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文_公共选修课论文
选修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公共选修课论文”。
论郭熙《林泉高致》的绘画思想
正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有杰作留世,同时,关于山水画方面的相关绘画理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北宋中期出现的《林泉高致集》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北宋中期出现的《林泉高致集》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所阐述的理论代表了当时的理论高度,并对后世影响巨大 郭思曾回忆父亲郭熙乘兴作画的情景说:“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镒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郭熙在作画时,必须明窗净几,焚香左右,营造出一个幽静的氛围,然后万事俱忘,神闲意定,达到神融笔畅的创造境地。郭熙在《画意》中日:“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巾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画家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心胸坦荡,精神愉悦,意象勃勃,遂有画意,“不觉见之于笔下”。画论《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画论家郭熙所作。北宋中晚期是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此时的山水画继承了晋隋唐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统治者由于自身对山水画的热爱和喜好,在全国范围内广设画院,招揽人才,奖励画家名作,再加上李成等山水格物穷理《林泉高致》集,为宋郭熙所撰,其子郭思整理成集,现存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父子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功能到构思、构图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精辟的阐述。归结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本意,创作
郭熙认为:“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在远望中掌握山川之气势,在悬览巾洞见山水之真容,既是一种观照山水意象的方式和构图法,也是一种画家胸襟和心灵的姿态,同时也是郭熙本人深受儒学影响的体现,儒家强调“上下与天地同流”,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理学家更是普遍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培植高昂博大的圣人气象。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郭熙理想巾认同的画家不是心胸狭窄之辈,“无凭陵愁挫之态”,而是具有宽宏气象的儒家画者二具有君子轩然气象的画家,观照山水的方式不会拘于一隅,也应当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所以说,郭熙的山水时空论体现了儒学本色和儒家人格精神,正如《画诀》中所说的那样“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据案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郭熙认为,笔墨造型要合于天地的精神、造化的气韵,这样取法自然、体现山川气脉的作品才能“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
郭熙关于山水空间和势态的论述,体现出画家要在主体心灵中铸造山水的审美意象的意蕴、他说:“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巾,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杏杳漠漠,莫非吾画”历历罗列于胸巾的不是山水本身,而是经过情意化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意象生成之前画家面对的是山水对象本身,画家妙悟之后是意象玲珑,意象产生以后是艺术的传达阶段的到来,即“日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杏杳漠漠,莫非吾画”的过程,最终是妙夺造化的完成和审美呈现所谓“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画水,齐者、泪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态富赡也”。由此可见,审美意象是对山水本身的再造,而艺术品的完整呈现,又是对心中意象的再造,这是要经历两次飞跃的审美创造。
北宋山水画的发展,远承魏晋南北朝近接隋唐五代。由于魏晋风骨的渗化和唐宋气魄的浸染,使其进入高度成熟的时代。再加上北宋统治者对山水画的重视,并设画院广揽人才;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画的推崇;以及宋初“鼎峙百代,标程千古”的三家山水的影响,使山水画美学思潮迅速涌起。《林泉高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成为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专著。它是画家兼画论家郭熙一生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的理论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郭熙在《林泉高致》这部著作中提出的许多美学命题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相关的绘画作品及文献记载就《林泉高致》中的“境界”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深层挖掘《林泉高致》境界思想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林泉高致》的境界思想展开探讨: 首先,《林泉高致》的境界美学思想诠释了中国山水画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简单模写,而是“林泉之心”、“象外之意”的体现,更是真、善、美的精神载体。与西方风景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山水画中“善”的融入。“善”是指山水画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修养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可见,中国山水画“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完全迥异于西方风景画“以假乱真”的美学品性。郭熙的《林泉高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美学思想,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境界,以满足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需求,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尽享“林泉之乐”的目的。正因如此,郭熙强调山水画既要物象真实,又要境界深远。其次,《林泉高致》的境界与诗文及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熙认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相融。画家在山水画中思想情感的抒发逐渐取代了山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另外,郭熙境界思想中的“可游”、“可居”、“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思想,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虽然儒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较深,但是厌烦了世俗生活的士大夫们仍然渴望“林泉之乐”,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特别是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既是宇宙观,又是人生观,在中国山水画审美观念中蕴含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落实到山水画上便成了“心物合一”、“心物相悦”。因而,郭熙非常重视山水画境界美的营造,并把它作为品评山水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另外,本文还阐述了郭熙绘画风格特征形成的基础,以探求其境界美学思想的渊源。进而论述了郭熙山水画及其境界思想对宋元山水画的影响,从而确立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林泉高致》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系别:城市建设系班级:11园林姓名:彭曼学号:1141003015 摘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
当代影视作品中CGI技术的应用 论文 2007-10-30 04:34:59 阅读1086 评论10字号:大中小 订阅当代影视作品中CGI技术的应用——观影片《恐龙》有感机械工程学院 *****班 ******......
一个成功者需要有哪些品质---四大名著之公关艺术之漫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统称为 “四大名著”,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每部作品都塑造......
2010~2011 第二学期《国际关系》论文由北非及中东的政治动荡所看到的——市场新格局系部:班级:学号:姓名:日期:七系2011-12-5市场新格局一. 对其局势的分析和其根本原因中东地区......
《故事新编》研究课程考试我读《故事新编》——油滑的写作风格《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