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的历史性判断。①
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自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往往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包含主要矛盾。毛泽东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变革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半殖民地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呈现复杂的情形。近代中国,曾先后遭受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所以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包括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内,都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期间、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等等,都属于此种情形。
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国家。封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对全国的人民大众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不得不实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国内统治阶级就会同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人民大众常常采取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使得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内,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至1927年推翻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和1945年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通过社会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往往表现为阶级斗争)表现出来,推动着社会性质的质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如: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
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近代中国(1840年—1949年)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有: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两对矛盾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有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也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大致分三个阶段:(1)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先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是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发生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20世纪初到1919年,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分四个阶段:(1)1919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2)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3)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几次转变,一般认为,土地改革完成前(1949年-1953年)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改完成后(1953年-1956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于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一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判断应该提前至1953年土改完成后。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表述都未发生变化。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和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这一重大判断,就社会生产维度而言,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生产力落后的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经济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
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说,虽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是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等问题还存在;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奋勇开拓中前进的,必定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据作者:李君如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论界多位研究者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科学......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把社会公平问题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这一问题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