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_七年级历史下册资料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历史历史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年级历史下册资料”。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 社会

第1课

隋朝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统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文帝改革:

(1)内容:①政治上,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撤郡,实行州县两级,官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清理户口,整理户籍,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开皇之治”。

3、隋朝大运河(开凿目的、时间人物、中心、南北四段、连接水系、意义。)

(1)开凿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中心:这条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至涿郡,南抵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南北四段和连接水系:这条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五大水系。

(5)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官的素质。②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③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④用人方面:重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纳谏)

2、什么叫“贞观之治”?(P8)

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补充:中国古代出现盛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73、文成公主入藏:吐蕃杰出的首领 松赞干布 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意义: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第3课

盛唐气象

1、女皇武则天(周)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其措施有: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度;重用庶族官吏。作用: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2、唐玄宗统治的措施:①重用贤人,如姚崇、宋景;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减轻百姓负担。

3、什么叫“开元盛世”?

(1)唐玄宗进行改革的措施: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4、长安的繁荣:宫城为皇帝居住,皇城为中央官员办公区。城内分坊和市,坊是官民居住区,市(东、西)是商业区。长安既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是东方文化的中心。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1、唐朝的民族政策:(1)周边的少数民族:吐蕃(藏族)、回纥(维吾尔族)、南诏(彝族和白族)、靺鞨.(2)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采取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地区建立行政管理机构,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天可汗)。

2、科举制度的确立:(1)确立:隋文帝时开始 分科 考试,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发展: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人数;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3)考试主要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意义: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多年。

第5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 71、新罗:新罗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在所有留学生中,新罗留学生的人数最多,新罗受唐朝的影响较大。

2、日本:鉴真 ①日本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把中国的制度、文化艺术等带到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他六次东渡日本,除了传授佛教外,还传播建筑技术、雕塑艺术、医药等知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天竺:唐朝有很多僧人去天竺取经,影响最大的是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4、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是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要早1000年,被誉为“天下之雄胜”。

2、雕版印刷术出现于 隋朝,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后期印制的《金刚经》。

3、孙思邈 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尊称为“药圣”。

第七课

隋唐的文化艺术

1、唐诗

(1)唐朝是我国的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涌现一大批优秀诗人,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的诗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想象瑰丽,被后世称为“诗仙”;杜甫的诗语言凝练、感情细腻真挚,被后人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质朴,优美流畅。

2、书法艺术

①唐代书法最有成就的是颜真卿和和柳公权。②颜真卿的书法被称为“颜体”,柳公权的书法被称为“柳体”;③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柳公权的书法体势劲媚,骨力劲健,被称作“颜筋柳骨”。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 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①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②地方长官由文臣担任。

军事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的政策;“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作乱,与中央对抗。/ 73、契丹的建立: 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4、辽太宗统治时期,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5、宋辽议和:澶渊之盟内容。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6、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以兴庆为都城。

7、宋夏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第9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建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以会宁府为都城,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靖康之变----1127年,徽钦二宗被金军掳走,北宋灭亡。P45

3、南宋的建立: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

4、南宋抗金斗争:宗泽、岳飞(岳家军),郾城大捷、岳飞为秦桧所害。

5、南宋和金的议和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向金纳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宋时,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表现在:

(1)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农耕技术发达)

(2)手工业: ①丝织业,杭州、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②制瓷业,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

景德镇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③造船业,泉州的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3)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城市:开封、杭州; ②海外贸易;广州、杭州、泉州等地③设有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④最早的纸币——北宋 四川地区 交子(纸币的产生和发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①北方多为统治中心,屡屡发生战乱,造成北民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人口,并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更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1、城市的发展:坊市界限的打破,出现夜市,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衣食住行的变化:①服饰由崇尚节俭到趋于奢侈,后来穿胡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②宋代的饮食十分丰富,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肉食北方以羊肉为主,南方以猪肉为主;茶和酒是当时最重要的饮料。③宋代的房子以瓦房为主,合围成院子,农村则以草房为主,宋代是我国室内家具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高脚的桌椅凳以广泛使用。④宋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牲畜、轿子、车子、舟船

3、文化的发展和节日:(1)瓦子(既是综合性文艺演出的场所又是商业中心,/ 7

也叫“瓦市”“瓦肆”)和勾栏(瓦子圈出的地方)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化普及的表现,(2)宋代的节日较多(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等),今天的节日大多数当时已经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12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1、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元的建立:忽必烈、以大都为都城;1276年元灭南宋。

3、忽必烈巩固统一的措施

(1)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政事、军事、监察;地方上,今山东、山西、河北等省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3)在西南和西部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4)重视农业生产,设立大司农司(5)开凿和疏浚大运河,并开通海运航线。

4、民族关系的新发展:民族融合,新民族——回族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1、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代出现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和军事;南宋时,阿拉伯人把指南针传到欧洲。

3、唐代已发明火药,并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南宋出现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抢;元朝出现金属制作的火铳和火炮。

4、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5、元代 郭守敬 《授时历》

第14课

宋朝的文化艺术

1、《资治通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宋词和元曲

(1)宋朝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词的兴盛,是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主要的词人有:北宋的刘永、苏轼,两宋之间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

(2)元曲以杂剧为主,与宋金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3、绘画和书法

①宋徽宗的“廋金体”书法自成一家。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③宋代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号为“北宋四大家”。④赵孟頫则是书法巨匠,其书法被称为“赵体”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1、1368年春,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2、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集权措施:①改革机构和加强军权: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②制定律法,完善司法制度;③完善学校制度,实行科举,八股取士;④兴大狱,杀功臣宿将;⑤抑止豪强,整顿吏治。/ 73、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政局,抗击蒙古人的南侵,经营东北。

4、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削藩;设立内阁;重用宦官,设特务机构。

第16课

明朝经营边疆与中外交流

1、经营蒙古和东北地区

(1)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有效制止了蒙古势力的南侵,保障了边境安全。

(2)设立奴儿干都司,统辖东北地区。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扫平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海波平”),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是一位民族英雄。

3、郑和下西洋(“三保太监下西洋”)

(1)、从1405年到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第17课

清朝的制度与政策

1、清朝入主中原(1)、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迁都北京。(2)、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清初几代皇帝认真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百余年间,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号称“康乾盛世”。

2、清朝前期加强君权措施:顺治设内阁、翰林院;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乾隆废议政王大臣会议。

3、从海禁到闭关(1)、政策:厉行海禁;颁布迁海令;四口通商;一口通商(指定广州十三行负责代理对外贸易); 严格限制外商活动。(2)、清朝闭关政策的影响:虽然带有一定的自卫意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不能真正阻止外国侵略势力,反而严重损害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从而使中国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

第18课

清朝对边疆的经营

1、平定噶尔丹叛乱(蒙古)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北部边疆。

2、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确立中央政府对*、*的册封制度,1652年*五世得到“*喇嘛”的封号,册封成为制度,②雍正年间设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③乾隆年间创“金瓶掣签”制度(一种选举*、*的方式)。

3、统一新疆

乾隆帝平定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与大小和卓(回部:天山南路信奉伊斯兰教/ 7的维吾尔族)叛乱,统一新疆,由伊犁将军管辖全境。

4、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第19课

保卫疆土

奠定疆域

1、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

(1)、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

2、台湾回归祖国

(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2)、1683年,施琅率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3、清朝的疆域:清朝前期经过三代皇帝的经营,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幅员广大,西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北到唐努乌梁海,东到大海及台湾诸岛屿,西南到喜马拉雅山,基本上奠定了今日中国的规模。

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1、明清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代长城和北京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代表作

(1)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被称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2)明清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是设计严谨,宏伟壮丽的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2、明代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译多国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3、明朝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技术。

4、明末 农学家 徐光启 《农政全书》----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 7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5课)一、主要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朝代歌: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第一册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文/泡泡兵】 时间:中秋节晚上 地点:×中队一班宿舍人物:小王(上等兵)、小李(上等兵)、小胡(上等兵) (开场隐隐有雷声。) 小李:小王,你还没睡呢? 小王:你怎么知道我没睡?小李:你一般睡着的时候......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关于中考材料题备考的一些建议:1、2、3、材料不宜过难、过多,问题不宜过难、过深。抓住热点。 材料题不是简单的问答题和填空题,所设问题要依据材料。 材料题的设问要有三个层......

《历史历史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历史历史总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资料 历史 下册 七年级 七年级历史下册资料 历史 下册 七年级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