字叠加在一起,强化了“和”这个概念的辩证性,突出了差异、矛盾的多样性统一。我们力求构建的“和谐社会”指的就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包容”在社会构建中则扮演着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人际间的和谐相处,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而人文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充实人的精神家园,唤起人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全新理解和把握,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与人文精神之间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一方面,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人们会以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态度、以博大的胸怀来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一步一步走向和谐。另一方面,社会和谐又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社会和谐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而人文精神的发展要建立在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和人生实践的基础之上,社会的和谐可以促使人们以历史的责任感深入地思考和规划未来,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每一个维度上都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三、民生与和谐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 [3][2]
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的问题,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四、科学发展与和谐
我们今日社会的不和谐,归根结底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5 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 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 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 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他还明确提出,切 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参考书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2]zh.wikipedia.org/wiki 和谐社会
[3]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2.如何理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姓名:学院:学号:年 月1.如何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人类进入2......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是什么?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读《共产党宣言》有感现在想想学习政治相关课程已经有很多年了,但真正读原著并且是《共产党宣言》还是第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班 级: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