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文综试卷(历史部分)_漳州高三质检文
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文综试卷(历史部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漳州高三质检文”。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daodoc.com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1.(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3题)经济发达,夜市繁荣,被誉为“淮左名都”的唐朝大都市是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东京
2.(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4题)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B.真实情景 C.情趣意境 D.人物形象
3.(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5题)漳州市漳浦县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石碑额首正中竖刻“皇帝敕谕”四字楷书,正文区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注:弘治1488--1506)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海禁”政策的实施 D.西欧殖民的侵扰
4.(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6题)马克思在1858-1859年期间指出,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国
A.民众购买力普遍低下 B.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 D.重农抑商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5.(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7题)图5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徽章,图案设计有着相同的核心要素——工农联盟。最能广泛保障此核心要素的政治制度是
A.人大制度 B.政协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6.(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8题)在1978年7月的国务院工作会上,国务院财贸小组的姚依林在发言中引用了列宁讲的“在狼群中要学会狼叫”。这反映出当时姚依林主张
A.开启对外开放的大门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9题)若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来考察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产生条件,与“人和”相对应的是
A.人文精神氛围浓厚 B.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C.民主政治高度繁荣 D.多元文化汇聚交融
8.(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0题)1905年,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出版。该书所论述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9.(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1题)“城市面貌,唉,比人心变得更快。” 1842年,诗人波德莱尔回到巴黎后发出如此感叹。诗人感叹的是
A.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 B.民主共和确立的艰难历程 C.工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化 D.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
10.(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2题)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此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三权分立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人民主权
11.(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3题)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12.(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24题)图6为我国漫画家华君武的一幅作品。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援助”指的是马歇尔计划 B.表达作者强烈的反美情绪 C.“援助”具有控制西欧的企图 D.“援助”是美国推行冷战的政治表现
二、非选择题
13.(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38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37分)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儒学教育本身的威信,在被近代受到西方教育的本阶层的成员破坏之前,在民众中一直坚如磐石”。„„这个庞大的想象共同体在清末民初遭遇了严重的解体危机:外有列强环伺蚕食,内有“割据诸侯”占地为王,而汹涌而来的西潮对一直维系着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完整的儒教“名分大义”形成巨大冲击。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投资少(不用举外债,主权在我)且建成快的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四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秦汉时期怎样维系“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6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全国有效管理减弱的原因。(9分)
(3)材料三如何肯定近代通讯技术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的历史进步性。(10分)
(4)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四加以说明。(12分)
14.(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没有自己原创的文化,„„日本从中国输入文字、儒家与华化的佛教,也学习了中国的律令制度。虽然日本是学习的好学生,但对于学来的文明并没有血肉相连的归属感。过去学唐风,今天学西方文明,反正都是外来事物,犹如脱换衣服,没有剔骨换心的痛苦。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二都论及日本明治维新,试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6分)(2)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少弃多采主义”的?(9分)
15.(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41题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
材料二 自从清帝退位以后,“我(指梁启超)敢说,已经挂上的民国招牌,从今以后千千万万年再也不会卸下,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陈鹏鸣《康有为与梁启超之间的恩恩怨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主张变法的依据。(6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观点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
16.(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41题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这是1923年孙中山概述他一生学行的话„„
材料二 过去许多论著以辛亥革命只赶跑了一个皇帝,留下了块“民国”的空招牌,这是就革命的不彻底和被军阀篡夺了政权而言。事实上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把自秦始皇两千多年以来的“帝国”变为“民国”,就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也触动了封建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大跃进。
——均摘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一生学行”的特点,并结合三民主义学说加以说明。(9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孙中山如何使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出现“一个大跃进”?(6分)
2010年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文综试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C
5.A
6.C
7.B
8.B
9.C
10.D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1)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学说,儒学成为维系国家的正统文化。(6分)(2)伴随着近代化的进程,交通的落后性进一步显现;列强入侵和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国近代中央政府的权威;西方思想的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9分)(3)迅速连接全国各地;构成社会运动的技术基础。(4分)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推动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意识)的发展。(6分)(4))该问按两个层次赋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反面加以说明,最高得分不得超过8分。
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2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6分,答出3点即可)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2分)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6分,答出3点即可)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最高得分不得超过12分。
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2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着国家认同。(6分,答出3点即可)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4分,答出2点即可)14.(1)同:都强调维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异:材料一认为日本学西方没有传统的阻力;材料二认为日本在学习西方时,必须尽量保存日本传统文化。(6分)(2)日本在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在传统政治体制方面体现“少弃”原则。在经济上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行殖产兴业;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体现“多采”原则。(9分)15.(1)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是不断变革的;儒家经典的变革观;民族危机加深。(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变化:由君主立宪发展到民主共和。(3分)原因:维新变法失败;清帝退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梁启超与时俱进,不断修正自己观点。(6分)16.(1)吸取中外思想精粹,进行创新。(3分)吸取中国传统平均思想,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吸取西方启蒙学说,提出民权学说;结合中西历史发展特点,提出节制资本。(6分)(2)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促进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6分)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适用省:河南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陕西 海南 山西 新疆 云南 内蒙古 河北)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答案及全解全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回答12、13题 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
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我省文综试卷的自主命题与往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稳中有......
2014届高三10月文综训练历史试卷2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