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考量_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思考
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考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思考”。
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考量
李媛
2012-12-23 21:57:53 来源:《山西档案》(太原)2008年4期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the Privacy Protec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作者简介】李媛,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南昌 330031)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digital archives/right to privacy/protect
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的个人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日益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环境使传统环境下不太明显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隐私权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将影响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数字档案馆中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
一、隐私权与档案
(一)隐私权及其内容
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隐私权的认识已经由过去的消极抵御性权利转变为一种积极的、主动性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我国学者通过对各种法律规定的归纳认为,能动的隐私权应该至少包括下面几个部分:“一是控制权,指当事人对有关本人的资料享有最终的决定权,他人收集、使用这些资料必须经本人同意,否则就构成侵权;二是获取权,指当事人获取他人拥有的有关本人资料的权利;三是知悉权,指当事人有被告知其个人资料被收集处理与资料利用者身份有关的信息的权利;四是修改权,指当事人有要求资料控制者对其个人资料中不准确、不恰当、不适时或不完整的部分进行更正的权利;五是抗辩权,指当事人有以个人隐私被侵犯提起诉讼的权利;六是安全权,指当事人可以要求资料控制者保护其个人资料不被泄露、篡改、任意传播的权利;七是利用限制权,指资料控制者在收集利用个人资料的同时,要为当事人提供相关的服务”。
(二)档案与隐私权
由于档案是承载隐私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无可避免地成为隐私权问题的利益攸关者。与档案有关的隐私包括档案机构所保管的档案中有关个人情报资讯并与特定个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以及私人信息。因隐私涉及的范围广泛,故与公民隐私权有关的档案种类也很多,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在公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二是档案部门通过征集、购买、接收或档案所有者以寄存、捐赠等方式保存在档案部门的私人档案,它们有的所有权仍归个人,而有的所有权已为国家所取得。
二、我国《档案法》中的有关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正规的隐私权法,而各种实体法也未对隐私权进行直接的规定。但是,《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商业银行法》、《执业医师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档案法》等法律法规都间接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给予了确认。
我国《档案法》中涉及隐私权的有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
《档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其中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应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一条款主要规定了档案利用方面的隐私权问题。
《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档案所有者有权公布,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这条说明档案公布时的隐私权问题。
对档案部门来说,最好能制定有关专门针对档案数据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如果法律不设定行为边界,虽造成事实上的损害,也无法进行司法救济。
三、数字档案馆涉及的隐私权问题
(一)档案数字化中的隐私权问题
档案收集、保管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在信息高度开放与共享的今天,档案信息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共享需求。然而,档案中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很容易通过数字化的渠道泄露,侵犯当事人隐私。因此,档案馆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是否应该数字化成为争论的焦点。
上海档案信息网首页曾就此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为“婚姻档案上网是否有碍隐私权”。2006年2月,民政部发布公告称即将全国各省的结婚、离婚等婚姻信息统一登记归档,并将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查询,以有效避免异地重复登记、重婚等现象。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在社会上引来广泛争议[1]。
笔者认为,个人婚姻状况能不能上网的争议焦点在于,该行为有没有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众所周知,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取消了结婚、离婚需要单位出具证明的历史,甚至无身份证、户口簿也可登记结婚。表明了婚姻行为属于个人独立处理的民事行为,具有排他性,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以人为本的体现。这就带来了婚姻状况是否属于保密范围,也就是是否是个人隐私的问题。
民政部最终坚持了将婚姻档案上网,但随后民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施行了《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并在答记者问中向公众说明“当事人婚姻状况信息的联网查询是指婚姻登记机关的内部工作系统,只供婚姻登记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工作需要进行查询,其他人员是无法随意查询的,所以不会影响当事人的隐私权[2]”。从而有效避免了隐私权问题。
从隐私权保护角度考虑,数字档案馆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时,事先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并随后对当事人的隐私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因此档案界可制定一个全行业统一的相关声明,各数字档案馆可在制作资源库前在各自的网站上发表声明,声明要对什么样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数字化的目的、当事人有何权利、网站有何权利与义务等等。这有利于规范各个数字档案馆网站的行为,为隐私档案提供更有力的保护。
(二)网络服务中的隐私权问题
网络时代,档案馆通过网络收集个人资料变得快捷化、自动化,同时也从某些方面造就了档案馆对用户隐私的侵权行为。数字档案馆为了记录与分析档案网站服务利用情况,服务器中的“日志程序”会自动记录用户的IP地址、访问时间、访问内容及访问结果,而且可以利用网络跟踪技术自动地掌握用户的网上行为[3]。另外,数字档案馆要求用户在接受服务之前提供若干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数字档案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收集个人信息并非出于恶意,但必须限于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无论是否经过用户本人或个人资料合法提供者的同意,也无论对当事人有否伤害的可能性,这一要求都是严格的。其次,档案网站收集个人资料应遵循“告知原则”,这一原则是由美国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小组的个人隐私工作组在题为《个人隐私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与使用个人信息原则》的报告中提出,该报告指出“信息收集者应通知当事人他们正在收集何种信息并将要用于何种目的”。如果在用户毫不知情或无奈的情况下收集其个人信息,对不提供个人信息者拒绝提供服务,就会侵犯用户对其个人隐私信息的控制权与知悉权。
(三)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了档案文件的可获取性,提供了更多机会来收集记载人类活动的更详尽的文献资料,但同时也牺牲了档案的部分可靠性和完整性。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量存储、快速传输、多方利用个人数据变得非常容易,也难以控制,极易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由于技术的不完善,网络黑客等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既可以发生在档案馆与用户通过网络传送个人资料或不同的档案网站之间共享个人资料中的某个环节,也可以发生在档案网站存贮个人资料的过程中。如黑客通过病毒程序对包含个人资料的电子邮件进行跟踪拦截,获取机密信息;或者通过非法侵入档案网站的用户数据库,观看、篡改、传播个人资料,将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带来极大威胁[4]。当事人一旦隐私权受到侵犯遭受利益损失就可能根据《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通过司法程序追究档案馆的侵权责任,使档案馆陷于诉讼纠纷。
四、加强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策略
(一)提高档案人员对用户隐私权的维权意识
首先应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的重要程度划分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敏感的个人信息,确保只有经过批准的有关人员才能收集、查阅、传播这些个人信息。此外,还应对有关人员进行隐私权保护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保护隐私权的相关技能及数字档案馆为个人信息的安全采取具体的各种技术保护措施。
(二)合理划分隐私档案的开放期限
为了在档案开放利用中使公民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从开放档案的期限、范围与鉴定、开放方式等具体措施入手,谨慎对待隐私档案的开放。一是通过规定档案开放的期限来保护隐私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档案的开放期限,但对于含有隐私的档案,许多国家都延长了开放期,以确保公民隐私权不被侵犯。如《俄罗斯联邦档案全宗和档案馆法》中规定档案30年的开放期限,而含有个人隐私的文件75年后开放。法国1979年1月3日颁布的档案法规定“利用公务文件自由权法律中规定的不能自由利用文件的封闭期一般为30年,凡涉及个人情况如私人生活、家庭生活、公共事业部门调查来的有关私人情况和行为等文件为100年,处理与私生活有关的诉讼文件为60年”。我国《档案法》在确定30年开放期限基础上,仅对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进行期限控制,对涉及个人隐私档案的开放时间并无明确规定,只在《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条中笼统指出“上述所有档案,如按国家有关规定需要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档案馆应继续延期开放”。通过借鉴国外隐私档案的开放期限的规定,我国应在《档案法》中明确规定含有个人隐私档案的开放期限。
(三)加强档案行业自律管理
档案界应制定全行业的隐私权保护政策,数字档案馆也应制定本馆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并在数字档案馆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发表声明。内容应包括:告知网站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对个人信息提供保密和安全措施的承诺;告知当事人的请求阅览权、删除权、诉讼权等免责条款。
(四)加强对个人资料的技术保护
采用Cookies软件管理工具、个人隐私偏好平台(P3P)、加密软件、自动删除个人资料软件等由用户自己保护个人资料的技术。档案馆为了禁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截取或查阅个人资料,可以通过设置本网站运行的服务器,自动使电子邮件传输到一个预先指定的服务器目录机密邮箱,只供获得授权的人查阅[5]。
综上所述,网络隐私权保护是我国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档案隐私权的定义、内容;档案隐私权的保护范围;档案法与隐私权;数字档案馆与网络隐私权;档案馆隐私权保护技术研究;对档案人员和用户进行隐私权保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研究;档案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婚姻档案上网有碍隐私权吗?http://,2008.2.22.[2]民政部副部长称上网查询婚姻状况说法不准确.[2008-2-22].http://.[3]潘连根.关于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思考[J].档案时空,2006(6).[4]肖文建,刘杰.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7(5).[5]李群,刘维荣.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中的隐私权保护在欧美[J].机电兵船档案,2004(2).
摘要奥运赛事空前激烈,人们对参赛运动员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街头巷尾、媒体网络,都在津津乐道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从身高、体重、到婚姻、恋爱,无所不谈。这种自由而宽松的报......
关于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2006-11-9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进入论坛当二十世纪的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向人们描述着数字时代......
档案馆“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1 对档案馆工作性质的认识 1.1 部门职能 高等学校档案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衡量高教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记载过去,......
患者隐私权的法律思考-------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意义一、隐私权概述根据我国民法教材定义,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
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舆论监督权与隐私权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受到保护。而日常生活中过了“度”的舆论监督总会侵犯隐私权,所以舆论监督与隐私权保护有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