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语文_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语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二语文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斑bó(▲)②kuí(▲)梧③随心所yù(▲)④洗耳gōng(▲)听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在乡村,随处可见争颜斗艳的野花,随处可闻清翠婉转的乌鸣。清晨,公鸡潦亮的叫声就是我们的闹铃;夜晚,虽没有流光溢采的霓虹灯,却能够享受满天繁星闪烁的愉悦。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③▲,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⑤▲,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

⑦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

⑧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4.名著阅读《水浒传》。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

写出这一段故事发生的地点,并简单介绍“墙缺边立着”的“官人”的姓名、身份,以及他来到此地的缘由。(5分)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将它概括成一个句子,写在段首横线上。(不超过15字)(3分)

__▲。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弋阳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无奔走之劳矣B.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C. 言和而色夷C.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下面哪一句的语气与其他几项不相同?(2分)

A.岂他人之过哉?B.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何陋之有?(《陋室铭》)D.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使楚》)

8.根据文意,说说东阳马生学有所成的原因。(1分)

9.选文如何表现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强调他们学习条件的优越有什么用意?(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0题。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疑不然也。

②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1.选文第一句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征?放在该段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12.孔乙己的腿分明是被打断的,为什么要说是“跌断”的?掌柜分明知道缘由,为什么还要一再追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3.从表达效果看,“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一句能否改得简洁些?为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一16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要树立“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去学是不行的。

“仰而思”,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孔子告诫我们:“▲。”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4.根据文意,写出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语句。(2分)

15.选文第二段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话,此处引用是否恰当?为什么?(2分)

16.选文第三段中列举赵括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 21题。

踏雪寻春

牛宪纲

①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②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③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④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⑤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

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竞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j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⑦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7.说说“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一句中的“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8.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19.第⑤段中,芦苇遭受火焚雪欺,却依然不死,泛出新绿。在你的记忆中,有什么古诗句与此情境相似?请把它写下来。(2分)

20.请以第⑥段为例,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选文是怎样紧扣“寻春”来展开叙述的。(4分)

21.自古以来,绘春、咏春、颂春的诗文不计其数。比较朱自清的《春》,说说本文在选材和立意这两个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又见彩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剧本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所在学校。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语文

2009~2010年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5.名著阅读填空题。(3分)孙悟空来到翠云山向之妻铁扇公主借,谁知这铁扇公主竟是被悟空当年降服的之母,悟空闻之,不禁大惊失色,暗暗叫苦。6.阅读下......

高二语文试卷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D.《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高 二 语 文A.泰......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初二物理试卷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八年级物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进步,物体不振......

——第二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考试题型

2012年——2013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考试题型一、积累与运用1、默写题(有理解性默写)2、注音全对的一项3、字形全对的一项4、语法题(词性)5、对联、名著6、综合性学习二、文言......

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南宋小学二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题型二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共三种题型。(一)、拼音、字、词、句。(二)、阅读与积累。(三)、写话。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二.试题特点:1`、注重......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语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语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学年 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学年 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