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研究_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初探
普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初探”。
《普通高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普通中学高中段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如针对学生的行为矫正效果而在我校高一年级所有任课教师中开展的拉特(Rutter)《学生行为跟踪调查问卷Ⅱ教师问卷》的调查中(部分项目统计结果如下)我们发现有近80﹪的意见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表一)
项目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与别的学生打架 易激动或勃然大怒 神经质或过分特殊 不听管教
从来没有 0(人)2(人)1(人)18(人)0(人)
有时出现 1(人)3(人)13(人)3(人)2(人)
经常出现 20(人)15(人)8(人)1(人)9(人)
较之以前更加严重 1(人)2(人)0(人)0(人)11(人)
除以上问题外,伴随近年来逐步扩大的高中段教育规模,普通高中有行为问题的学生群体的相对人数比例似乎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之高中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课程体系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要求促使广大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本学科内的有关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教育及矫正的难度。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我们逐步认识到:①就问题解决的效果而言,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入学比例提升后高中段教育能否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问题;②就问题解决的方式而言,单纯依靠传统的外部干预这一教育模式显然已经难达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因此,我们提出“自我管理”这一概念,试图改变原有的德育模式,减小因教师(外部)的干预和控制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快甚至是对抗,加大学生自主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内部)的“自我管理”达到改变或重塑自己原有的行为习惯或生活风格这一目标。
二、理论依据
“自我管理”概念的提出既有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还有其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后者是指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开始真正认识并充分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和人的意义、潜能价值。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将个体视作环境的产物,以为分体所有的行为者是在环境刺激与强化物的影响下形成的,要改变个体行为只需改变环境刺激或强化物就可以了。据以提出的一些干预方法,大多是让个体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改变,通过向个体显示新的刺激和给予个体各种不同的强化物等,来达到干预的目的。不能否认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毋庸讳言,这些技术多少忽略了个体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略了个体的意愿、动机、兴趣、情绪等,这使得它们在具体的实施的适用范围和应有的效果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当代心理学,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开始认识到从信息的输入、选择、编码、贮存直至提取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并且受个体的动机、意愿、情绪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身心潜能和人生价值。所以,任何环境的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心理的中介方能对个体产生作用。那么,要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仅仅凭借外部的干预往往难以实现。相反,更需要个体自我的参与和管理,更要求个体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我们的“自我管理”的构想,也正是在当代心理学理论观念的沃土上发展起来的。
三、研究内容
为达到前面提出的变教师直接干预为学生“自我管理”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管理”的意识?确立以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②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要素问题。应当包括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目标行为的分析和选择。自我调节又包括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个要素。
③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在活动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
④教师干预行为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问题。
四、研究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全体高一年级学生,从层次上来划分包括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其中年级“自我管理”小组由各班选一名行为习惯较好学生组成,主要负责年级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目标行为。班级“自我管理”小组由各班挑选4~5名学生组成,负责班级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班级目标行为。最后在班级中按实际情况合理组合,组成班级下属的“自我管理”小组,负责班级内小组层面行为规范的双向反馈,确立小组目标行为。各级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具体见图)
(图一)
五、研究方法及成果形式
1.定期通过反馈上来的意见,调整各层面“自我管理”小组的目标行为,采用行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自我管理”活动效果形成一定的规律认识,最后汇总成论文的形式。
2.在课题实施中,①关于目标行为的选择,应当遵循简单明了又易于为学生认识和把握的原则,即首先应考虑选择那些对学生来说较容易由自己控制的行为,接着方可逐渐过渡到考虑须由学生发挥更强意志力方能控制的有关行为。其次,应尽可能考虑选择与不良行为(或失调行为)有关的初始事件或活动作为当前的目标行为实施重点。如据住校生反映有些寝室中存在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则目标行为应该定在自我卫生习惯的养成上。②关于教师的行为,应当遵循以学生管理为主要行为,教师主导为辅助行为,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六、研究的程序
阶段1:开学初筹划建立各层“自我管理”小组,此阶段旨在建立起学生个体所处环境中的行为反馈体系,为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顺利进行创设必要的条件。
阶段2:开学后前几周召开年级“自我管理”誓师大会,初步确立学生头脑中“自我管理”的意识,并制定具体行为计划以此作为各层面“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始。在此阶段中,课题操作者应鼓励并听取各层面小组的反馈意见,适时的加强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目标行为的选择。
阶段3:第一学期期中阶段,召开各层面小组的行为分析会。教师可以通过旁听、参与讨论等方式,对前期实施效果作及时了解。行为分析的基本目的:①使每一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情感与其外部小组及内部意识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只要自己采取行动,就可以对上述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实质上是让学生明了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怎样发生的,以及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②界定下一阶段的目标行为。(提示学生下一个“自我管理”机会的到来。)
阶段4:继续实施计划和维持动机。此阶段中,可能会有部分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因自身意志力及以往的习惯作用而中途放弃,教师应当借助“自我管理”小组的力量,使其认识到坚持下去,就可达到新旧行为的转变,从而坚定“自我管理”的信心。
阶段5:监察和评价进展。初步设想利用期末思想品德考证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监察和评价方式,对前阶段的实施效果作出反馈,树立榜样(特别是行为习惯有明显改观学生),此过程中主要由各级“自我管理”小组实施评价,教师起微调及做好个别学生思想鼓励工作。
阶段6:开始新一轮的“自我管理”。
本课题实施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七、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顾问:冯晴、沈小平
课题组负责人:董帆,主要负责课题支撑理论研究及课题实施进展的宏观把握和阶段性成果的汇总、小结。课题组成员:郭华初、姜常红、张志英、王英文、韩仁义、屠大伟,主要负责课题具体操作。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普通高中学生优秀自我评价,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普通高中学生优秀自我评价(共19篇)由网友“岁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普通高中学生优秀自我评价,欢迎参阅。篇1: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
普通高中学生自我陈述报告(共16篇)由网友“加应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普通高中学生自我陈述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篇1:普通高中学生自我陈述报告......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