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_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年级语文课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在识字教学应中采取以学生为本,把握识字规律,创新识字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形象记忆法
在识记象形字时,我们画出相对应的简笔画,把抽象的汉字形象化,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字。比如:山、水等。学习会意字时,常通过画图或实物演示等方法使学生轻松识记。如学习“春、夏、秋、冬”时,根据经验,知道孩子们不容易记住这几个字,于是准备帮帮他们。学“春”时,我们问孩子们:“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天气很暖和,很多人(用“三”表示)都出来玩了,是什么季节?”就把“春”分成了“日、三、人”三个部分,通过理解进行识记。学“夏”字时,用多媒体闪现红色的“目”,问“这是什么字?”(目)“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太阳太大了,于是人们用东西(闪现“目”的上面部分)遮住眼睛,想想这是什么季节?”对“秋”字,我们是这样问的:“庄稼成熟了,农民把禾苗扛回家烧火做饭了。(多媒体出现相关图片)这是什么季节?”我们指着“冬”的两点问:“下雪是什么季节?”像这样将字通过形象的分析、组合,既能使孩子很快识记生字,又能掌握字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歌识字法 读儿歌是低年级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他们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质量。如:教学“草”时,我们教孩子们念“早上长青草,草、草、草”;学“坐”时念:“两人土上坐,坐、坐、坐,坐下的坐”等。并由老师的编逐步过渡到引导孩子创编,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 望”字时,我们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4.用比较法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5.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玩”字时,有的孩子用“元”字加“王”就变成了“玩”,有的孩子用“王”加“二”再加“儿”;学习“挂”,有的说把“蛙”的“虫”变为“扌”,有上说“扌”加两个“土”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6.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就是好方法,只要是好方法就能提高识字效率。让我们不断探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识字方法,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南部县柳驿小学 杨彦课前预习:老师精心备课,反复研读教材,围绕教材设计预习问题。学生抄写预习题,借助拼音读熟课文,并完成预习题,小组长检查。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导语激趣二、初读感知三、导读感悟四、积累运用五、课外延伸中、高年级“读中——感悟”教学模式第一课时“随文识字、自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012-03-23 08:49:31)转载▼ 标签: 杂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串讲串问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中实行讲解的模式由来已久,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语文“五环教学模式”总结我校地处山乡,生源较差,正在开展“五环” 课堂教学模式,它是符合我校校情的。它要在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用五环式教......
赏析“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