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研究_专题片纪录片研究
纪录片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专题片纪录片研究”。
梦想与现实
——《流浪北京》观后感
姓名:王玲玲
班级:文新081-1
学号:200890502128 梦想是绚烂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往往是我们脑海里对梦想与现实的描述。记得在大二团日活动上,我们进行了一场《梦想与现实》的辩论赛,我坚定的站在了现实的一方。在辩论赛里没有中立一说,自认为能言善辩的我,在辩论赛上一次次站起来大谈现实的重要性与不可回避性。导员多次的鼓掌让我认为,在现实与梦想的取舍中,依附现实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然而,在观看了纪录片《流浪北京》之后,梦想与现实的博弈再次让我重新认识。灰色画面 灰色生活
《流浪北京》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五个年轻人张慈、张大力、高波、张夏平、牟森流浪北京的生活状态。灰色的画面,简单的场景,在五个人的生活力转换。全片没有旁白,采取口述和实际生活场景展现的方式。采取字幕方式划分了“为什么到北京”“住在北京”“梦想”“出国之路”“张夏平的疯狂”五个段落。牟森的话剧团排练美国剧《大神布朗》的情景穿插进几个段落当中,成为了本片的一根线,将松散的谈话叙述串联在一起。口述时平静、压抑的氛围和画面以及排练时的动感形成内在的情绪节奏和张力。口述人物叙述平静、压抑、平缓、真实,话剧人物表演夸张,语气抑扬顿挫,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合理的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影片动静结合,富于韵律,灰色的画面和格调被调节的活泼有韵律。
灰色,不仅仅是片子的格调,更是他们的生活,在这些流浪北京的年轻人眼里,自由职业等同于盲流,在那个时代,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就是盲流,这个词没有穿戴多少褒义更多的是贬义,或者认为这是种不理智的行为,“盲目”!他们之中有自由作家、自由画家、自由戏剧导演和自由摄影家几种身份,无一例外的都是搞艺术的。他们不愿意过平淡的生活,不愿向现实低头来委屈自己心中的艺术与追求,因此他们从事了自己愿意做的工作。两个女人张慈和张夏平是勇敢,同时是脆弱的。当张慈提到北大的食堂是她的食堂,北大的澡堂是她的澡堂时,面对镜头她泣不成声。三个男人,有苦闷的、无奈的,也有诸如高波般无奈中透着乐观的,听着交响乐、唱着摇滚。坚强乐观仍然是男人的天性。梦想与现实脱轨
张夏平喜欢北京,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喜欢北京的迷人。张大力讨厌了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不知道人们都在搞什么。但他们还是留在了北京,无论北京的是否适合艺术的发展,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中国人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物质现实的追求远胜于精神与艺术的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争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他们对于稳定的态度。他们既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同时又不希望稳定,因为会影响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他们对于艺术商业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对待。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的素质修养还没有和这些自由“艺术家”合拍,他们的追求在中国很难实现,是梦想与现实的脱轨。他们四处寻找租住地,有时到朋友家里借住,有时租住平房。他们住处非常简陋,张大力只能在地上做画,然而,拥挤的房间,简陋墙上挂满了作品。他们都希望有个固定的房子,能够过稳定的生活,然后再从事自己追求的艺术。但是,选择了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与现实苟同。到朋友、同学家里蹭吃蹭喝成为了经常的事,为了艺术,食不果腹,为了生计,不计面子。经济是实现理想最大的障碍,这就是现实和梦想连接点。张大力卖画无以谋生,来买画的是外国人,但很少。当时的中国人,没有买画的闲钱和雅兴。然而,也像张夏平一样的,画画是灵魂中一种伟大和圣洁的事情,是与上帝的契合,情愿卖身不卖画。梦想与现实的并轨
留在北京的“盲流”们面对现实,梦想光环黯淡无光,仍在苦苦坚持,似乎这种坚持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片中牟森说,等待着他们这群“盲流”的有三条路:自杀,结婚生子或者坚持。面对着现实的窘迫,五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分歧。通过一段异国婚姻,张慈在五个人中率先结束了自己流浪北京的生涯,与美国“老人”去美国定居。一年后,张大力也娶了一个意大利妻子,离开了北京。面对同伴的选择,牟森说认为艺术家没什么国籍,也没什么民族,尽量去做一个国际性的。我觉得跟外国人结婚,应该跟中国人结婚一样正常。张大力1989年7月与意大利人嘉莉结婚,定居意大利。高波1990年受法国“观察”图片社邀请,去法国访问,后定居巴黎。牟森的戏剧《大神布朗》终于在中央戏剧学院剧场登台了。张夏平在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后的第二天却“疯了”送到了精神病医院,最后也嫁给了个外国人。也许就像他们说的,艺术家本来就是疯狂的,在疯狂中才容易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发疯”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一种可怕的精神病,却在他们眼里成为了生命的一种境界或说状态。
在我看来他们的结局还算美好。开始张夏平不认可张慈嫁给外国人的选择,她认为那是在利用婚姻,出卖艺术,然而,最后张夏平也是做了同样的选择。他们中大部分选择了出国,出国对于他们这些纯粹追求艺术与理想的人也许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国外的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包容性,更适合他们的追求理想。婚姻,无论是他们是利用婚姻,还是和外国人更加有共同语言,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些“艺术”盲流对艺术梦想的追求,超出常人的容忍度。甚至说,在中国人眼里,他们是一群特立独行,固执偏激不被理解的一群人。所以他们更容易与开放的外国人拥有共鸣。也许外国的生活也很清贫,但最起码大环境是利于艺术的生根发芽。高波也利用比赛定居了巴黎,他们都一部分的完成了自己梦想。
吴文光应该和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不然怎么会能用如此不加修饰的方法展示这群人最窘迫真实的一面。个人感觉,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就是记录最真实的生活。不要用太多后期制作的手法,即使是为了增加效果,也有能曲解了被记录人的原本意图和真实表现。当面对摄像机能如此放松真实,定是制作人与被记录可人足够熟悉或者有极强的共鸣。不需要华丽的手法,作品以流畅平实的叙述方式,描述5位“盲流”艺术者的梦想、追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生活现实。通过叙述他们那些生活的辛酸,那些闪光的梦想,那些执着得近乎疯狂却又最终退却的追求,那些面对现实的无奈,透过这些影像的交错叠映,让观众感受到这些“盲流”们的喜怒哀乐。
梦想与现实的取舍,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就像每个人都会有“一寸照片”一样,是一个人的标志。即便是在消极、无为的人生都会有梦想的点缀。
我一向不崇尚为了梦想不“合群”,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义无反顾部级后果的投身梦想。也许这是忠于自己梦想的表现,但是却没有资本去追求梦想,想片中五位主人公一样,单纯追求梦想,无奈被生活所迫,艺术之梦一再的被摧毁,他们向往可以有安定的生活,有房有生活来源,然后来好好的完成自己的梦想。但他们只是畅想,并没有付出行动,仍然不与现实苟同,不外出谋职解决生存问题,在窘迫里维持着梦想。也许他们的梦想可能进展步伐更快或者实现的更完整,但正是他们固执倔强的艺术生活观,使他们的梦想迟到了那么多年,使他们梦想之路走的如此艰辛。
一心朝向物质,向现实低头更是我所唾弃的。生活被物质充斥了,那么只能说,你的生活获得还不够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经济基础时,人们必然会开始追求精神的慰藉和寄托。如同在中国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一个贫困没文化的人在经历了奋斗后成为了富翁,他把贫穷时所缺乏的物质都得到了,享受了,他便开始有了爱好,喜欢收藏,爱好书法,兴建学校,做公益事业。有人会不禁疑问,你不过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怎么会爱上了文艺慈善?只崇尚物质的人是可怕的人,拜金的社会是冷血的社会。
很多事情我崇尚中庸,喜欢中立。但是我明白,成大事者必定是选边站的人,站在中间的容易自保,风险小伤害轻。作出这种选择,可能是对梦想的追逐不够执着,对现实的物质利益不够崇尚。因此我比不上个别成就梦想和现实利益的伟人。在梦想与现实的取舍中,我希望梦想能和现实找到一个契合点。梦想指引现实前进,现实因势而变,为梦想提供资本。在平淡的生活中过一分安逸的生活。
纪录片研究论中国历史类纪录片特色姓名:董泽钧学号:101110102距今已走过百年的中国记录电影发端于1905年,中国纪录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对......
一、世界纪录片:电视平稳发展,电影再创奇迹2014年,世界纪录片发展平稳,产业持续提升,娱乐继续升温。美、英、法保持纪录片出口前三名,电视纪录片依然向前推进,而美国探索集团保持了......
纪录片研究论文......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纪录片研究论文......
“总结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总结需要简洁明了,但也不失详实。以下是一些总结的示范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纪录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