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_论语十二章第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论语。十二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十二章第”。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大家知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实,孔子的先祖并非姓孔。之所以改姓孔,并取名丘,字仲尼,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呢。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相传孔子为“野合而生”,其父亲叔梁纥(hé),是鲁国一位将军,叔梁纥有九女一子,但儿子是个瘸子。叔梁纥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就千方百计想再要个儿子。于是就和他的妻子到曲阜道东南尼丘山求神赐一子,后来恰巧生了个男孩。叔梁纥自是十分高兴,非常感谢神的保佑,就按先辈公孙嘉的字“孔父”的“孔” 为姓,因为这个孩子是从尼丘山求来的,所以取名孔丘。因孔丘排行老二,故取字仲尼。孔丘的名和字都含有纪念尼丘山的意思。

这便是孔子改姓孔并取名丘、字仲尼的由来。《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因材施教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触类旁通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思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精益求精 2.为学之道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 2.为学之道 ④ 学习的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为己之学

三、课文解析

第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译】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第三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第四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第五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六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第七章

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第八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第九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第十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第十一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本章大旨】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2.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重点文言词......

《论语十二章》

《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材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

《论语。十二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语。十二章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十二章第 论语 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第 论语 十二章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