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_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陈尚宾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819)
摘 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比较多,而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
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5—0049—0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
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已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首先,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劳动者的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
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方面的制度保障仍存在不少问题。其次,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我国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暴露的问题加大了
执法力度,但从农民工流动就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系统
性和时效性看,涉及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法规仍存在突
出问题。
(二)劳动力自身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主要问题就是其自身素质偏
低,并且无力或不愿更好的接受培训。目前我国农村劳动
力外出就业主要从事建筑业、工业、餐饮业、商业和运输
业,从农业转到这些行业就业,不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很难
适应。一般来说,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
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然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导致我国农民
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并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回流
由于金融危机危害性的显现,首当其冲的我国制造业
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冲击,尤其以沿海劳动密集型、外向型
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然而这一行业正是农村劳
动力进城就业的集中区域。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
益下滑。导致企业为了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去也不得
不裁员,因此,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失业,他们不得不回 到原来的家园,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由此带来 的问题就相继产生,比如劳动力的生活保障问题,农村的 治安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经济的 负担。
三、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增进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实现劳动就业面前人人平等。统筹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 城乡并重,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劳 动者就业的差距,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就业面前人人 平等的一种社会劳动就业制度。它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及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农民拥有与城镇居 民完全同等的合法权益和应履行的义务,真正成为新一代 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 力
从农村内部出发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加大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调整及农村内部就业能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内部消化的状态。
加强农村产业化建设,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内部就业能 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产 业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 产品附加值,其实质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 延伸到第二、三产业领域,通过某个农产品,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 息服务
发展农村就业第三方机构,强化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好服务的同时,也使其就业更加规范 有效,并逐渐形成一条链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应 当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网上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 动力的培训、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搞好农村劳动 力市场的宏观预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提高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应发 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宣传引导。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法律意识的培养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对其增强其竞 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城市工业还是乡镇工业,他们对劳动力的素质也越发注重,并且由于技术进步由于 会导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重替代,其对转移的制约作
用日益增大。
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要加强对
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时提供帮助。让他们逐步成为懂法、用法、护法的新时代民工,通过提 高农民法律和市场经济素质,逐渐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参考文献:
[1] 丁熙鸿,田海英.当代经济: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及对策[J].2007(2):1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访贵州省瓮安县华严村 李莉1摘要: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科技逐步普及后,农业人口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显得过于富足。转移劳动力是解......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1.就地转移模式。该模式主要采取扶持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小城镇,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格局。......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能否对其实现成功转移是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认为在大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