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本学期,我教学《穷人》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穷人》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桑娜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 1
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桑娜夫妇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乐于助人,桑娜夫妇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有些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桑娜夫妇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彰显人性善良美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时,学生对穷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不合理的制度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穷人们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穷人们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穷人们的同情,对沙俄社会的憎恨,对桑娜夫妇善良品质和助人的精神的赞叹,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抓关键词,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盾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哪几个穷人?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等夫——看夫——夫回”的叙述顺序。继而,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桑娜是怎样等待自己出海打鱼的丈夫的?在她点亮马灯出门看望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归来时,她又想起了谁?结果发生了怎样的事?她又是怎样处理那意外发生的事情的?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这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分析课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穷人》一文,课文很长,就得找个文眼。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词。学生找到“忐忑不安”一词,其实,这个词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接着,学生自由读“忐忑不安”这个词,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忐忑不安?”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忐忑不安”一词的内涵,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感情朗读,走进桑娜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桑娜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细腻,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时,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桑娜独特的善良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克服压力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性光辉。
2、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桑娜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桑娜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桑娜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桑娜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
3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小学生之友》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别人帮助,人应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桑娜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桑娜,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
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黄山学院广德函授站 郑培雷【内容提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摘要】在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之中,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尤为枯燥,很多在语言方面的技巧以及文学的人文性质并没有得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