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复习总结
填空题
10/1’ 判断题
5/1’
名词解释8分
2/4’ 问答题20分
4/5’
应用题57分
2/6’
1/45’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商周到清代末年),我们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我国第一本教育理论著《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启而弗达”。
第二个阶段(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们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这个学期影响较大的是人物有: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
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 刘国正、朱绍禹。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教学)的所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偏理论
运用性
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
教什么样的语
文和学什么样的语文
怎样去学语文
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
3、封建社会,教育发展更快。
一类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类蒙学读物,“
三、百、千、千“即《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三类文选读本,如《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
4、古代语文教学方法----识字写字方面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5、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至此,中国文学正式单独设科并有了学科的宗旨和要求,同时,中国也具有了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统称“国文”。
6、1949年正式定名为语文,“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8、语文教改实验热潮彼伏此启
a、于漪:上海。把教语文和培养人结合起来,体现了独特的情感教学风格。人们称她为“情感派”的代表。
b、钱梦龙:上海,“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渎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c、宁鸿彬:北京。卡片辅助教学法。d、魏书生:注重心理学原理
语文知识树。
“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e、李吉林
“情景教学法” f斯霞 g 霍懋征
9、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 A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B 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 C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D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a、人文性、b实践性
c、形象性、主观性 E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F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G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0、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 争论焦点 “为什么教语文”,二是“教什么样的语文”。
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历程,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性(1978年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1997年之后)
A
1959年6月上海《文汇报》开辟专栏 展开“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
“文道之争”
b 20世纪80年代
叶圣陶
吕叔湘
提出“反对少惯费差”提倡“多快好省”即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本问题
c 1997年11月份,《北京文学》发表了主题为“忧思中国文学教育”的3篇文章:《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国语文教学手记》(王丽)、《文学教育的悲哀》(薛毅)。展开了语文教育的大讨论
11、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2、语文课程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3、语文课程其他性质
综合性
社会性
文学性
14、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四个方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2)、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把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培养;
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5、语文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学科目标就是从本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16、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两个部分。两种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到“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
19、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口语交际训练的凭借物,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20、语文教材的概念:
A、泛指性
指对人的语言文学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皆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的学科特殊性和现代“大语文”教育观)
B、特指性
语文教材指的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的汇总。它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等。以及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的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书
(学校语文教材的群体特征)C、专指性
(语文教科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1、语文教材的功能
a智德启迪功能
b语文历练功能
c语文积累
d知识扩展
22、中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师如何使用好语文教材
a树立新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观而非教教材 b吃透编辑说明,了解教材特色 c灵活处理教科书
确定语文思维训练点,情感与人格的培养点,对教材作合理补充、删减、修正、重组提升找好突破口,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材再将生活与语文联系作为线索,按所反映的生活非类组织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
23、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个领域: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
A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
1924年黎锦熙先生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 b 建国后语文教育发展
1949年---1956年“语”与“文”的统一,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一律命名为“语文”的名字,即“语文”不再命名为“国文”或“国语”(从此语文有了自己的名字,即“语文”学科正式定名)
1956年---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命的发展轨迹。
C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d 1919年蔡元培倡议
将由纯文言构成的中国文学课改为国语课 e文学课改为国语课,北洋政府不得不把国文课改为国语课,白话文正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西城小学李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
第一章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2010 年91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一、名词解释 1综合型语文教材 2形成性评价 3发现学习4陈述性知识 5程序性知识二、简答1语文学习为什么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设计者:吴明刚 作文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教学理念 2、了解作文教学内容3、学习作文教学方法 4、掌握作文教学过程及作文训练方式 【基本概......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