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_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金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金昌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2007年——2010年
一、主要产业及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工业发展现状
金昌市域内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国有大型企业金川公司产业链条的带动,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等独特的发展条件,已经形成支柱产业强大、产业集聚区效应初步形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循环经济初见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的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金川公司产业链条延伸和金昌矿业城市转型,以及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机遇,做大做实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即金化集团领军的化工产业,以永电公司为主的能源产业,金泥集团领军的建材产业,以金铁集团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四大重点企业的工业产值占金昌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1、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化肥为基础、以纯碱为主导的大型化工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16亿元,职工3300余人,年生产能力为纯碱20万吨,合成氨15万吨,磷二铵18万吨,氯化铵15万吨,普通过磷酸钙40万吨,复混肥20万吨,还有黄磷、氟硅酸钠、塑料编制袋、防腐保温材料等产品,其中纯碱生产能力跻身于全国联碱行业前五位,复混肥和磷二铵生产装置在西北最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各行中居领先地位,拥有全国三大磷肥之一的普钙生产装置,公司产品“奔马牌”纯碱和复混肥被评为“陇货精品”,“奔马牌”纯碱、磷二铵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奔马牌”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2、金昌水泥集团公司。金昌水泥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800余人,总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公司主要产品为各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年水泥生产能力达75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35万吨,年利税达2000多万元。
3、甘肃电投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电厂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以大代小、以旧建新”能源建设产业政策的机遇,在原有场地及设备的基础上,争取立项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该项目已列入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总体规划,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缓解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矛盾,有利于推动金昌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原有2×10千瓦机组改为供热、供暖设施,满足城市集中供热供暖问题,减少城区小锅炉,净化周边环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金昌市实现“十一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金昌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采、选、烧、炼、铸造以及水泥、免烧砖集一体的生产体系,拥有年自采铁矿石15万吨、处理原矿50万吨、产烧结矿75万吨、球团矿20万吨、生铁40万吨、铸铁管0.5万吨、硅酸盐水泥8万吨、免烧砖3000万块的生产线以及相应配套的风、水、电、气、机械加工、汽车运输等辅助设施,主要产品有铸造生铁、炼钢生铁,围绕生铁的深加工形成的延伸产品有铸铁管、井壁管、铸造件、铸钢件,消化吸收工业废料废渣所开发的水泥、免烧砖等。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发展到370家,完成总产值7.37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利税5740万元。已建成麦芽加工企业6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2万吨,实际生产麦芽14.5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34家,设计生产能力40万吨,实际生产面粉35万吨;建成蔬菜加工、储运企业23家,年加工、运销各类蔬菜19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家,创产值4.73亿元,增加值达1.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68万元。全市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到1415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8413万元,实现利润1323万元,上交税金541万元。
(三)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部、省级工业示范园区3个,到2006年底,3个园区内入驻企业已达1365户,从业人员18815人,完成总产值291110万元,增长15.6%,占中小企业的38.4%,实现增加值58665万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6.2%;完成营业收入258090万园,增长15.5%,占中小企业的25.8%;上交税金4978万元,增长13.1%,占中小企业的16.2%;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示范区已成为我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挥区域优势和聚集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规模聚集效应、龙头带动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聚集区规划
(一)规划目的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地域联结;三是有利于在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四是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五是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思路
1、永河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河西堡两个示范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金化集团发展精细化工,围绕金铁集团发展铸造件配套加工,围绕电厂发展热气生产,围绕金泥集团发展矿山开采业,以实现产品多元化为目标,把无机化工、冶金、能源、建材产业做活、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大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立足原料充足供应,运输就近方便的优势,把高、新、尖技术含量放在首位,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统筹规划,形成“我为他用、他为你用”和“互补、互足、互促”的资源联结、地域联结、技术联结优势,在降低能耗、降低运输成本上下功夫,到“十一五”末实现产业集聚区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永朱产业集聚区 该区域以永昌、朱王堡两个部省级示范园区为依托,辐射水源、双湾、宁远等周边乡镇,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绿色立区”和“产业兴区”战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放手发展劳务经济,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一流绿色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工业强市”和农业发展“一特两化”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金昌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十一五”期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改革现有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2)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根据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做到大手笔规划、全方位统筹、高起点运作,实现经济结构和谐、就业结构和谐、区域结构和谐、地企结构和谐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
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
(4)项目带动原则。切实把项目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发展抓项目,完善项目储备,加强项目管理,狠抓项目落实,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加速资源导向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转变,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6)技术创新原则。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的转变。
(四)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到2010年,两个产业集聚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36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9亿元,年均增长 16%。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着力建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品。
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国家标准,集聚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五)基本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优先发展工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本地区经济总体实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地方产业特色的现代企业。以建设“金川——河西堡——永昌”一线三点经济带为契机,积极引导工业、高新技术开发等项目向永河产业集聚区聚集发展,不断提高该区域工业的发展层次,充分发挥永昌、河西堡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非金属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永河产业区建成化工、建材、能源、高新技术开发和金属非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
2、依托四大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化工产业以金化集团为依托,在大力发展化肥、纯碱等大宗产品的基础上,完成40万吨磷铵翻番、40万吨纯碱扩建、合成氨装置填平补齐改造等重点项目,吸引各方面资金,建设铬盐、无水氟化氢、氯化铵、颗粒肥等系列化工产品生产线。
建材工业以金泥集团为龙头,在水泥系列产品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抓住金川集团公司新上PVC项目的时机,开工建设20万吨电石、10万吨醋酸乙烯、4万吨聚乙烯醇项目,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冶金工业以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完成金昌铁业集团工艺系统节能改造、矿山深部开拓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力争生铁产量达到100万吨。
能源工业以金川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为重点,完成丁家峡梯级水电站建设。支持永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0兆瓦火力发电装置改扩建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力争有风力发电等项目落户该区域。
3、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立足永昌、河西堡两大工业园区,围绕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能源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在新材料方面,积极开发金属粉末、金属颗粒、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在生物制品方面,加快开发骨胶、骨粉、软骨素等。到201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4、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永朱产业集聚区将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市场、活流通”
和“发展大产业、兴建大龙头”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和引导。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和贮藏保鲜为重点,紧紧围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几个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科技水平高、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莫高、天寿、德赛、黄河、新立、双丰等有基础、有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深度开发,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依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组建啤酒麦芽集团、面粉集团、蔬菜运销集团和食品加工集团,到2010年末,力争使啤酒麦芽年产量稳定在25万吨以上,占国产麦芽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面粉加工能力稳定在40万吨;蔬菜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肉羊加工能力达到40万只,积极引进物流配送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组织、个体运销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广新型营销方式,全面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5、实施环境治理项目,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内水源、土地、树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遏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各产业集聚区内的绿化面积要达到20%以上,努力构筑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
(六)集聚区布局
永河、永朱两个产业集聚区现有规划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10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1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永昌工业区3平方公里、朱王堡工业区2.5平方公里、河西堡工业区2平方公里)。
1、永河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8个小区,即:高科技项目区、新材料项目区、农副产品加工及仓储区、规模化养殖区(设在永昌工业区内)和化工项目区、金属非金属加工项目区、建材项目区、能源项目区(设在河西堡工业区内),总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2、永朱产业集聚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小区,即:农副产品加工区、仓储区、农业服务区和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总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
三、对策和措施
(一)拓展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向国家、省、市财政争取建设资金和项目资金,逐年扩大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投资。二是利用已建成的有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项目采取出售、租赁、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筹措的建设资金。三是利用政府信用筹集的建设资金。四是动员民间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资金(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外源资金来源)。五是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股权融资、司债券筹资、中小企业贷款)。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和企业联合、重组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投入。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有项目才有投资,有项目才有发展。因此,要坚持项目第一的思想,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重大项目的建设、储备与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件一、二)。
(三)改造提升现有企业。产业集聚区将依托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围绕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开发下游新产品、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成本、质量、营销、资本、安全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特别是要抓好一些拳头产品的市场准入、商标注册、绿色认证等工作,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争创3-5个省优名牌产品。
(四)落实政策保障措施。认真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全省规划,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争取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要对在引进大额资金、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市场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和组织给予重奖。
(五)建立新型地企协作关系,加快推进地企共建进程。加大工作协调力度,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接,围绕市场新上一批项目,按照地企之间不比大小,互相尊重;不搞分割,互相协作;不分彼此,互相支持的“三互三不”原则,通过真诚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谋发展,积极建立“互助共生,互融共荣”的新型地企关系,千方百计搞好产业配套,延伸拉长产业链。同时,从为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入手,在其上游和下游提供加工服务,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耐磨钢球、工业窑炉用耐火材料、塑料包装袋、水泥预制件等项目,形成以大带小、优势互补、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地企合作关系。
(六)切实强化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确保项目建设和环保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针对我市工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的环境问题,早日实现废水、废渣“零排放”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烟气排放达标的目标。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发挥好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将金化集团公司、金泥集团公司、永昌电厂等重点企业列为清洁生产首批试点单位或循环经济试点,在发展中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率,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主要工业企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破企业间、行业间的封闭,将物流和能流系统有机集成,使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形成良性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生态工业链网,建成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区。
(八)加快企业家队伍和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落实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留住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市内市外两种人才,突出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和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抓好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形成针对重点产业,面向各类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企业家成长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工业实用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从年薪、技术入股、科研经费、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满足其要求,造就人才的洼地,为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九)提升服务功能,创优发展环境。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积极为金化、金泥、金铁和永昌电厂等骨干企业在行政服务、政策引导、土地征用、矛盾调处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以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企业和项目做好担保融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1 总则1.1规划背景2008年9月28日河南省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全省各市、县认真贯彻9月25日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做好产业集聚区规......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
驻马店市正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一、总体概况正阳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正阳县城西南部,近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平方公里,发展区4平方公里,控制区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
驻产业集聚区医务室工作人员工作制度1、医务室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医疗卫生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加强医师的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防止和杜绝发生医疗差错......
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