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_心理的社会基础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心理的社会基础”。

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

成斌

内容提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执政施政、实践误区等方面分析之后,确认任何社会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撑,否则,有再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会倒退。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适量为我与尽量为他,并持续不断地全面地相对为他增加。社会主义的出现既是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心理历史变化的趋势。这种历史的多重必然性决定了不能忽视社会心理问题,应在全社会认真地补好社会心理这门课。

关键词:社会主义; 社会心理基础; 适量为我; 尽量为他; 相对为他增加

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学说,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现实社会体系。从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出现的波折上看,仅仅只从某一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本质是远远不够的,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深入认识社会主义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十分迫切。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学说主要是从政治经济上阐述的,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亟待完善、发展的要求。近二十年,虽然从精神文明方面作了些探讨,但从未在社会心理上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差别,认识这些社会心理特征,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揭示社会主义的多重历史必然性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1]所以,本文就历史、活动两个方面从社会心理上对社会主义作点讨论。

一 社会心理的概述及主要分类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存在于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思想、要求、愿望、习惯、感情、意志活动等等。因此,任何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都有社会心理方面的作用。在社会中,每个人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社会活动中,主体使自己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我”,主体使对象能生存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是“为他”。[2]这种为我与为他动态地存在于所有社会关系之中,无论是个人与个人,或是个体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都有为我与为他,只是方式和程度不同,量差有变化而已。

为我与为他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历程概括上有历史分类,在具体行为变化上有活动分类等等。

(一)历史分类 1.无量为我,限量为他:就是奴隶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压榨剥削为特征,“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3]奴隶全无人身自由,刑罚具有极端残酷性,不同数量地以活人殉葬。

2.极量为我,少量为他:就是封建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改进剥削为特征,“农奴制农民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农奴主——地主不能把农民当作物品来占有了,而只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有权强迫农民尽某种义务。农民可以把一部分时间用在自己那块土地上,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他自己”,[4]农民都有人身自由,刑罚具有严厉残害性,不同规模地以器物墓葬,政体上为世袭君主制。

3.尽量为我,适量为他: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保留剥削为特征,刑罚具有改良限制性,政体上为选举共和制,“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5]在国际关系中找借口侵略弱国,先发制人,干涉别国,操控他国,扰邻,占邻,武力扩张。

4.适量为我,尽量为他: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社会心理基础。政治经济上以消除剥削为特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反对一切人剥削人的现象”,[6]刑罚具有改造教育性,在国际关系中无条件支援穷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平待他国,安邻,富邻,友好相处。

历史分类是对各个社会进程在整体上作抽象描述,说明各个社会的心理基础有“为他起步价”问题,并有上升的趋势,代表着该社会的主导心理特点,是社会活动的心理“平台”。

(二)活动分类

1.绝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普遍存在。人均寿命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收入储蓄增加、企业实力增强、团体组织扩大、综合国力提升等等。

2.绝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国家分裂、企业破产、组织解散、个人自尽等等。

3.相对为我增加: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增加,为社会难于容受。没有为他增加情况下而为我增加,成本未涨而售价上涨,各种腐败行为,以权谋私、以业谋私,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欺世盗名、欺上瞒下,还有车辆乱停乱放、抢道占道,国际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商贸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行为,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非法强占、巧取豪夺、重利盘剥、投机取巧等等。

4.相对为我减少:就是为我的比较量减少,与相对为我增加相反,为社会易于容受。节衣缩食,见荣誉让、见困难上,礼让、互让、推让等等。

5.相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减少相近,为社会普遍需要。新发现、新发明、新产品、新优惠、新优待、新贡献,售价降低、转产增产,赊销、分期收款,“先消费、后还款”,“加料不加价”、“升级不升价”,“提高性能不提价”、“提高速度不提价”,“增加服务不增价”、“增加配置不增价”,“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法律援助”、“扶残助残”、“扶贫助业”、“帮困助学”、“健康快车”、“慈善超市”,“送温暖”、“手拉手”、“三下乡”、“村村通”,给予社会成员受益范围扩大、时间延长,各种志愿者行动、义工,以德报怨,还有军事上的非致命武器、优待俘虏等等。相对为他增加会受到普遍赞同。

6.相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比较量减少,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对为我增加相近,与相对为他增加相反,为社会普遍不需。所有短斤缺两、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提价谎价,乱扔废物、超标排污,对应履行的义务消极地不作为,以牙还牙、以暴易暴、以怨报德、冤冤相报,侵略主权国家、凌辱其他民族等等。相对为他减少会遭到普遍反对。

7.绝对为他增加: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增加,为社会易于接受。产销总量的增加、营业总额的增加、招生总数的增加、援助总和的增加等等。

8.绝对为他减少:就是为他的累积量减少,与绝对为他增加相反,但范围不同,一般是相对为他减少的结果,为社会难于接受。强迫苦役致残致死、剥夺他人生存权利等等。

活动分类是对各种社会活动在变化上作连贯描述,说明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有“量控质变性”问题,并有确定的增减,代表着该活动的实质心理特点,是社会活动的心理“内核”。绝对与相对的含义如同众多运动员在长跑竞赛中,每个运动员各自所跑的路程是累积量,其中跑得较快的运动员比跑得较慢的运动员多跑的路程就是比较量,反之少跑的路程也是比较量。

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作用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都要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前提,思想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同先有原料后有成品一样,在社会意识领域即精神生产领域中也总是先有社会心理,然后才形成思想体系。[7]社会主义也一样,在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到实践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社会心理作用。现只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执政施政、实践误区和“积木问题”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理论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是在阶级斗争激烈发展的情况下,有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具有正义感和科学研究精神的、有教养的分子分裂出来,同情无产阶级的处境,支持无产阶级的斗争,为无产阶级创造出来的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8]这里的“正义感和科学研究精神”、“同情”等都是社会心理作用,从马克思来看,他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在那个时代,凭其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马克思却毫不动情地舍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者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矢志不移、历经险阻地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9]在拮据的生活中,仍然坚持探索社会发展的科学真理,这就是典型的相对为他增加的表现。2.理论著作:《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159篇文献,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上都涉及了为我与为他问题。开篇就从革命的首要问题上,论述了工农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要依靠大多数,唤起大多数,占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革命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宏观层面上论述了相对为他增加。末篇还是在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上论述了相对为他增加,甚至对国民党旧工作人员、国民党军起义和被俘人员都要给以饭吃,给生活出路。直接从工作方面论述相对为他增加的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等等名篇,鞭挞工作中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的文章,要首推《反对自由主义》。3.理论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显然,最终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多数人相对为他增加,包括大多数人都相对为他增加,否则就永远实现不了共同富裕。

4.理论发展: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三个代表”的逻辑起点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10]这与《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相对为他增加的社会心理基础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在相对为他增加上具有共同性,而且在现实工作指导上具有拓展性。

(二)社会主义的执政施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持久地全面相对为他增加。惩治腐败,预防腐败,查处腐败分子就是从任何有权当权的部门和个人身上消除相对为我增加。个人的严重腐败行为是以收受礼品礼金、应邀吃喝玩乐为起点,以后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发展到惊人的地步,相对为我增加的膨胀具有过程性,此间若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在不思贪、不敢贪、不能贪三道反腐防线中,不思贪最重要。[11]领导干部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贪图享受、生活腐化,买官卖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害人谋官等都是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德政、仁政、施政、虐政、暴政等包容在相对为他增加到相对为我增加的转换变化之中,德政博得赞誉,仁政赢得拥戴,施政获得稳定,虐政使得不满,暴政落得反抗。任何政权想要绝对为我增加,首先就要尽力相对为他增加,若任其自身的相对为我增加或相对为他减少发展,就有更迭的危险,这是几千年的历史写照。因为,任何政府都有自利性和公利性,[12]这是政府的为我与为他,执政者的政治失误常常是政治危局发生的主要原因,[13]这既反映了“为”的作用直接性,又反映了相对为他增加程度的后果性。所以,任何政权的丧失都存在其自身的主观作用,都是相对为他减少或相对为我增加的结果,苏东剧变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主义的实践误区。对“*”的经验教训,目前只是从经济建设、阶级斗争、民主集中制、健全法制、安定团结等方面概括总结,[14]“*”中的主要表现从社会心理上说,就是全社会性地相对为他减少。首先,对国家主席刘少奇接二连三地相对为他减少,直至铸成共和国第一大冤案。从《炮打司令部》开始,紧接着是一系列不容申辩的大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八个“为什么”、“黑六论”等等,到公开点名批判,再立专案审查,造伪证,开除党籍,围攻批斗,最后人身迫害,折磨致死,去世后也不通知其任何亲属,火化时死者用不为外界所知的少年时曾用过的名字─刘卫黄。不仅如此,还株连二万八千余人错受刑事处分,受批斗、审查、隔离、关牛棚的人更难以计数。[15]其次,全国性的大批判、大串连、大夺权、大武斗,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乱诬陷、乱揪斗,声讨会、斗争会,闹派性、打砸抢„„。不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甚至任何人的生命财产也都难以得到保障。各项事业都遭到极其严重的干扰或破坏,每个个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妨碍或伤害。这就是持续十年全面相对为他减少的恶果,这种相对为他减少不是只在极少数人身上体现出来,而是社会性表现。

“*”的不良社会心理根源至今还远未肃清,还需认真对待,否则,还会贻害多年,消除“*”的恶劣影响不仅仅是理论实践的宏观问题,更是社会心理的微观大事。从基本理论上系统分析,从社会层面上深刻认识,要比归咎于领导的错误,归罪于集团的阴谋更重要。不然,就不能解释一浪高过一浪的群众性狂潮,也不能解释惟有陈少敏一位投了“惊天下”的反对票!

(四)社会主义的“积木问题”。现在社会主义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的,在解决了制度、经济等问题后,还必然有社会心理问题。社会主义要有稳定的“积木结构”,首先就要扩大心理基础支撑面,以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如果宏观目标的铅垂线下没有相应的社会心理基础作支点,就会因积木升高后重心偏移而倾倒,因此,在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平台上不可能搭成持久的社会主义的积木结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民起义即使胜利了还是建立封建王朝,资本主义无论谁执政差别都不大的现象。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尽量为他”的社会心理基础上,不但需要“大庆精神”、“龙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更需要千千万万个孟泰、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不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危机、“道德井喷”,唯我、唯亲、唯书、唯上等等不和谐的现象。社会主义在承认有“适量为我”的社会心理条件下,不但需要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安居乐业,也需要持续地绝对为我增加,不然,就从理论上对个人利益问题认识不清,界线不明,就会有“五十九岁现象”、“二十九岁现象”、“前腐后继现象”、“群贪窝案现象”,小官大贪、大官巨贪、无官羡贪、当官即贪等等。这些相对为我增加,极量为我的表现是典型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心理特征,由此可见,“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习气、习惯、传统和偏见是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16]这些问题都出在社会心理上,社会心理这种“操作系统”似的“平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支撑着在社会中运行的所有“应用程序”。这就犹如原始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31”,奴隶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95”,封建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98”,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2000”,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WINXP”,每一个操作系统对应用程序的支持程度是不同的。“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7]就是指全社会性的相对为他增加要不断地全面升级更新,使社会心理这一“操作系统”能支持所运行的社会主义“应用程序”,否则就会没有响应而“死机”,社会主义的大厦也要被社会心理的历史惯性拖崩塌。

几十年来,由于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实践上的偏废。只强调了物质生产、所有制、经济基础等等与物质文明相关的问题,即使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偏重于硬件设施上,缺乏有实质性意义的具体内容,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不良现象还愈演愈烈。以往对社会主义只注重宏观“卡夫丁峡谷”跨越的探讨,忽视微观社会心理的探究,结果存有群轻折轴之险。

结 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1.任何一个社会都要有其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撑,否则就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是适量为我与尽量为他,并持续不断地全面相对为他增加。社会主义的出现既是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历史变化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决不是不经过艰苦奋斗就能自然形成,自动实现的。

2.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经济上,要在社会各层面全方位地阐述,若教条地笃守经典,排斥从多方面认识社会主义,那是不完整的,最后只能导致悲剧的结果。因此,理论界对此类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展开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求深刻认识历史的多重必然性。

注:

[1]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2页。[2]成 斌:《社会心理学术语概念的归纳提升与逻辑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专辑。[3][4][5]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29、33、38页。[6] 列宁:《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47页。

[7]赵家祥 李清昆 李士坤主编:《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8] 赵宝煦主编:《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9] 顾海良 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10] 孙宏典 李义凡:《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二期。

[11] 张有军 林建华:《筑起反腐的三道防线:列宁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四期。

[12] 陈国权 李院林:《政府自利性: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13]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室编:《中外历史干部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58

页。

[14] 盖军主编:《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15] 黄峥:《刘少奇冤案始末》,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6] 斯大林:《关于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217页。[17]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3页。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

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

论网络新名词与社会现象社会心理摘要:网络的日渐发达造就了现如今的网络文化,“俯卧撑”、“打酱油”、“楼脆脆”等五花八门的网络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新名词乍看下很难......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凡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有自......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项方针这一指导方针符合党的基本路......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贵宾留言注册会员投稿须知汇款须知党代会报告全委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会议(书记)经济工作会议(首长)经济形势分析会考察报告调研文章农村工作工作汇报干部大会其他信......

《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心理的社会基础 社会心理 基础 心理的社会基础 社会心理 基础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