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_时政及文件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时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时政及文件”。

时政专题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前,雾霾、PM2.5,还是新鲜词语,随着一些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抗霾渐渐成为热门话题,防雾霾书籍也成为图书市场的“新宠”。通过阅读,人们知道了应该如何科学和积极地应对,“多喝水,饮食清淡”“锻炼遇到雾霾天,就改在家里”;关注pm2.5的实时播报,科学安排老人、孩子、学生的活动等成为应对雾霾的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请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对雾霾生活方式的出现。(8分)

材料二:雾霾天气之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开启了“防霾模式”,借助各种防霾工具,抵御雾霾的侵袭。空气净化器、口罩、防尘鼻塞、防雾霾面具、PM2.5检测仪、清洗鼻腔的专用工具等普遍热销。据统计,2013年底,某大型购物网站空气净化器30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47.2%,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79.7%。其中12月3日至9日雾霾严重的一周,该网站共售出了20余万台空气净化器。尽管价格还在上涨,消费者却表示,价格贵点没关系,关键是要能把那些污染物“拒之窗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企业、消费者怎样才能把污染物“拒之窗外”。(12分)

材料三:雾霾频发,有的人去乡下老家,有的去滨海城市,还有的移民国外。不少市民和专家表示,逃离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雾霾,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治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才是大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

(3)结合材料三,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让“大道”成行。(9分)

(4)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依据。(8分)

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红利就是社会创造活力的解放、发展自由的保障,就是公民民主权益的张扬、民生福利的提升。

然而,新一轮改革刚刚迈开脚步,我们就已经听到了声声警钟——

政府改革,实施简政放权是一次攻坚。有企业作证:一些政府部门与“红顶中介”沆瀣一气,假放权真放水,不少审批权力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前置的名目更多了,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农村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是一个热点。

有媒体披露:多路资本争相下乡,打着“土地流转”“助农增收”等幌子,乘机圈占囤积,控制大片土地,争夺农民财产权利,攫取政府的政策红利和土地的增值潜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经济是一条路径。有领导告诫: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改革再出发,我们又一次燃烧着激情,憧憬着梦想,但还应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觉。改革的运行不能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能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能被损害。

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新一轮改革的政治宣示和价值取向。改革的社会公信力正在于此。还原改革的真谛,维护改革的形象,焕发改革的力量,就当努力践行这一宣示,始终坚守这一取向,让公平正义成为广大百姓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知、从个体生存发展中去触摸的生动情景。

对政府部门,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改革本是要清除官员特权,为什么官员又腾挪出新的寻租空间?改革本就在为权力打造制度笼子,为什么权力依然有随意破笼而出的能耐?看来,仅有政治权威的震慑、触及灵魂的洗礼和问责制度的施行还不够,还需有权力清单的规范、公开透明的监督,还需以人民当家做主的进步、社会法治文明的建设去引领,去倒逼。

对强势资本,必须把市场规则坚持到底。资本的天性就是要市场逐利。但是,这只能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靠创新的经营管理赢取。政府放权于市场,还得监管好市场。社会需要解放资本,也需要节制资本,任何依仗行政垄断借势权力依傍冀望于超规则竞争和超国民待遇的行为,都是对市场的亵渎和对社会的破坏。

对普通百姓,必须把改革真正赋权到位。为人民改革,其要义就是真正赋予他们平等的改革参与权、改革自主权和改革获益权。

改革是阳光的事业。有公开才有参与,有参与才有监督,有监督才有到位。一如行政审批改革,尽管有壮士断腕的雄心,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并不能回避基层的种种异化。症结在哪里?暗箱操作空间大,权力监督制约少。

其实,项目审批的环节哪些最该放,承接职能的中介究竟中不中,权力下放的动作是真还是假,市场中人最清楚。只是,在一个缺失公众有效参与的自闭式运行中,很难避免出现应景性改革、挤压性改革和选择性改革,这样的改革能不跑偏吗? 改革的推进,应当尊重民众自主的选择。在当下展开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中,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来,作为农村改革的主体,农民最明白适合自己双脚的鞋子是什么。

土地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家庭经营精耕细作仍然契合留守人力的特点,仍然有其投入产出的效率,为什么在一些官员的意识中就被否定了呢?有些在地方政府追捧中的资本,不顾农民意愿纷纷下乡以租赁、入股等形式强势圈占土地,他们的经营主业与农业本无牵连,他们的项目开发对当地农民的发展也并无助益,显然是另有所图。

而仅靠土地租金收入的农民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发展机会也必然压缩。农民真正盼望的,是更为便捷的社会化服务,更为广阔的合作化平台,还有更多保障的财产性权利,从“三权分离”中更多地享有农地的各项权能和增值收益。

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应是改革的底线伦理。遥想当年,在轰轰烈烈减员增效的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政府 “一卖了之”,大批职工被一次性买断工龄下岗,一些人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他们更多地支付着改革的成本,承受着改革的阵痛。而在权力与资本的勾结中,又有多少人急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写就了自己的暴富神话。

如今,国企新一轮改革开始了,发展多种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是一个路径选择。社会舆论特别关注,当年改革的教训是否已经汲取,会不会重演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幕。我想还应考问,员工的权益如何保障?改革“六十条”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不失为一个良策。

多少年来,我们从未疏于改革意义的宣传,从未怀疑改革初衷的真诚,从未放弃改革目标的进击。但是,不少社会曾经寄予热望的改革,往往被特殊利益集团扭曲,甚至演变为对社会和民众财富的掠夺。

于是就导致一些改革的停滞,回潮,变味,于是就诱发一些民众的疲劳综合征,集体冷漠症,改革恐惧症。改革又已涨满风帆,我们绝不能浪费改革的宝贵机遇,绝不能损害改革的社会公信。

[独家]从平度征地血案看基层治理之艰

致1人死亡、3人受伤的山东平度市杜家疃“3·21”纵火案2 5日告破,警方查明纵火案为工地承建商与村干部指使他人实施。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征地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从公开报道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不少村干部在这些暴力事件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村民们选出来的村干部,本应是维护百姓权益的“领路人”,为何沦落为村民的“死对头”,甚至与开发商沆瀣一气,成为纵火幕后“黑手”?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利益,毋庸置疑是引发冲突的总根源。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在城镇化背景下,一些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资源越来越值钱,农林地、宅基地、水塘、荒山等等,都能生钱。正如平度村民所言,“像农用地征收,一亩地出让之后值几十万、上百万元,卖地时留一手,十来万就到手了。还有补偿款,多留一天,光是存银行就能产生不少利息。”也正由于此,在一些地方,村干部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村民选举中贿选现象愈演愈烈。据新华社报道,平度征地血案中涉案村主任杜群某在村委会选举中就花了30多万元。贿选上台的村干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鲜有不犯事作乱者。暴利的驱使就可能有暴力的发生。从震惊全国的乌坎事件到深圳20亿身家社区干部,涉地腐败、与开发商合谋攫取集体利益成为村干部违法犯罪的“重灾区”。

监管的缺位,无疑进一步助长了基层治理之乱。虽然基层民主已在中国推行多年,但是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民主制度却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早在2004年就已出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对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客观而言,“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乱、用权不民主”是许多农村的普遍现象,农民的权利很难得到切实保障。一方面,这固然与村干部的滥权、不民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担负监管责任的基层政府有很大关系。比如,在平度这起征地血案中,从杜家疃村委会2006年“偷卖土地”至“3·21”纵火事件发生,其间老百姓从毫不知情到采取各种途径投诉举报,再到最后守地农民殒命火场,前后历时近8年。可以说,对这起纵火惨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难辞其咎。

一位曾在中部某县挂职副县长的朋友告诉笔者,在基层,有些东西,大家心知肚明,但都明哲保身,都不想去碰。他曾问过县领导一个问题:明知道有些流氓恶霸横行乡里、强揽工程,为何不打击、不处理?这位领导笑而不语。笑而不语,什么意思?要么是存在利益输送,要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最后的结果都一样,那就是对违法者的纵容,是用权者的失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基层干部能力与素质提高尤为关键。平度征地血案既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之艰难,也让我们看到了提高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之迫切。

也谈“暖炕”申遗:文化资源如何精耕细作

网络上讽刺韩国申遗的漫画

上周,韩国要将“暖炕”申遗的新闻再次刺激了部分国人敏感的神经,于是乎此前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韩国视频所引发的“活字印刷术之争”,甚至再之前的“端午申遗之争”、“韩医申遗之争”都纷纷再度被翻出来成为一些人尖酸批驳的目标。事实上,“暖炕”的译法颇有误解之嫌,韩国方面计划申遗的“温突”(Ondol,音译)地热取暖系统与我们想当然以为的“北方火炕”并不相同。

就和之前多次上演的误会一样,误读与过度解读在以讹传讹中成为了“事实”和“刻板印象”,韩国“文化遗产窃贼”的嘴脸进一步被强化。就在一些网友展示自己嘲讽挖苦才能的时候,我们可能又一次错失了冷静思考的机会,错失了一个可能有所收获的机会。

“大户心理”

部分国人:这样也可以?

纵观近几年来中国民间对韩国申遗尝试的反应可见,相当一部分人在看到新闻标题的一刻,常会语带不屑道:这样也可以?似乎韩国在大庭广众之下拿出自己破破烂烂的老物件冒犯了他们,且不说这些老物件的“归属之争”,单单韩国的这份“敝帚自珍”就让他们觉得可笑。

诚然,作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的国家,中国坐拥30余项“非遗”项目。没有人怀疑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古国的卓著地位,然而国人中也有不少人怀着“遗老遗少”的“大户心理”:我们家里的好东西多得很,你们的那些都是小玩意儿。

岂不知,中国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我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很多法律和规定,在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很好地落实,成了一纸空文。”3月9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时,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表示“忧大于喜”。

在冯骥才委员看来,近年来,在国家层面,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并于当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然而,在具体落实和执行中却走了样。”冯骥才委员反问道:非遗法公布3年多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了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

“没有!没有人执行!”冯骥才委员激动地说,“在很多地方,国家的非遗法成了一纸空文!” 70年前,11岁的王治升跟着父亲在山间学唱古羌经文的时候,不曾想到父亲所吟唱的句句都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像他这样能熟记经文的羌族“释比”已寥寥无几。

王治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的传承人。2009年,羌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入选该名录仅有的七个项目之一。

羌人信奉万物有灵,释比被尊奉为可以连接生死界、直通神灵的人,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精神领袖。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文化的延续都只能通过“口传心授”传承。在这一过程中,释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从祭祀还愿到结婚建房,从驱邪治病到送老归山,羌族一切重大活动都离不开释比的存在。在羌年的庆祝活动中,释比开坛唱经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时至今日,羌族30多万人口中能真正被称作释比的仅有40余人。

记者在河北、青海、陕西、四川等省份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显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逐渐形成。但同时仍面临“重申报、轻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主体流失严重、“非遗”项目消失过快,非遗保护人才匮乏、经费短缺等方面难题亟待解决。

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开发”一词的使用,遭到冯骥才委员的极力反对。他说,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开发”是个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一些地方政府忙于“开发”文化遗产,目的就是希望从文化遗产中“开发”出钱来,他们忘了文化遗产最需要的是保护和传承,而非“开发”。

冯骥才委员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收录国家级非遗1219项,省级非遗8500多项,但对这些非遗的保护,基本靠传承人“单打独斗”,哪一天传承人离开了,某一项非遗也就随之消失了。

目前,国家规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以获得1万元的补贴。“可是这笔钱中央拨下去后,又有多少真正到了传承人手中呢?”冯骥才委员说,“这笔补贴到了地方后,往往都被有关部门‘消化’掉了。”如此一来,很多非遗传承人为了生存,纷纷跑到旅游景点去卖艺,离开了文化原生地。“这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冯骥才委员说。“中央再有决心,没有人落实是不行的。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抓落实。同时,为推动落实,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冯骥才委员呼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民族多留一些文化血脉!(综合新华社记者陈地以及光明日报相关报道)

“文化立国” 韩国说:为什么不行?

在1997年亚洲遭受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传统制造业受到重创,政府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经济的脆弱性,因而欲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金大中出任总统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确定将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扶持。目标确定后,韩国随即启动了政策、法规、组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将文化产业推向了有序的快速发展道路。

韩国的文化产业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了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演出、广告、出版、卡通形象、创意性设计、传统食品、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历史遗迹、传统工艺和技艺、传统艺术、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都投入大量财力、以各种方式加以保护和发扬。

比如将传统工艺、技艺和艺术的传承者列为“国宝”,给予政府补贴;将传统说唱、假面舞、摔跤、造纸艺术、宫廷御膳、礼仪、传统医药等列为无形文化财产加以管理;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等活动以及诸如“泡菜节”、“假面舞节”等活动来宣传韩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报》一位记者在评论中介绍了自己访问韩国时的一个片段:接待我们的韩方志愿者是一位男士。有一天,太阳很大,此君整整齐齐地穿着韩服,任额头冒汗,他连一个纽扣也不解。我很好奇,请翻译问问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想把韩国服饰文化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苏东坡曾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写到:“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民俗。”联合国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表示,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各个群体、团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引发了观赏热潮,而就连这样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时尚言情剧也在为韩国传统文化助场声援。剧中不仅有着大段韩国古典时期的场面,俘获万千国人女性芳心的都教授更是将韩国历史上的名著《九云梦》奉为自己的“人生之书”。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星星的你》刚播完,上海古籍出版社就火速推出“朝鲜《红楼梦》”——《九云梦》简体中文版,该书首印1万册,截至3月初就已经预订出5400余册。《九云梦》的责任编辑闵捷告诉记者,有不少狂热的“星星”粉丝花170元人民币从韩国邮购韩国出版社出版的《九云梦》。此外,中国古籍《列女传》、《明心宝鉴》、《聊斋志异》在片中也有“戏份”,中国年轻观众中有不少人是通过“星你”才第一次听说这些古籍。我们尤其需要学习的,正是这份在文化传播上的高度敏锐性、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国家认同感以及对文化产业的独特开发和推介。在我们每每问出“这样也可以?”的时候,韩国人一直在用行动回答着:为什么不行?(综合新华社记者陈怡以及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相关报道)

“泡菜”申遗,一个值得思考的经典案例

2013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韩国的腌制越冬泡菜文化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韩国共拥有1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江陵端午祭、板索里(韩国清唱)、宗庙祭祀等。

对于韩国人来讲,真正的韩国泡菜被称为“妈妈的味道”:岁月愈久,味道愈浓。泡菜不仅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代代相传的技艺。

他们将本为“物质”的泡菜,引申为“非物质”的“泡菜文化”,在整个“互动体验式”申遗过程中,韩国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产业运作手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从1994年起,韩国每年的10月都在被誉为“文化之都”和“泡菜之乡”的光州举行泡菜节,时间持续长达一个月。

2007年,韩国泡菜协会宣布将11月22日定为“泡菜日”。2012年,提出为泡菜文化申遗。

2013年9月,举行“20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机构国际研讨会——泡菜和泡菜文化”。2013年11月初,请明星做模特在《纽约时报》打广告。2013年11月中旬,首尔3000名妇女集体做250吨泡菜。

2013年12月初,邀请各国驻韩大使及夫人现场体验泡菜制作工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会议上表示,韩国人腌制越冬泡菜的文化代代相传,韩国人从中发扬邻里共享的精神,并且该文化增强了韩国人的纽带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腌制越冬泡菜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内外具有类似饮食习惯的群体之间的对话将会更为活跃。

韩国文化财厅(相当于文物局)表示,腌制越冬泡菜并不是被特定人群,而是被全体国民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文化,它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韩国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还将使国民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民俗专家高巍认为,韩国这次的“泡菜申遗”是为了把自己的文化推出去,其过程要大于结果。面对申遗成功,韩国文化遗产管理局则表示,泡菜文化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韩国文化的推广和宣传,还将使韩国民众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事实上,近些年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盛行和韩国人工作日益繁忙,韩国的泡菜消费量在减少,泡菜行业受到冲击。从这里看来,韩国花费多年心血不仅推广宣传了本国的文化,更多本国经济有着难以估量的裨益。

在这个“泡菜申遗”案例上,韩国人在文化产业上的“精耕细作”可见一斑。(综合新华社记者彭茜以及人民网、央视网相关报道)

时政

2010年1月时事政治(国内部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月1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年茶话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

时政

时政复习1、中联航成为我国首个国有低成本航空企业。2、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业保险市场。3、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4、......

时政

2017年4月时政热点模拟练习题填空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_______新区。2.3月29日,中国首条陆路跨境原油运输管道——___________管输原油已稳定运行3906天......

时政

2010年10月至12月国内外时事政治一、国内部分:1.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馆日仪式10月1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

时政

2014年7~12至2015年1月月国内外大事;1、中韩建交外投资对象国;2、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周年;37月11日将从上海起程,前往北极科学考察;42022年第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一起角逐20......

《时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时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时政及文件 时政 时政及文件 时政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