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论文_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现阶段世界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
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前例中的美日已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
当今世界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2.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4.水荒制约发展,影响生活;5.臭氧层破坏,威胁地球生命;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7.人口爆炸,危及自然生态及环境;8.有害人工化合物泛滥,贻害人间;9.有害废弃物的转移,贻害世界;10.残留物质,伤害环境。
二、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
三、人的主体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 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这几个关系可以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 1.在认识的层面上。第一,正确认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这里的目的和手段的含义是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对达到此目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手段。那么,人与自然关系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与手段关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终极、抽象的意义上,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 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界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条件;从当下、具体的角度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则表现为互 为目的手段的关系,即人们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或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目的所指,有的 是为了人的某种利益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也有的是为了保护自然以维护生态平衡而 转变人的某些观念或对人的某些物质欲求进行限制。正是人与自然之间在具体时空中的 互为目的手段的相互作用,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 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正是人对自然在具体时空中的互为目的手段关系,构成 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对自然物负有道德责任的现实基础,也是“环境伦理”的 存在根据及其作用范围和限度。必须指出,当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作为目的时,这 个“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目的的“手段”,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必 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既 是工业文明的观念基础,又是它的意识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类理性“分化”、“片 面化”,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中夸大理性作用,蔑视非理性的地位;在理性自身中片 面强调科学理性作用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意义,而且又把人的科学理性过度“工具化”,看不到理性的价值性一面。这种过分相信理性特别是工具化了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就是 把人变成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自然界则成为理性任意“征服”的对象。而 “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把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无原则的“泛化”,把本属于人的 理性和非理性人为地“推广”到整个自然界,进而又把本属于自然物的固有属性加以“ 人性化”描述和理解,再“强加”给人类,这是对人的理性的另一种歪曲。因此,坚持 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人的理性,把理性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人的意识 中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要从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统一上认识问题、评价事 物。具体地说,对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既要进行科学和技术上的分析与 理解,又要进行价值和意义上的判断和评价,尤其要重视科学技术自身包含的人文意蕴 和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选择”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2.在实践的层面上。第一,正确处理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 然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统一,对可持续发展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核心”,人与人 的和谐是“实质”,“核心”是由“实质”决定的。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围 绕“核心”,更要抓住“实质”,要把改造自然(注:改造自然内含保护自然之意,而 且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改造人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改造人放到首位。这是 因为,人作为主体,而其他自然物是作为人存在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身份而存在并获 得价值意义的,离开人的纯粹自然物、自然生态的存在及其自身的和谐、平衡,是靠各 种自然力自发地、无意识地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生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态问题”,一切“问题”都与人相关,都是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使然。这里顺便提一下,如果按照 人以外的自然物、自然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利益”、“权利”和“内在价值”的观点 推论,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危机”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人的活动,其他生命体、自然物也都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正确处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马克思在说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能按一种尺度即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人的生产活动则可以运用两种尺度,“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对人的活动而言,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本质、规律 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人的尺度主要指人的利益需要对人的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活动中这两种尺度都起作用,但作用的性质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活动中物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制约作用,而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的展开、活动的方式、内容和结果起着决定作用。换言之,对人的活动来说,物的尺度是它的“必要条件”,人的尺度则是它的“充分条件”,人的活动中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不可无,而人的尺度更根本。因为物的尺度作用也就是物的价值的体现,它是由人的 需要规定的,如果某物与人的需要无关,则根本谈不到有无价值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人的活动中发挥尺度的作用,同时物的尺度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物作为尺度运用得是否合理适度也是由人来把握的。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发展观,把人的尺度绝对化而忽视物的尺度作用,把人的利益需要片面化、单一化而取消了人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消极地吸取因人们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的教训,夸大物的尺度作用而否定了人的尺度对人的活动所具有的终极规定性,进而模糊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界限,否定了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取向。以上两 种尺度的关系告诫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正视物的 尺度的存在,重视物的尺度的作用,要善待自然界、珍爱生命,用伦理眼光和道德态度 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受到“大地母亲”的善意惩罚。这就要求人类在衡量 评价自身活动时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双重标准”,比如在评价社会发展进 步水平时,既要有“经济”指标,又要有“环保”指标,这样才能在认识上把可持续发 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区别开来,在实践上真正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人的活动来说,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 在坚持人的尺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下,把两种尺度整合统一于人的活动中,以确保正 确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惠,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服务。
四、9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可持续发展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摘要: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针对旧的发展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课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思考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的思考 不知不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期间,我学会......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谈对家园的保护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改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座座城市拔地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