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织锦_黎族织锦现状
黎族织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黎族织锦现状”。
黎 族 织 锦 的 综 合 分 析
摘 要
黎族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纺织史有“活化石”之称。黎锦的种类繁多,图案丰富多彩。制作工艺复杂精良。它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审美情趣、本民族文化传统有紧密的联系。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朴素的哲学思想,都通过美丽的织锦图案隐约、含蓄地表现出来。本文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黎族织锦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制作方法、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关键词:黎族织锦; 制作工艺; 艺术特点; 文化价值
Abstract
The Li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has a long history, it called “living foil”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ile.The Li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has a wide range of variety and colorful patterns.The Production proce is completely complex,but it is exquisite.It`s distinctive aritistic characteristic linked closely to the environment they lived, the Aesthetics they appreciate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ir own national minority.The deep culture and the simple philosophy show through beautiful brocade pattern.This paper mak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production proce, arit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value.Key words: Li national minority brocade Production proce Aritistic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value
目 录
1.黎族织锦……………………………………………………… 4 1.1 种类 …………………………………………………………… 4 1.2 历史 …………………………………………………………… 4
2.黎锦的制作工艺…………………………………………… 4 2.1 制作材料 ……………………………………………………… 4 2.2 制作方法 ……………………………………………………… 5 3.黎锦的艺术特点……………………………………………… 5
3.1 图案的抽象性…………………………………………………… 6 3.2 色彩的单纯性…………………………………………………… 6 3.3 织绣的多样性…………………………………………………… 7
4. 织锦的文化价值……………………………………………… 7
4.1 艺术审美价值…………………………………………………… 7 4.2 社会认识价值…………………………………………………… 8
总结……………………………………………………………………… 81 黎族织锦
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它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它浓缩了我国海南省黎族的历史与文化,是织在布上的“史诗”,是黎族独特的“史书”。黎锦,其最大的特点是始终未脱离黎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朴素的哲学思想,都通过美丽的织锦图案隐约、含蓄地表现出来。2009年,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种类
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统裙、上衣、裤料、被单、头巾、腰带、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鹿、斑鸠、蛇、青蛙、孔雀、鸡以及竹、稻、花卉、水、云彩、星辰等100多种,大多由简单的直线、平行线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
1.2 历史
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投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起棉纺织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彩锦,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选销广西桂林各地。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代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棉纺业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着或用牛或用盐而售诸市”(清 张庆长《黎歧纪闻》)。黎锦的制作工艺
2.1 制作材料
黎族先民(妇女)很早就懂得从热带植物中提取植物纤维做为纺织衣物的原料,一种是麻类纤维,约占 20%左右; 另一种是棉类纤维(棉花),黎语称之为“贝”或“吉贝”,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约占 60%以上。“棉花有二种,一木可合抱,高可数丈。正月发蕾,二三月开,深红色,望之如华灯烧空。结子如芭蕉,老则折裂,有絮茸茸。黎人取以作衣被。一则今之吉贝,高约数尺。四月种,秋后即生花结子。壳内藏三四房,壳老房开,有棉吐出,白如霜。纺织为布,曰吉贝布”。第一是木棉花,第二种是草棉。
2.2 制作方法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大工艺早在汉代就享有盛名,他们的传统服饰、织 锦、雕 刻、编织和制陶工艺,无论是造型、结构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可谓巧夺天工.其成就和特色是其他民族不能替代的。
a)纺: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b)染:黎族可用多种野生植物染料染色,染料主要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是用植物叶制成,黄、紫、红等色彩是利用植物花卉经加工而成,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树根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的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然后将布料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上色。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时称“绞缬染”,它先扎经染后再织布,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便可编织出成色泽斑斓的筒裙图案。把扎、染、织的工艺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c)织:织机主要分为手摇轧花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踞腰织机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采用道经断纬的纺织方法织出各种花纹图案,利用纬线色彩的变化使得图案丰富多彩,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
d)绣: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绣出来的各种图案,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补绣加工提高图案效果,一般主体图案都是刺绣的,在图案中间的若干局部都是需要刺绣来完成。织锦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著的《中华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黎锦的艺术特点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丹纳(H.A.TAINE)在他的艺术理论巨著中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理论。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丹纳用欧洲艺术发展史的历史事实具体诠释他的论断。丹纳所说的“种族”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及其血缘关系,如希腊人、罗马人等民族特有的性格特点和审美爱好;“环境”则主要指该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关系等;“时代精神”包括了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习俗、爱好、宗教、审美观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在具体的文艺作品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与表现。
黎锦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的艺术品,它是一种文化符号,传达了民族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及审美心理和趣味爱好。它在艺术上的选择以及创作特点,充分反映了黎族的生活、地理环境、民族审美情趣和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黎锦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如丹纳所论断的 “种族、环境、时代”的影响因素。以筒裙、头巾、花带为代表的民间常用的黎锦,则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选择与创作。总结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3.1 图案的抽象性
黎族服饰以女装的图案最为丰富。反映出社会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宗教信仰的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这些图案或以黑色布为底或直接织缀而成,多源于日常农耕生活及身处的山野、河流及动物、日月星辰、云彩,但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抽象为直线、图形和几何形状的“花纹”。其表现手法多采用平视体式,有的使用平衡式而形成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无限伸展。从色调和构思上,她们不是单纯地摹拟自然景物,重要的是她们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加深图案的抽象化。正是由于她们对生活和自然界,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表现,善于创造,使她们的织锦图案艺术充满着泥土的芳香。
织锦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集中反映在妇女服饰上的各种花纹图案,图案多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利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形的纹样。这些反映在妇女服饰上的图案纹样都是抽象的,内容丰富,色彩美观。另一类是反映在龙被、织锦壁挂、织锦挂包以及各种装饰物品上的图案。图案多以吉祥物体为主,比如,人形纹、龙纹、凤纹、鹿纹、蝴蝶纹、青蛙纹、白鸽纹和花卉、树木、青草以及自然界的雷、电、日、月、水、火等。这些图案都是采用抽象和具体的表现手法反映在织锦图案之上。反映织物上的图案共有160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6种类型纹样。第一类是人形纹;第二类是动物纹;第三类是植物纹;第四类是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纹;第五类是直线、平行线、曲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几何纹样;第六类是汉文字所组成的花纹图案,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是黎族妇女最常用的图案。
3.2色彩的单纯性
黎锦在色彩选择上,总体上以黑、红为主,闻配以黄、白,粉、橙、褐、紫等中和色较少出现。这与黎锦在色彩上 的制作受条件限制有直接关系。黎锦棉线染色原料基本上采其山区植物或矿物。这些植物和矿物,红、黑、黄、白等基本色采集较易,且数量颇多,能满足需用,而其他中和色则需要调配,数量亦较少。因此。黎族民众选择了以黑为底。以红为主要装饰,另根据需要问配黄、白等颜色,对比十分鲜明。之所以不是选择以白为底,主要是因为生活环境多为山区,且农耕狩猎劳作,白色不耐污脏,浣洗亦不方便。红黑配对.亦有鲜明效果。故多选黑色为主要底色。这一点也说明了环境对艺术创作之影响,当然也体现了黎族民众的聪明与才智。
3.3织绣的多样性
黎锦及服装,一般在织造过程就已经完成基本的图案与饰纹,故大多数黎锦及妇女服装为“单面织”,但也有“双面织”,如黎幕及“崖州被”。从织造技术上讲,“双面织”较“单面织”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其经久耐用,美观性亦更强。“双面织”的黎锦,其色彩绚丽华美,图纹精细、抽象。实在不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誉。织锦的文化价值
黎锦是黎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黎族民众的集体生活和文化活动与传统。它的价值可以在艺术审美、对社会与历史的认识和经济开发几个方面得到证明。黎锦作为黎族特定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具体表现了黎族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民族审美观,而且体现了黎族文化的艺术创造力和多层面的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4.1艺术审美价值
黎锦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各种织物在图案及色彩上的艺术处理。黎锦,尤其是妇女衣装在图案的处理上,大多数是将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抽象化的艺术再创作,而不是完全的写实,现实生活中的劳作歌舞等形态经过妇女们的想象和艺术处理。已经以一种直线、折线、点、圆等几何图案得以呈现。在色彩的搭配上因受色料采撷制作的局限,黎锦色调较为单纯,但单纯并非是呆板,通过织造者的别出心裁的处理,即使是简单的黑、红、黄、白,也编织出一片丰富而令人退思的天地。同样符合人类审美上对“简约美”的视觉要求。概括起来,黎锦的艺术审美价值鲜明地体现为:
a)图案的处理体现了黎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追求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东方民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特点。受到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黎锦图案不仅有写实性也有抽象性,尤其后者更显示了黎族人民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证明其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b)色调的搭配处理体现了黎锦对艺术辩证法的理解。不仅根据视觉美感和审美的习惯与要求来处理色彩的搭配与选择,而且也和谐地处理了繁复丰富与简约抽象的关系。表现了黎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c)黎锦将生活艺术化还充分体现了黎族群众对生活的乐观的理解。黎族地区及族群几千年来其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生活条件亦十分艰苦穷困,但黎族群众在织造服装饰物时并没有把这种苦难加以强化,而是艺术化,这并不是粉饰现实生活,而是对未来怀有憧憬与追求。黎锦早在唐宋时期便蜚声中外,主要是因为其织造技术巧夺天工,还有其图案之精美,色彩之艳丽,它所表现出来特定民族的艺术审美观念,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黎族的历史传统和艺术成就。黎锦的艺术审美价值也在于此。
4.2社会认识价值
黎锦世代传承,记录黎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样也是黎族特定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化。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器物层次,国家、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器物来生产、生活。第二是组织层次,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政治组织、宗教组织、生产组织等等。第三是价值观念的层次。人怎么想,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各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标准不一样。三个层次不可分割。是构成文化的有机整体。”【3】我们从黎锦这个文化符号,可以窥见黎族悠久的文化发展史及丰富的黎族文化内涵,可以从中了解黎族的生活环境、风土习俗、文明进化及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黎锦的社会认识价值应该得到肯定和发掘。
黎族因聚居在孤悬海外的琼岛,向来不被中原地区的文化学者所了解,民间甚至有“黎族为未开化之蛮族”之鄙称,故有些文化学者因黎族无文字而认为“黎族无文化”,甚而由此推断:“海南是文化沙漠”。凡此种因不了解黎族文化的内涵而对黎族文化的价值知之甚少进而做出几近荒谬的推断。黎锦丰富的文化价值即可给予回答。说到底,海南文化实质上是由以黎族为代表包括其他民族的土著文化和汉族地区的移民文化所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我们通过黎锦的织造和艺术创作过程及使用,通过它在黎族地区各个支系的流传与影响,可以增加对黎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对黎族的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生产水平,对自然的认识和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的认识与了解。黎锦所呈现的黎族社会群体惊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我们见识了这个少数民族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这便是其文化价值之所在。【4】 总结
黎族织锦是黎族人民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的美丽的图案不光需要我们的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看,用耳朵去听。那一幅幅画面是一张张照片,不!是一段段视频,将黎族人民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交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文化的交流,黎族文化也会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与其他民族有机转化的过程,服饰的变化不可能改变由图案构成所表达的文化信息,黎锦图案仍然体现着黎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才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出现在现代流行的服饰上,也是黎锦图案在现代社会中被开发和使用而升华的前景。参考文献:
[1] 黎 锦 坊 [M ].海 南传 世 黎锦 研 究 所,2007.4. [2] 海 南 省 民族 民间 工 艺作 品选 .海 南 出版 社,1995 [3] 罗文雄 解读黎族织锦图案艺术特点和风格[J].琼州学院学报,2010,12(17):15-16 [4] 陈兰 黎族传统织锦的美育功能[J].琼州学院学报,2011,12(18):16-21 [5] 罗文雄 黎族织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J].琼州学院学报,2008,2(15):22-26 [6]姚世奕 浅析海南黎族织锦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J].文教资料,2009,7(中旬刊):74-75 [7] 嬗变_交融_创新_略谈海南黎族织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8] 黎族织锦[EB]http:// 2011-4-30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
黎族织锦社会调查报告摘要: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自称“赛”,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岭南民族的一支。黎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也有黎族汉族杂居的。......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探寻本地民族文化--海南黎族织锦 社会实践报告 海南中学高二(1)班 黎族织锦课题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结题报告撰写日期:2007年11月2......
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王哲波 占达东(琼州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摘 要:本文试着从黎锦所用之材料、染料方面入手,探讨天然染料与现代黎族织锦的生产关系、以及当......
从海南黎族织锦“人形纹”看黎族祖先信仰对其影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林毅红 430074)内容摘要:黎族织锦大量出现诡异与神秘的“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