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_肢体残疾人心理特点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肢体残疾人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由于本身形体的损伤,某些能力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角色、经济收入等的改变,以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公正的态度,使得肢体残疾人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一对对矛盾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且这些特点由于残疾的程度不同、残疾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残疾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肢体残疾人也希望取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他们渴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同龄人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但是由于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有的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但却又不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依赖性。这就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肢体残疾人可以从事许多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从中得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在雅典残奥会上为该国夺得4块金牌的传奇式射击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是瑞典射击协会会员,平时和健全选手一起训练,而且还总是打得比别人都好。他说:“如果将残疾人打入另类,才真会有问题。我们和健全人真的没有很大不同。我们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管得太多,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二)孤独与交往

肢体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渴望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假如肢体残疾人因自身行动不便或社会环境的制约,活动机会太少,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事实上,肢体残疾人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并被别人理解,他们希望参与各种活动,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就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人际交往是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其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三)自尊与自卑

自尊是个体健全心理的支柱。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肢体残疾人同样也有尊重需求,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当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其内心也会因自己价值的体现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四)情绪与理智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情绪最基本的四种表现,人的一切活动无不烙上情绪的印迹。肢体残疾人由于形体上的缺陷,比较容易过多地注意自己,有的人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比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另一方面,肢体残疾人虽然行动不便,社会活动有所减少或改变,但大脑是健全的,兴趣广泛、思路清楚,做事稳重认真,待人真诚,能力重建和自立于社会是他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五)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

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这称之为生理补偿。凡是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之一受到损伤,另一器官就有可能超常发展。一叶肺或一个肾在另一相应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都有进行超常工作的能力和倾向。甚至不同器官也有相互补偿的作用。这是一种生理适应机制。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使一切生理缺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心理学家发现,有残疾的人都有一种补偿缺陷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是心理补偿的表现,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当然,这种心理补偿在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但其作用往往很强大。例如,残疾运动员为自己确立夺标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途径;为达到目标而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这种补偿行为达到极限,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比赛时达到超水平发挥。缺陷,是一种不足,一种灾难,一种困惑。从生理上看,身体在努力弥补,尽量使之平衡;从心理上讲,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乃至极度发挥,使生命之光更加灿烂。正是在生理补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心理补偿,才造就了如此众多的残奥会优秀运动员。

(六)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

语言年龄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发育水平。生理年龄是指一个人的实际年龄。

造成肢体残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神经系统损伤、肌肉萎缩、关节病损以及意外的肢骨折断、肢体切除等,其中,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骨骼(包括关节和骨)的病变导致的肢体残疾,不会出现语言的发育问题,即其语言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一致的。脑瘫是脑部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害或损伤,形成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伤残综合征,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听觉、言语行为障碍及智力障碍、癫痫。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是脑损伤所致,70%—80%在言语输入系统与输出系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其语言年龄明显低于生理年龄。

由于呼吸、共鸣、言语、大脑综合都受到脑损伤的影响,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为:⑴呼吸、发音异常:呼吸不规则、呼吸表浅、呼吸调节困难等引起发音声小、无力或爆发性发音、发音困难。⑵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⑶听觉障碍:听力低下,吐字不清等。语言能力的低下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心里有话说不出,说出来担心不能被人理解。这种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碰撞使得脑瘫患者交流意欲较低,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的关心程度以及向他人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在某些环境中可能容易陷入无能为力状态,从而阻碍了本来具有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肢体残疾标准

肢体残疾一、包括:(一)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 (二)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三)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

5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的预防(30道题)1.什么是肢体残疾?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社......

肢体残疾分级

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 (2)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3)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 (5)单全下......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方法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

肢体残疾低保申请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肢体残疾低保申请书,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肢体残疾人心理特点 肢体 残疾 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心理特点 肢体 残疾 心理特点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