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读书摘要_星云大师讲心经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读书摘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星云大师讲心经”。
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一、什么是般若
世尊第一次讲经,所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是“经中之经,法中之法”。世尊花了21天时间,讲了《华严经》中的80卷。
接着花了12年讲《阿含经》,《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经典。
再接着讲《大乘经》,也就是《方等经》,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等,一共讲了8年。然后,他花了22年时间讲《般若经》,由此可见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哲学,般若就是自己。般若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不死的真我,是我们永恒的生命,很难理解,因为般若是甚深微妙的。
为便于理解,我们把般若分成阶段性,由浅入深,如我们就学,从小学,到深一点的中学,然后大学、研究所。
小学般若,是我们众生能体会到的,这不叫般若,应该称“正见”。
中学般若,是二乘声闻缘觉所认识到般若,叫“缘起”,就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
大学般若,就是空性,是菩萨的般若。
真正的般若要到三世诸佛,就是要成了佛以后,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么。
佛教把般若比喻光明 – 般若光。
二、修一颗般若心
我们信佛以后,如何才能改善生活,让我们快乐一些,好过一点?星云大师告诉我们几个与人相处的方法,与人相处要有的几个观点:
a.b.c.d.你大我小 你乐我苦 你有我无 你对我错
般若就好像一个人的气质,有般若的气质、般若的思想、般若的语言、般若的行动,表现出来,就是般若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人世间的快乐不快乐,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的,有时候是要靠自己制造快乐,靠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观念,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转换成快乐。
有般若的人的心胸比较清净,比较聪明慧巧。他所想到的事情所看到的人间,都是真善美的,都是美好的,他不会制造肮脏的语言不会制造是非不会制造垃圾。想到父母家人朋友都心怀感恩;想到国家社会对我们很好,心怀感恩;想到学校或团体,他们成就我们,供应我们的生活所需,感恩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人家的恩惠,都是人家的好处,还有什么不欢喜的呢?
般若心经,什么是波罗蜜多呢?就是从此到彼的意思。从痛苦到快乐,从束缚到解脱,从烦恼到欢喜,从此岸到彼岸。在印度梵文里,波罗蜜多是完成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般若完成我们的人生。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们生命的本体,心就是般若,般若心。心生一切法。
般若心经的心要有三个:第一是菩提心 – 向上向前向善勇猛的心;所谓菩提心,就是很勇猛很坚毅有担当有力量。第二是大悲心 – 大慈大悲。人所以为人,对别人要有仁义要有忠诚要有慈悲。慈悲心是般若心经的重心。第三最重要的是般若心,般若心是智,慈悲心是仁,菩提心是勇。智、仁、勇,这也是佛法的中心。
我们常常住在心的牢狱里面,心的执着、功名利禄、世间爱情等等,把我们的心扣得好紧。如果想从心的牢狱里面释放解脱,非要般若不可。
我们学习《般若心经》也是一种自我的修炼。
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每天都在天堂地狱里面来来去去,把心中的地狱去除,让它完全成为心里的天堂净土,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重要的任务。
三、超脱之道
般若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典的中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观察。自在:自己在不在,是否被什么所困。
省察我们一生所过的岁月,有时也有一些欢乐,但多数时候好像都不自在。贫穷没钱不自在;困难不顺利不自在;生气不喜欢不自在;生病不舒服不自在。看人不喜欢,不自在;看事不顺心,不自在;看自己老了病了,不自在。所以要讲自在,是要有般若的,有般若心就能拥有自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要有般若的功行,功行很深,修行道一种相当程度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蕴:积聚的意思。五种东西的积聚:色受想行识。
照见五蕴皆空。空不是没有,空是无我。空,是五蕴和合,不是独立单一的。没有单独存在没有独存性,没有实有性,没有永远永远都是如此的,这就是空。世间无常,沧海桑田。当空了虚假虚妄,空了假相以后,达成一个真实的我,那就是般若。
度一切苦厄。苦是什么?苦是人间谍实相,是本来的东西。如果不知道苦,何为快乐?所以说吃得苦中苦,才能得到人上人的快乐。那么,苦从哪里来?人有身体,就有了欲望,就有好坏之分,就有喜怒哀乐。所以,有身体最苦,有五蕴最苦,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我们把心转识成智,识就是分别,如果成为智,成为般若,无分别智、无我,就可以灭苦。
所以观自在菩萨,他能照见五蕴皆空,以般若无我的精神,超脱一切苦难。万般的痛苦皆因有我,有般若无我的生活,就是不苦。
我们自己要用般若给自己一点力量、充实自己,才不会觉得苦。我们有了力量以后,就是吃苦、受苦也不觉得苦。
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般若心经里面这样说,真理是空,这般若它不异色,和我们每一个人没有不同,它就是我们自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真理,真理就是我们自己,不但色如此,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就是精神,精神就是物质。二而不二,实在说是一个。
空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有,一是无。有无皆是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万有的根源,万法的根本。我常常用阿弥陀佛来解释空,空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我们同情:“哎呀,阿弥陀佛”;我们欢喜:“哦,阿弥陀佛”;我们着急:“阿弥陀佛”;我们致谢:“阿弥陀佛”。什么都可以说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是什么?佛经里面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它可以说是无量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空间无限;无量寿,是时间无限。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不就是宇宙的真理吗?所以阿弥陀佛就是真理,就跟这个空一样,空就是真理,就像阿弥陀佛。
空包含了有和无。如父母生养孩子。父亲严厉母亲慈爱。母亲的慈悲好像甘露一样,甘露遍洒;父亲的严格好像太阳一样比较炎热,万物五谷才可以成熟。所以有父亲的严格,母亲的慈悲,他们的儿女在严慈之中会成长得标准一些。好像春夏秋冬,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让万物生长;秋天的寒霜,冬天的大雪,让万物成熟。
所以有也好无也好,去接受宇宙万有空无的真理,就能够自在。
有,未必是完全幸福快乐的;无,未必是绝对不好的。
我们还应该知道,空不是虚幻的,空是建设有的。宇宙万有虚空的本体,空里面可以涌现出万象,如地球上的海洋、高山、人类、树木、花草,这些体相只是有无的关系。
空没有具体的样子,空没有形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虚妄的相它也是无所不相的。对于般若智慧、对于有和无,不要过于对立,不要过于计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精神和物质要能相即不相离。色,表示很多,万有;空好像虚空,只有一个。空和色,色是虽多,也不算多,空虽一个,一个也不算少。
微尘不是小,宇宙不是大。“华严经”里的华严思想非常博大精深,它看这个宇宙万有真的未必是真,假的未必是假。有的未必是有,无的也未必是无。污秽的不见得污秽,清净的也未必是清净。由于每一个人的业识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适应的条件也不一样。拿唯识“一水四见”的例子来说。池塘里的水,人类看是水,天上的人看是琉璃,鱼虾看是宫殿,恶鬼看是脓血。同样的水,由于我们的业感不一样,对它的看法也就不同。
我们都是从比较去看这个世界。但是长短方圆,千变万化的形态在真理里面,都没有这许多的差别。即使有差别,你如果懂得般若,它会归于平等。纵有那许多所谓的千差万别,般若真义都能统一起来。
那么,空怎么去认识,空究竟在哪里?
《般若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意思是一切万有,它的本来样子就是空相。
万法皆空,那么空是什么样子?空不能用形相来解释。真理的本来面目,不可以用有无、用大小、用美丑,用什么来比较、来了解它。
所谓不生不灭,表示一个东西的极致,不是说有了我才看到有,没看到就没有,不是这样的。在质的上面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在诸法空相上,它不容分裂,是一大总体法门。
如我们人类,有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的分别,到了最后都是一样。既然都是一样,那我们还要做好人吗?好人有好人的去处,坏人有坏人的去处,那又是不一样的。
《般若心经》讲诸法空相,就是认识空本来的内容,空相是无所不相。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懂得《般若心经》,四面八方,普天之下,到处可以安心自在。
不过讲空,我们不能执着这个空,执着了空就是不空。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以起空见如芥子许。
如果不懂般若,你还有菩萨、有因果、有天堂、地狱、人间,人我是非,有,还可以救,就怕你无。什么都没有,没有因果没有菩萨,什么东西都没有,这种断灭的空,叫断见,是很可怕的。我们研究《般若心经》,希望把有和无调和起来,把你和我和谐起来,把宇宙的万法都能一个一个大总相,、大和谐,就是所谓的同体共生。只有用般若的体会,去发扬、促进世界的和平,我们才有希望。
五、开般若的慧眼
眼耳鼻舌身,都是凭感觉、感受的东西,会变化,不实在。
如果有般若,我们就不会凭眼耳鼻舌身去分别,而用一种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就是般若,无智亦无得的无分别,它好像镜子一样,长短方圆,镜子是不分别的,它把你的原形还给你,照给你看。
我们大多处在虚妄的意识,虚妄的六尘的人间,过着虚妄不实在的生活,因为般若没有现前。必须有般若,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才能没有恐怖、没有挂碍。有了般若智慧,人生就有快乐。
什么是究竟涅槃?我们时时刻刻没有得失的心,没有有无的念头,没有挂碍,没有生灭,没有生死的挂碍,那就是涅槃。
并不是大彻大悟以后,才有般若。平常能在观念上修养,慢慢的,比方说能人我一体,物我无间,忧愁烦恼,我有力量排除,这就是般若功用。
佛法有四依止。
第一,依法不依人。因为说法的人很多,众说纷纭,所以依法依智最安全。
第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指“无漏般若”的智能;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
世人对于是非好坏,常常自信地说:“是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其实由于短视,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为六识所蒙骗,实是愚痴短见盲聋之徒。而无漏
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见自己
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能从枝末差别来认识世间,必须“转识成智”,以“无漏般若”,从根本认识宇宙和人生,才不会被世间幻化妄相所迷惑。
第三,依义不依语。依它的意义就好了,语言不重要。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又叫了义经,它是究竟的最圆满的;有的不了义只是方便,为大家说的。
有人说般若如大火炬,可以烧毁一切的烦恼、污秽、忧患、不当。大火炬的光明照耀,能开般若的慧眼,看清宇宙人生的何去何从。
我们的人生应该从般若而生,来自般若还是回归到般若。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去喔去喔,让我们用正觉的般若到彼岸去喔,得到究竟快乐,究竟平安。
祝福大家!
星云大师:人类最大的愚痴,就是以为没有来生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
星云大师:2014致护法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护法、朋友们,大家吉祥!今年佛光山开山四十八年,我也迈入八十八岁耄耋之龄了。回顾我云水弘法的人生,深刻体会到“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星云大师解读《心经》中的九个层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星云大师解读《心经》中的九个层次三世诸佛之母即宙心大日如来。般若波罗密多,此即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是宇宙间威力最大的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
星云大师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