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荐)_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建设”。
浅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也必然会受到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从而使农业信息化成为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方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必须加快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此,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阐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重点讨论了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广义上是说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有效传播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狭义上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发展比较晚,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发展研讨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我国属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既要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同时也要推进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农业信息化关注的是产业化改造问题,农村信息化关注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改善。
三、我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将大大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随着信息网络的健全与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必将跨越时空的障碍,使身处每个角落的用户都能更及时更便捷地获取先进实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大大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农业信息化将加快市场农业体系的发育。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广大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便捷的国内外市场信息服务,将加快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交换和流通速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流动,提高有限的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农业信息化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市场信息困难和信息的非对称性,导致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过高,市场风险太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加强农
业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有利于龙头企业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以带动广大农民围绕市场抓调整,扩大规模净创效益。
(四)农业信息化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高。粗放型的高消耗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型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所替代。
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引进“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农业信息化有关项目的研究列入863计划,并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我国自1995年农业部提出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以来,用了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与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全国已有260个地(市)、1210个县(市、区)和7000多个乡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分别占其总数的78%,43%和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有些已得到应用。
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广大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还处于极低的水平。目前,农业和农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整体基础较差,农业信息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农业信息网络还不完善,存在着“有路无车”(投入不足,农业信息终端用户较少)、“有车无货”(农业信息资源匮乏)、“有货无销”(农业信息市场发育滞后)的现象。农业信息化还停留在为农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国内外基础数据,为高层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信息参考的阶段。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主体的农民、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等,其信息的获取手段仍然较为落后。
五、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信息产业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产业的意义、目标和发展重点等做出明确规定来实现。通过制定优惠的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将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开发的重点,根据农业自身的特点,予以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
(二)增强农业信息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态势,各级政府应该把农业信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对信息是生产力、农业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和农业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
(三)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还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常常使信息失去其时效性。由于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我国经济发展又存在着地区间不均衡,因此在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适合当地经济水平的信息网络。有了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就能提高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增强获取和发布农业信息的能力。农民增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农业信息系
统,政府应积极组织进行农业信息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市场信息、生产信息、资源环境信息、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指导和服务,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四)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现阶段改变农民增收缓慢的现状,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因此,农业和农民中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必须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信确保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不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即政府要积极支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财政支出力度。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五)加快适应农业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我国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省、市、县、乡、村(户)5级联动式培训机制。多培训些既懂农业知识又掌握科技信息的复合型人才,让这些“农村能人”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
六、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
(一)朱秀珍、陈新添、田笑含、尹传剑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农机化研究2007年8月第8期
(二)张金隆、帅传敏《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9月
(三)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将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利用信息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以信息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及创新论文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我......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探讨课程名称: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农业信息化导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为我国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