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还是山_见山还是山的文章
见山还是山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见山还是山的文章”。
见山还是山
----漫谈语文习作教学 这个六月,绿草茵茵,书香氤氲,静谧幽雅,漫步校园,映入眼帘那几排白杨树英姿飒爽。步履匆匆的老师,耳畔旁的朗朗书声,与之遥相呼应的便是对面的花果山。一切都显得优美温馨、宁静致远。“见山不是山”探讨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技能的庐山真面目,先要厘清什么是语文。仅仅从字面上来看,语文是指语言和文字,但语言和文字本质上只是一种载体和工具。它们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正因为此,我国常说“文以载道”,意即文章要传达一定的道理才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语文机械地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却对这些语音和符号背后的意义视而不见,无疑是片面。那么问题来了,语文教学中需不需要提炼、总结文章的思想内涵?回答是肯定的。相对于数理化来说,语文是一种偏感性的学科,注重的是语感的训练和抽象的表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像教授“1+1=2”这样机械地教授字词段落,学生是无法领会语文背后的意义之美。古人常说学习或欣赏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语文教学的基本工作当然要教会学生“见山是山”,但不能止于“见山是山”,而是要通过“见山不是山”的启发和训练,让学生朝着“见山还是山”的境界提升。读一篇文章,弄清其遣词造句的逻辑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才能让学生的语感真正提升一个层次。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体会文章背后的思想,本就是一种有利有益的训练方式。
五年级的小表妹常为作文头疼,在我看来,日常生活中皆可作文的许多题材,在她看来统统不行,她总是说:“最后一段讲不出道理,得不了高分。”孩子们对于写作竟如此偏差!语文去假存真,不改不行。
语文,应该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其次,是培养人文素养。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中文除了是母语外,跟英语、法语并无不同。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太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选材上也是如此。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大大超越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至于,许多理工科学生上了十多年的语文课,还不具备基本写作能力,在工作中连份报告都写不好,更谈不上人文素养了。语文去假就要符合孩子的心性特点。鲁迅作品要不要从小学教材中取消之争,其核心也正是语文应该更重思想性还是更重实用性。
前两年,一套民国语文教材走红,析其原因,正是因为它的选文有很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文字也简洁有趣,教材的编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解释说:“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效果上见真章,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了语文后,就能了解语言之美,能培养阅读的趣,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不是只懂得讲大道理。
忽然想起一首老歌:“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年轻的白杨,汲取着大地的营养,年轻的白杨,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我们是年轻的白杨,我们是未来的栋梁„„”我们青年教师不正是校园里那一排挺拔的白杨吗?在彬县教育这片沃土上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为未来擎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见山还是山》读后感将金城安的《见山还是山》一口气读完,我不禁感叹: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每次写作文都感觉头痛,因为思维被题目框住,观点又不能完全写出来,都不是自己想写的文章......
见山楼分析——演讲稿首先来看几张图片 关于“见山楼”• 拙政园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楼阁。楼名典出晋代大隐士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一座江南风......
《山那边还是山》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山那边还是山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一中杨长荣441104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些景,有人说景色优美,有人说景色一般。同一架山,同一片景,其实人们看的不是山,也不是景,看的是人心。心之所向,景为殊途。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